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是我国政府公文形式的典范,下面皮皮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一起看一下吧!
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及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致力打通“六路”、建设“五型许昌”,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108亿元,增长9.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亿元,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1亿元,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1637亿元,增长1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亿元,增长12.7%。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我们多管齐下、动态调控、稳定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强化有效投资,实施“15616”投资促进计划,15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61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对投资增长贡献率超过40%,三大水利、三国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稳定增长主体,促进工业平稳运行,完善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政策咨询会和产销对接、产业链对接、银企对接、用工对接等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批企业突出问题。扩大开放招商,实施“6612”招商引资行动计划,通过三国文化旅游周等重大招商活动,合同引进市外资金1260亿元。直接融资96.6亿元,3家企业“新三板”挂牌,2家企业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防范金融风险,稳定企业发展,建立了企业发展互助资金、担保体系,及时打出金融“组合拳”,社会融资规模稳步扩大,信贷投放稳步增长,余额存贷比、新增存贷比分别高出全省11个和43个百分点,分居全省第3位和第2位,荣获全省“优秀金融生态省辖市”称号,金融竞争力居全省第3位。
(二)突出重点调结构,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高。我们把调结构、转方式摆上更加重要位置,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绝大多数效益指标保持全省靠前位次。大力发展高成长服务业,41个重点服务业项目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9.5亿元、增长31.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魏都特色商业区获全省综合考评第3名。着力做优做强工业,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实施“十百千”培育工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完成425亿元、4960亿元,分居全省第2位、第3位;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晋级为星级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产业集聚区达到3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达到9个,装备制造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7家;许继进入“中国电气工业竞争力10强”;黄河、众品、森源、金汇4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占全省总数的1/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农业产业化集群、都市生态农业三大工程建设,新增高标准粮田40万亩,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9万亩,粮食产量在遭受历史罕见严重旱灾的年景,仍保持280万吨以上。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154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7%。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1家,居全省第3位。
(三)科学发展重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加快。我们研究出台了《许昌市贯彻省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突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着力六大区域综合开发,提升规划水平,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发展。“1665”行动计划扎实推进,163个市区城建重点项目、64个六大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51个棚户区改造取得新进展,学院路北延等13条道路和许昌东站长途汽车站、新兴公交停保场等建成投用,城市河流清洁行动顺利启动,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投资促进计划超额完成,示范区主中心和中原电气谷核心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经过20xx年的不懈努力,许昌以全国地级市第4名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创建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省级生态文明城市先行示范市申报获得成功,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禹州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804个村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25个村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完工,新解决农村39.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2.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四)强化创新增优势,发展后劲不断得到提升。我们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奖励资金达1583万元,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验收,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8个,新增11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建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分居全省第4位和第3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省第3位。推进实施质量立市、国家商标战略,新增省名牌产品数量居全省第2位,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量分居全省第3位和第4位。着力推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智慧城市等建设取得新进展,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加快生态建设,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工程,清潩河综合治理进展顺利,长葛市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获批建设,大周“城市矿产基地”成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节能减排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省定任务。
(五)全面深入促改革,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我们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通过改革释放市场活力。深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实现了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全省最少、审批时限全省最短。扎实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营改增”试点、商事制度等改革,4家单位完成改制任务,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过2.5万户、新增注册资本超过320亿元。加快开放平台建设,设立许昌海关获得批准,许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正式挂牌开检。
(六)加大力度惠民生,人民幸福指数持续提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民生投入,“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全市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达157.7亿元、增长8.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3元、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12140元、增长10.3%,新增城镇就业9.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万人。市区11个教育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新增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2个。许昌市立医院等7个卫生重点项目、8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项目有序推进。实施城乡统一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连续7次荣获“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市”称号。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金、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等标准进一步提高。完成31所农村敬老院“温暖工程”。
