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毕业典礼发言稿 >

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毕业典礼上总有一些有激励我们的有纪念意义的演讲和发言讲话,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欢迎大家前来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毕业典礼栏目。

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尊敬的老师、家长和各位嘉宾朋友:

江南仲夏,又到夏花绚烂的毕业季。浦园葱茏青绿、荷香蝉鸣,一派生机盎然。在这个充满欢乐和希望的夏至时节,我们隆重举行201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请允许我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向新科的53名博士毕业生和1385名硕士毕业生送上最热烈的祝贺,是你们的青春活力让百年南工朝气蓬勃!感谢你们!在这里,我也提议,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向辛勤哺育你们的父母、培养你们的老师、陪伴你们的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问候!

在座的各位同学,作为博士、硕士毕业生,已经在青春的历练中,增添了几分睿智与成熟。当你们走出校门后,你们将是科研工作的参与者、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你们将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希望之星,“中国梦”的圆梦之人。母校不仅在专业上对你们有所期许,更希望你们成为追求真理而非听命摆布、具有德性而非甘于卑俗、践行伦理而非恣意妄为的人。希望你们成为敬畏生命、热爱生活、恪守信仰、有所建树的人。

梁启超曾以“君子”(当时英译为'gentlemen')寄语清华学子:首先要做君子,之后才是做才子。对此,我非常赞同,希望“南工人”首先是谦谦君子,然后才是翩翩才子,决不能仅仅是“安静的美男子”。所谓“君子喻于义”,今天,在这个难得的时刻,我想和大家交流的话题就是“忠诚”——忠于祖国、忠于事业、忠于真理。

忠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记载了尧和舜的一段对话。尧问舜:我想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该怎么做?舜以“忠诚”为答复,认为忠诚炽热于内,就会振发在外,遍布于四海之内,天下人自会归顺。

大家熟读的《三国演义》中猛将如云,若论武功排行,关羽只怕进不了前三名。生前他的爵位仅为“亭侯”,是汉代最低一级的爵位,然而他在身后却步步高升,直至成为关圣大帝“武圣人”。到民国时期,全国的关帝庙不下几万座,远远多过孔子的文庙。我在儿时也曾在一所关帝庙小学有过短暂的学习经历。这是因为“千里走单骑”和“华容道放曹”的故事流芳百世,关羽不仅勇猛、而且忠诚,按照当下的评价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在政治生活中还是现实生活中,忠诚都是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忠诚在某种意义上说,重于能力,德行先于才华,行动胜于语言。没有真心诚意、全心全意、从一而终的忠诚,能力再大、本事再强也会因为三心二意、漫不经心而得不到发挥和体现,当然也会错失良机。

忠诚既可内化于个体品质、道德规范,又可外显为政治哲学、执政理念。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多元价值观整合的社会转型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铸忠诚的力量,夯实做人的厚度,也是各位即将走向社会前的人生必修课。因此,我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忠于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里,有着厚重的家国情结、悠远的爱国情怀。《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彰显了东方特有的价值逻辑、情感关联和文化密码。

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俄国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推而广之,每个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唇齿相依。

前些年,一位美国华裔学者曾做过一项调查,他通过详实的数据和严密的论辩,曝光了阻碍亚裔科学家晋升的 “玻璃天花板”现象。他统计了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的组成。数据显示,在研究员层次中,亚裔比例约为2成;在高级研究员层次,亚裔减少至9.2%;在更高级别的主管层次,亚裔仅占 4.7%。而在个别主流研究所情况更加严重,例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55名主管中,只有1位是亚裔。

幸而,经世流年,时过境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力实施,中国吸引优秀人才回归的政策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带来了空前规模的“智力回流”潮。刚才和大家临别寄语的霍峰蔚教授,就曾留学美国西北大学,在著名纳米学家Chad Mirkin教授的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又在QS排名世界第39名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教多年,如今加盟南工。这在多年前的中国难以想象,今天却化为现实。以祖国为依托、归国创新创业、报效祖国,成为海外华人突破“玻璃天花板”、突破无形“国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华人科学家而言,当下更多的机会在中国;对于更多的外国优秀人才,同样如此。

国运衰、则民生哀艰; 国运兴、则民生通达。正如所说,“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什么是祖国?祖国就是我们脚下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祖国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祖国既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又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与祖国一道前行、一起成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学们,请牢记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忠于祖国,就在于踏踏实实地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有所成就,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第二,忠于事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从战战兢兢之小心中来;耐苦事者,无不从踏踏实实之坚持中来;克难事者,无不从认认真真之行动中来;处急事者,无不从清清楚楚之谋划中来;为民事者,无不从点点滴滴之平凡中来。一言以蔽之,忠诚成就事业,事业需要忠诚。