相继建成两期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更多市民能够就近骑上“小绿”。市区60岁以上老人都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成为全省首批“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城市。加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10328套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配套工程如期建成,丹江水顺利抵达许昌。扎实推进“平安许昌”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七)立行立改转作风,政府自身建设扎实推进。我们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突出问题,制定修订了一批工作制度机制,有力提升了行政效能和发展动能。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积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扩大政务公开,电子政务、政府网站、市长信箱等民情通道更加畅通有效。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得到增强,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推进,法治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与此同时,军地军民更加团结,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全面加强,民族宗教、地方史志、人民防空、体育、档案、地震、气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许昌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地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由于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年初预期目标仍有差距,还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下滑,生产总值增速低于预期;部分行业和企业运营困难较多,融资困难与金融风险交织并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全省位次靠后,城镇化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民生改善任务依然艰巨,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期盼差距较大,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更加紧迫。同时,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尚需加快转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主动作为,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xx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今年是全面完成“”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既要看到社会投资意愿降低、招商引资难度加大,更要看到我市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土地供应空间尚存,对东部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仍然很强;既要看到工业增速下滑、企业经营困难较多,更要看到我市产业基础相对较好、有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在新一轮竞争中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既要看到服务业比重偏低、消费拉动力量不足,更要看到我市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既要看到推动转型升级、转换发展动力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更要看到我市近年来谋划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增后劲的大项目,新的增长点正在逐步形成。总之,我们既要正视困难、保持清醒,更要把握机遇、坚定信心,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努力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致力打通“六路”、建设“五型许昌”总体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创新驱动,争创新的优势,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额增长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实现预期目标,做好今年政府工作,需要切实把握以下5点:一是更加注重职能转变。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平正义上来。二是更加注重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转变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的手段破解难题、促进发展。三是更加注重务实推进。加强系统研究,抓住关键环节,选准载体、用好平台、抓牢抓手,努力使推动工作的方法更优、措施更强、成效更好。四是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坚决主动、扎实有效推进改革,加快科技进步、扩大开放和全面创新,着力培育形成发展的新活力、新动力、新优势。五是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始终坚持发展为民、发展惠民,集中更多财力,强化社会保障,办好民生实事,在改革发展中不断织密民生“安全网”。
三、20xx年重点工作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围绕总体目标,今年突出抓好8项重点工作。
20xx年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xx年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一)全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把稳增长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扩投资、促消费,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运行。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进实施“16718”投资促进计划,突出抓好160个市级重点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投资700亿元,带动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统筹项目建设,以项目扩投资、调结构、促转型、增优势。特别是对三大水利、三国文化产业园等有利长远、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全力保资金、保进度、保质量,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加强对公共投入项目监管,严格规范公共投入项目招投标,实行公共投入项目财政评审和审计全覆盖,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透明使用;常态谋划优质项目,在国家重点支持的节能环保、生态建设等领域谋划更多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并抓好项目前期,力争更多项目早开工、早建成。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完善经济运行监测体系,研究把握宏观政策导向,定期会商研判经济形势,及时有效应对经济波动。坚持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定期召开政银企洽谈会、政策咨询会,加强协调沟通对接,及时发现企业运行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主动解决企业困难,全面服务经济发展。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加强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调度,重点解决企业资金、土地、用工等瓶颈约束,确保企业特别是百户重点企业稳定运营。
促进消费扩大升级。认真落实国家、省促进消费各项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积极推进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六大消费工程,支持城乡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建立推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消费、服务消费和大众消费,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培育一批新的消费热点。
(二)加快优化经济结构。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
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实施服务业发展提升计划,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多元发展、创新发展,努力把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文化、体育、旅游等高成长服务业提质扩容增效,加快建设中原国际农产品物流基地等项目,构建市区农产品流通三级网络体系,全面提升全国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水平;加快发展科教、商务服务、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依托生态和产业优势,加快建设鄢陵全国生态休闲养生基地,促进禹州中医药保健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新商业业态、商业模式和服务产品,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商贸流通等传统支柱服务业转型升级;依托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坚持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突出抓好楼宇经济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实施特色商业街示范创建工程,争取新开工项目30个,完成投资50亿元。研究制定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借助航空经济的引领作用,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航空物流、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重点培育与航空经济相配套的特色产业链。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贸易发展,扶持发展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电商企业、“电商村”。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突出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构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的新格局。推进实施十大产业链发展计划,优先发展电力装备首席产业链,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链,优化提升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电梯、食品及冷链、超硬材料及制品、再生金属及制品六大优势产业链,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实施120个亿元以上工业结构调整项目,突出抓好100个亿元以上省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2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争取早日投产达效。引导纺织、建材、有色、煤焦化等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兼并重组,加快改造升级。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加快培育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力争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完善产业集聚区生产性、生活性基础设施,实现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对接、互促共进。
推动信息化发展。以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契机,积极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加大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服务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实施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智慧城市,重点打造许昌信息产业园和产业集聚区两化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居民“一卡通”、教育信息化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深化与信息化龙头企业合作,着力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信息化企业和项目,大力发展众品冷链物流等电子商务平台,培育物联网等信息产业新业态。
加快培育重点企业。大力扶持百户重点企业,加强与央企、国内外500强企业合作,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抢抓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新机遇,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积极推进新三板挂牌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决策水平,加强内部管理,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全年争创河南省名牌产品10个,河南省质量诚信A等企业6家。
(三)切实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布局、形态不断优化,推动内涵、质量不断提升,使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工业化、现代化相适应,让许昌在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中更加有位有为。
加强规划编制管理。着力提高规划水平,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调控和约束作用。科学务实有序编制规划,做到城市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各专项规划之间深度融合、科学匹配,实现公共资源合理均衡配置。加强县(市)城区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管理,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按照一二三产业复合、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的理念,完善规划,积极探索,扎实稳妥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认真实施重点项目推进计划,强力推进中原电气谷、商务中心区、中国中医药产业园建设,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理顺示范区行政管理体制,力求统筹、精干、灵活、高效
增强中心市区承载能力。实施总投资667亿元的178个城建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90亿元。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突出抓好护城河水系环通及周边综合开发、中轴线商务中心区景观打造及两侧综合开发等十大城建工程,加快交通、供排水、供热、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夜景亮化、地下空间开发及人防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结合35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强城市综合体建设,完成年度投资42.5亿元。加快国道107许昌境改线、许昌至新郑机场快速通道、中心汽车站改造等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加强城市管理,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加快禹亳铁路灵井至许昌东、许昌东至鄢陵段改建工程,继续推进城市间、城镇间快速通道建设,加强组团内部联系。坚持内涵式发展,统筹推进县(市)城区、中心镇区和新农村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禹州市加快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建设,提升组团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30个中心镇发展,积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实行农村垃圾、污水收集处理,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创建“美丽乡村”,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进一步完善征收拆迁政策,坚持依法、阳光、和谐拆迁,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围绕“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和教育牵动,完善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同步实施户籍、教育、医疗、土地、社保和公共服务等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实施“三大工程”,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切实稳定粮食生产。围绕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新建高标准粮田40万亩,建立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37个,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280万吨以上。创新土地、道路、电网、水网、林网等公共设施管护机制,保障高标准粮田持久发挥效益。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试点市建设,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防御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
壮大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6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加快蜂产品、豆制品、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争取2个以上集群获得省级认定。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和农牧循环发展模式,持续提升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以上。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小型企业和农户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打造半小时“都市生态农业圈”、特色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和示范性都市生态农业基地,积极申报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