忠于事业,需要喷薄欲出的雄心。雪莱曾经说过:“不能让想象的翅膀被诗人独占”。从毕业一刻起,你们将面临着塑造人生、缔造事业的诸多选择。是碌碌无为、昏昏终日,还是追求奋斗的激昂?是墨守陈规、随波逐流,还是追随内心的热情?是乐于安逸、波澜不惊,还是选择奉献与冒险?我想,无论作何选择,都希望你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天赋、专长与能力,多一些雄心壮志,多一分跃跃欲试。千万不要把人生目标设定得太低,因为你们的潜能超乎想象,你们的未来无可限量!公司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曾表达过以下观点:“最好的公司,不是因为创始人想要成立公司,而是因为创始人想要改变世界。”要敢于突破视野局限、放大发展格局,多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

忠于事业,要有坚定不移的恒心。“知易行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事业常成于坚韧,毁于急躁。人生就像马拉松赛跑,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称为胜利者。最近刚刚加盟南工、受聘“名誉教授”的国际顶尖纳米材料学家杨培东教授,在半导体纳米导线研究中坚持原创性探索20多年,荣获美国劳伦斯奖,是华裔科学家中的翘楚。南工IAM团队成员安众福博士,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专注,坚持7年多的精细科研,在最近取得突破性成果,获得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材料》的青睐。他们用经年累月的积累和恒心生动地诠释了百炼成钢的真谛。

忠于事业,要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有人曾问香港富豪李嘉诚先生,未来企业经营最具竞争力的是什么?李嘉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凝聚力”。时代呼唤合作,对团队忠诚,团队成员之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地成就一番事业。大家熟悉的IAM团队,正是发轫于我们从新加坡辗转上海、南京的长期坚守、持之以恒,茁壮于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厚积薄发。仅在过去一年间,这个团队就产出了一批高显示度的原始创新成果,发表在《自然》的系列刊物上,取得了令同行赞叹的佳绩,助推南工自然指数快速攀升,引领南工“5030”目标的早日实现。

老子《道德经》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愈能体现善始善终、坚持不懈之可贵。“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希望大家忠于事业,坚定信心、培养耐性,在执着和坚守中成长。

第三,忠于真理,“吾爱吾师,尤爱真理”

忠于祖国,是我们的立身之基;忠于事业,是我们的立业之本;而忠于真理,是我们的立德之要。

大学的宗旨何在?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也曾告诫学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追求真理是诸位求学问道的目标,同样也是南工办学建校的宗旨。我们始终坚持在人才引育、协同创新、文化引领等方面发挥中坚力量。追求真理,坚定信仰,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负责,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而创新理念、优化路径、提升文化,使南工真正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探寻科学真理的殿堂、交流合作的平台、原始创新的高地。

躬逢盛世,国运昌隆。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难免在兹念兹,言语间自然离不开科技创新。你们何其幸运,成长在祖国科技事业的春天里!总理今年5月的一席讲话曾令我感佩万分、信心百倍。他说:“一个国家需要一批甘于寂寞、枯坐冷板凳、投身高精尖的大科学家。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让科学家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科学家受尊重,创新才蔚然成风。”上周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建设成果的回顾总结,对此也有深切的体会。

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对科学技术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创新”已经成为领导人讲话中频度最高的词汇之一,“创新、创新、再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科技工作者感受到创新的风起潮涌、日新月异,感受到创新对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时代多么重要。

轴责大任、重任在肩。同学们,作为当代研究生,你们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兼济天下”的担当,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成长为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你们离开母校时,你们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在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的同时,国人的精神和灵魂也出现了巨大的空白。社会的进步难道一定要以退化作为代价吗?我真诚地希望,你们始终保持做学问的心态,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不断审视社会、省视自身,建立起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做一个不流俗、不盲从、不犹疑的人。请不要忘了坚守精神家园,不要忘了灵魂的自我修炼!有钱不能任性,但是追求真理、忠于真理可以任性!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也可能是几千年历史上,最为激情澎湃的伟大时代,共和国在对外部世界的开放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时代赋予你们的机遇、使命和荣耀,是史无前例的。

回顾改革开放的三十六年,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阶段,亦即1978年至1998年的二十年,是我国重新构筑与世界接轨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的二十年,是引进、消化和吸收海外先进技术和科学思想的二十年,是在科学技术创新、高等教育发展跟踪布局、蓄势待发的二十年。

第二个阶段,亦即1999年至2019年的二十年,我们在科技教育的一些领域继续“跟踪”的同时,在相当多的领域升级为“并行”状态,在个别领域的某些方向上甚而处于“领跑“的态势。这是优化布局、喷薄而发的二十年。你们正好赶上了这二十年。

第三个阶段,是展望2020年之后的未来二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展翅腾飞,科技创新的前沿成果、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将根植于中国大地,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将在科教兴国、创新驱动的波澜壮阔中走向世界之巅。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内,世界高等教育的格局将会形成美中争雄的局面,在世界百强高校中,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将跻身世界前列!我期待并相信,终有一天,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前几十名将被中国人承包了!我期待并相信,终有一天,中国的5030,就是世界的5030!