扩大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经营水平。新培育农民合作社400家、家庭农场200家,新增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持续改善基础条件。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生猪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8条中小河流治理、清潩河马岗闸等除险加固、第五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继续实施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提升改造农村公路520公里、桥梁3850延米。加强农村水电气等设施建设,实施农配网改造升级工程,完成7.4万户农村“低电压”治理,新解决18.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搞好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鼓励发展农村集中供气。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实施20个村整村推进,通过产业开发实施精准扶贫,新解决2.5万人脱贫问题。
(五)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压缩、取消、下放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向社会公示,请群众监督;积极推进制定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认真落实新《预算法》,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大力推行预算公开,使预算管理全面规范、公开透明;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规范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把政府性债务分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好转移支付改革政策的对接落实,完成“营改增”扩面、资源税从价计征、消费税调整等税制改革任务。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办法,引导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投向重点项目;支持在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等重点领域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特别是抓住我省设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母基金的机遇,创造条件,加强探索,积极设立子基金;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拓宽社会办医领域,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完善城乡医保体系,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改革。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构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基本实现县级全覆盖。同时,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企事业单位改制、教育、环保、文化、城管等方面的改革。
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人力资源、土地交易市场,探索培育资金、资本等其它各类要素市场。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机构改革重组,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村镇银行扩大业务覆盖面,积极推进农商行组建,规范发展融资租赁、典当行等准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年新增贷款160亿元、实际融资300亿元。坚持并完善企业发展互助资金等制度机制,防范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健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全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人地挂钩试点工作。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优质、高效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科技创新项目和资金分配、成果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突出抓好产业创新,围绕重点产业,选择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重点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企业研发平台等载体建设,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依托重点骨干企业,选准项目,积极推介,力争年内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3—5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继续做好发明专利的申报工作,加快专利转化平台建设,促进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
(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围绕优化结构、促进转型,积极实施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构建活力强、效率高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宽开放空间,推动全方位、多领域开放招商。大力实施“6113”招商引资行动计划,谋划推进600个重点招商项目,推动100个亿元以上签约项目落地,全年合同引进市外资金1300亿元。突出抓好驻地招商和委托代理招商,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开展专题招商,各驻地招商点年内至少引进2个5亿元以上主导项目。突出集群式引进、专题性推介、区域性对接,用好三国文化旅游周、花木交易博览会、钧瓷文化节等各类招商平台,着力在高成长服务业和十大产业链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开放的高地,增创新优势。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鼓励农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支持涉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我市特色优势产品出口规模。加大对“走出去”企业金融支持,鼓励使用人民币对外贷款和投资,加强境外企业风险防范和安全生产。
加快开放载体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大通关”建设水平,尽快实现许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高效运转,积极推进许昌海关筹建工作。继续抓好我市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建设,促进发制品等相关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水平,做好长葛市蜂产品出口基地创建及管理工作。
优化开放投资环境。清理规范有关优惠政策,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围绕引资信息处理和受理服务、联审联批和代理服务、投诉权益保护,探索建立招商全链条服务框架,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着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加快政务信用记录建设,建立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七)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美丽许昌”建设为统领,围绕天蓝水净地绿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努力让美丽与发展同行,让生活与自然同在。
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实施“蓝天工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测和环保标志管理制度,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预案。实施“碧水工程”,围绕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和水系连通工程,以清潩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深化工业污染防治,落实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力争完成7个省级生态村和1个省级生态乡(镇)创建。支持鄢陵县进一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以“四海”工程为重点,搞好三大水利项目配套绿化、美化,打造“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林水一体生态景观系统,推进城郊、水系、生态廊道等林业生态建设,着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切实提高宜居水平。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完成造林任务11万亩。支持禹州市申报省级以上废弃矿山治理项目,加快西部山区生态修复。