同学们,这是中国智慧唱响世界的时代,这是中国教育进军世界的时代,这是创新创业驱动世界的时代,这是全球互联重塑世界的时代。与此同时,这也是数字主导世界的时代,是信息爆炸、扑朔迷离的时代,是价值多元、是非难辨的时代,是道德失范、追名逐利的时代。

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力挺光明、温暖世界,点燃时代正能量,传唱中国好声音的意气少年,何尝不会是你们呢?属于我们的时代即将过去,属于你们的时代即将来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我看好你们!

流水它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在离别的时刻,道一声珍重再见,祝一句前程美好,母校永远是你们可以驻足停留的港湾,母校将永远挺你、为你们点赞!

祝福你们,愿你们的人生幸福快乐、精彩无比!

谢谢大家!

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爱的同学们:

历史上的今天,1982年6月16日,新中国首次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标志着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产生。70年前的1945年,是学校前身蚌埠工业职业学校建校元年。在学校建校70周年、在国家首批博士诞生纪念日之际,我们隆重举行XX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及学位授予仪式,意义非凡。值此激动人心时刻,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的21位博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的641位硕士研究生致以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和服务你们的员工表示诚挚的感谢!向你们的父母、亲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几年前,你们经过刻骨铭心的艰辛努力和付出,进入了深造,开始了与交相辉映的心路历程,你们增添的蓬勃生机和创新力量,付出的点点滴滴,时刻演绎着故事,奏响着音符,凝成了精彩与光辉。

同学们,作为最为优秀的学子。你们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告诉我们,你们学的很用心;你们参加数学建模大赛或学科竞赛频频获奖,传递着你们勤学善思、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精神;你们跟着导师在实验室做实验,开展科学研究,到现场测试数据,整理报告,撰写专利,展示了你们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的风貌。你们的努力和智慧让我钦佩,你们为学校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30年前国家召开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作为“中国第一号博士”的马中骐作为博士代表上台发言,题目叫《新的起点》。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提了个问题:“以后那么多博士怎么办?”很多人当时并不明白苏步青何有此问。这个问题在今日听来,更容易理解其中深意:中国研究生的数量与日俱增,研究生是否还能保证足够的“含金量”?在科研工作中是不是有相称的贡献?

有感于马中骐的发言和苏老之问,今天当此特殊场合我想对同学们说,将学习进行到底,终生与书为伴,这也是我的临别赠言。

将学习进行到底,你们或许认为这个话题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但我们都知道,做起来很难。因为将学习进行到底,就是古人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我们今天与其说在庆祝毕业,不如说是欢呼新的学习的开始。

将学习进行到底,喊喊口号容易,要想做到非常不容易。首先你得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我先让大家看看以色列和匈牙利国人是如何爱好读书的。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68本。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因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即使在乞讨,他们的身边总会带着每天必读的书,更别说衣食无忧的人了。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

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而我国上世纪90年代统计,平均每人每年购书只有5本,XX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提供的统计信息,人均4.3本,呈逐年下降趋势。

那么,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会得到什么呢?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不够吃,还要以石油换食品,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而且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凭着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为7本,我国人均水平远未到达。你们,是精英,也是我们社会的精英,我希望你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做到手不释卷,将读书变成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读书要讲究方法。我国古时医圣李时珍读书方法有三点,一是涉猎面广,二是依类专功,三是勤做笔记。阅读时应全神贯注,不是一般地泛观博览,而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问题,且务求有所心得,一旦有了心得,就随时笔记,决不轻易放过,更不能断章取义,囫囵吞枣。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博览群书,用心研读,广拜名师,勤为实践是李时珍成为科学巨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将学习进行到底,要将读书变成自己的生活。现在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日本人还经常口袋里装着袖珍书,坐在地铁上拿出来阅读,看看我们的高铁地铁,大家都在低头看手机。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他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钱钟书是谁,他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他一辈子钟情于书,读书是他最大的癖好。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考入清华后,他的第一个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终日泡在图书馆内,博览中西新旧书籍。在国外留学期间,为了博览群书,他竞日夜埋首在图书馆的书丛里,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年过八旬以后,钱钟书每天依然孜孜读书,乐此不疲。对他而言,阅读就是生活。钱钟书从儿时的阅读启蒙中,逐渐确立了“满室书香、博学强记”的做读书笔记阅读习惯。读书笔记是钱钟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他写学术巨著《管锥编》时,所用的资料足有几麻袋。

钱钟书先生的读书生涯告诉我们,“对一个人生阅历有限的学生来说,阅读在丰富其人生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今天我想向同学们提议,你们毕业后每年能读20本以上的书,并保持下去。每读一本书都写读书笔记。当你完成100本书的阅读时,请你登上理工大学的大讲堂,让你的学弟学妹共同分享你读书的快乐!

同学们,你们就要离开,从此开始你们绚丽多姿的五彩人生,我希望你们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挫折遭遇,永远记住这句话:当你与书为伴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说一声再见,但让我们在心里永远不要告别。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