强化节能减排。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继续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禁止、限制区域和项目名录,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深入实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七大节能降耗行动计划,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达到省定目标。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环境监管,全面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管理等制度。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突出抓好创业就业。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载体,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二期工程,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开发,完成各类技能培训15万人次以上。鼓励支持初次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现新增城镇就业6.6万人、高校应届毕业生综合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集中治理欠薪、打击非法中介。让群众的创业就业之路更加简便、更加顺畅。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坚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低保规范管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60元提高到80元,按时足额发放各项保障资金。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关爱农村留守人员,切实做到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改善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促进残疾人、妇女儿童、红十字、老龄等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县级社会福利中心。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全面改薄”和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为载体,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教体系。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让所有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加快建设寄宿制学校,积极引进名校资源,各县(市、区)年内新增2所以上寄宿制学校,安排不少于2个社会办学项目,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教育需求。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从人均35元提高到40元,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努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重特大疾病救助。依法处置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市级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深入实施文化振兴计划,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抓好11个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市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支持民办博物馆、电影院发展。让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更加全面、更加优质。
20xx年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两会专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构脱钩。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深化平安许昌建设,树立“大平安”理念,加强对经济运行、企业债务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风险防控。高度重视、积极稳妥地化解和处置非法集资,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群体性极端事件。落实“发放明白卡、签订承诺书、建立黑名单”制度,统筹做好煤矿、消防、交通、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推行执法人员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尽最大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包案、接访制度,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全面推行依法逐级走访,组织开展积案攻坚,妥善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防控体系,推进“一村一警”长效机制建设,抓好重点区域治安防控,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让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加安全、更加祥和。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今年,我们在实施各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办好10件民生实事:一是完善农贸市场体系;二是改善群众就医条件;三是加大中小学校建设力度;四是抓好安居工程建设;五是实施护城河环通工程;六是建成三国文化演艺中心;七是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八是更新环卫设施设备;九是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十是加强小区物业管理。这10件实事,事关民生福祉,群众翘首以盼,无论有再大困难,年底都要坚决完成。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到更加实惠、更加满意。
继续加强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外事、侨务、港澳、对台工作。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地方史志、新闻出版、地震、档案、社科研究、对口援疆等工作。
今年,我们将在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同时,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认真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尤其要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能够纳入国家、省规划盘子。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创新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建设,切实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一)坚持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法治政府。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以法治引领和规范各项工作。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责,用法治的思维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依法接受人大及其会法律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一切违法违规行为都要追究,一切执法不严不公现象都必须纠正。
(二)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建设创新政府。面对新任务,适应新常态,加强学习研究,把握发展规律,努力克服“换挡焦虑”、“本领恐慌”,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用创新的举措开创加快发展的新局面。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科学决策引领创新发展。
(三)坚持转变作风,着力建设高效政府。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突出问题,着力形成改进工作作风的长效机制。始终把抓落实摆到更加突出位置,以抓铁有痕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加压使劲,久久为功,善做善成。切实加强督促检查,提升行政效能,推动工作落实,注重工作实效。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坚决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四)坚持清廉为政,着力建设廉洁政府。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主体责任,强化“一岗双责”,把廉洁从政贯彻到政府工作各个环节。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严加监管。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严厉查处各种腐败行为。
(五)坚持执政为民,着力建设服务政府。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推行一口受理、限时办理、透明办理和网上办理。改进服务方式,加大政府购买第三方基本公共服务力度。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素质,始终牢记为民宗旨,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决不允许弄权渎职,决不允许与民争利!
各位代表!站在历史新起点,面对人民新期待,应对经济新常态,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克难攻坚,为建设“五型许昌”、实现“富民兴许”而努力奋斗!
共2页,当前第1页12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篇2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坚持“五个着力”,建设“五型许昌”,突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903亿元,增长10.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8亿元,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60亿元,增长14.8%;固定资产投资1371亿元,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9亿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17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7元,增长12.1%。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大力实施“15512”投资促进计划,150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59亿元,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300亿元。黄河集团工业园等69个项目开工建设,森源集团电气产业基地等67个项目竣工投产,在全省产业集聚区项目观摩评比中取得小组第1名。谋划实施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水系连通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三大水利项目,平煤集团6个总投资90亿元项目落户许昌。
(二)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提升中心城区承载能力,134个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0亿元,49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投资58亿元,累计拆迁534万平方米。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债贷组合”试点城市。加快许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路网框架基本形成,配套设施加快完善,商务中心区建设成效明显。推动组团城市发展,中心市区与组团城市快速通道全部建成。30个中心镇建设完成投资2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5.7%。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河南省宜居城市称号。
(三)着力调整优化结构,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深入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工程、十大产业链发展计划和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百日攻坚行动,三大主导、四大特色、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938亿元、965亿元、320亿元,在省社科院河南区域工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中排名第3位。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粮食总产达283万吨,新增高标准粮田39万亩、农民合作社39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6个。实施服务业提升计划,县(市)特色商业区全部获批,六大物流园区和十大特色产业物流中心建设顺利,许昌成为全国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省第3位,连续6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更加强劲。扎实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20家台账单位改制方案全部报批。大力实施“6116”招商引资行动计划,成功举办了三国文化旅游周、中原花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新签约项目468个,利用省外资金319亿元,增长22.4%,合同引进市外资金1151亿元,41个10亿元以上重大招商项目开工建设。创优金融环境,招商银行入驻许昌,6家企业天交所股权挂牌,新增贷款148亿元、直接融资120亿元。积极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建立了公共物流、公共交易、公共技术研发等8个外贸服务平台,海关申建取得阶段性进展,出口总额居全省第2位。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全市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达146亿元,增长14.1%,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2%。促进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9.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6万人。最低工资、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等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35个病种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2534套,基本建成5233套。市广电大厦、中心医院外科病房大楼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竣工投用,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5所、市区小学6所,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28所,成功举办市第七届运动会,新增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六)着力促进和谐稳定,法治政府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92件、政协委员提案379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精简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0项。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了监察、财政、司法、审计等多部门协同监督机制,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扎实推进平安许昌建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信访等工作扎实有效,保持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国防动员、人防、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地方史志、档案、统计、地震、气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在复杂形势下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许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许昌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不稳固,建材、纺织、电力热力等行业面临较多困难;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兴业态、高端业态培育不足;城镇化率偏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政府职能转变仍需加快,市场机制仍不完善,社会管理有待改进。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20xx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xx年,我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主要矛盾和潜在危机交织,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我们既要用好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又要充分估计形势的严峻性,强化问题意识,清醒应对风险挑战;既要加快发展步伐,尽力而为,能快则快,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围绕“五个着力”,建设“五型许昌”,把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环节,稳定经济增长,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创新,改善人民生活,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着力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切实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调中求进,变中取胜,转中促好,改中激活,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二是切实唱响改革创新的主旋律。把改革贯穿于“五型许昌”建设全过程,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市场活力。三是切实找准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加快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效益。四是切实强化改善民生的新举措。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20xx年重点工作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围绕总体目标,今年重点抓好9项工作。
(一)突出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平稳增长。项目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始终把项目作为总抓手,依托项目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大力实施“15616”投资促进计划。突出抓好151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00亿元以上,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以上。这些重点项目,涵盖工业、服务业、社会事业、交通能源、农林水利、城镇建设等6大领域,特别是服务业、装备制造业、三大水利、“债贷组合”试点等项目,事关全局、事关长远,需要上下一致、齐心协力、狠抓落实。扎实推进重大战略工程。抓住政策机遇,积极推进郑许融合、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三大水利项目、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等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工程。提升项目运作水平。认真做好征地拆迁、手续办理、资金保障等重点工作,积极创造开工条件。着力完善监管体系,对公共投入项目实施全程动态监管,从机制上保证财政投资高效、公开、透明。提升项目谋划水平,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重点,立足产业和资源优势,持续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二)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规律、积极稳妥、科学推进,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实施“1665”行动计划,突出中轴线景观打造及两侧、空铁联运南枢纽、天宝路两侧、城市规划区内水系、三国文化产业园、魏都风情区等6大区域综合开发,加快推进总投资513亿元的163个城建重点项目和5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83亿元、57亿元。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普查,完善医院、学校、公交、自行车绿道和文化体育等功能配套,发展城市综合体,让城市更宜居、更宜业。坚持建管并重、服务高效,加强城市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争创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落实“7090”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实施总投资320亿元的70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90亿元以上。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芙蓉大道、饮马河连通工程等道路和水系建设。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快众信国际大厦、城市文化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商务中心区。推进住宅小区、公租房、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基础功能。抓好组团城市建设。突出内涵式发展,有序推进4个县(市)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抓好146个城建重点项目和4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88亿元、59亿元。突出特色式发展,提高30个中心镇规划建设标准,力争完成年度投资29亿元,努力打造具有历史记忆、文化特色、民俗风貌的美丽城镇。加快城市间、城镇间快速通道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市、融入城市。高度重视搬迁群众、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就业、就医、入学和社会保障,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屋办理完全产权登记工作。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设施建设,改造农村公路300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5000口。加快扶贫开发,完成20个村的整村推进任务,确保2.7万人脱贫。
(三)优化调整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浪费,没有效益的速度是后退。必须结合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实际,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坚持把服务业作为调整结构的重要载体。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举,促进三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旅游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实施物流示范园区创建工程。积极培育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教育培训、商务服务、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支持鄢陵县建设全国生态休闲养生基地,推进禹州市加快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新商业业态、商业模式和服务产品,发展园区地产、商业地产,加快建设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力争新开工项目20个,完成投资50亿元。鼓励大型商贸企业网络化经营,推动房地产和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坚持把信息化作为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用信息化装备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各行各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重点推进无线城市、智慧城市、光网城市、宽带乡村和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全覆盖工程。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结构的重要引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整合科技资源,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除“零”专利计划,年申请专利4000件以上,新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3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投融资、科技创新评价和激励等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四)做大做强工业,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新型工业化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基础。大力实施“十百千培育工程”,促进工业集约集群集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继续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工程,突出抓好100个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培育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400亿元。完善产业聚集区功能性、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抓好6个规划调整的产业集聚区新增区域道路管网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十大产业链发展计划,推进100个亿元以上省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三大主导、四大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20xx亿元、1000亿元,装备制造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重点实施30个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引导企业以央企改革和淘汰落后产能为契机,沿产业链战略重组,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8家。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确保1家企业主板上市,争取1家企业境外上市,6家企业在天交所等区域性股权市场及“新三板”挂牌。落实企业服务长效机制,加强银企对接、产销对接、产业链对接,做好政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五)做优做精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扩内需稳增长,必须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围绕稳粮、提效、转型目标,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积极推行公司化运作,大力实施农业“三大工程”,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加快建设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工程、“五县十乡”万亩高产示范片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综合整治,新增高标准粮田40万亩,粮食总产稳中有增。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6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新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3个,争创省级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继续抓好“千场百区”标准化提升工程,加大规模养猪场集约化标准化改造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集群发展水平。启动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在中心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有条件的县城周边,以特色种植业、设施园艺业、生态休闲业、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为主体,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精准设施农业园区、高新农业科技展示园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发展新型都市农业业态。创新农业经营服务方式。有序促进土地流转,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或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全年新增农民合作社260家、省级龙头企业3—5家,流转土地达到150万亩。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和模式。
(六)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经济转型。深入开展“对外开放提升年”活动,加快培育市场竞争新优势。全面拓宽开放领域。以国家放宽外资准入为契机,积极开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境内外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科技、健康养老、文化娱乐等领域建设。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深入实施“6612”招商引资行动计划,谋划推介600个重点招商项目,推动60个已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力争全年合同引进市外资金突破1200亿元。以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为重点,依托10个产业集聚区,紧盯国内外500强,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专业化集群化招商,努力引进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项目。以现代农业、商贸物流业、医药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认真筹备三国文化旅游周、花博会、药交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借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突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关联产业、健全服务功能等重点工作,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机制,开展“签约项目落地”专题活动,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不断优化开放环境。加快大通关建设,争取许昌海关申建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完善招商引资全程服务机制,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七)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推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坚持市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维护经济环境和公平正义,切实抓好社会保障和社会建设。坚决破除僵化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加快推动教育、卫生、养老、交通、城管、市政等领域发展。积极探索推进人力、资金、资本、土地市场建设,加强市场培育,促进市场成熟。扩大政府购买服务,实行公共服务外包,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依法破产、产权出让力度,妥善解决历史遗留和现实问题。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行政职能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扎实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强预算绩效和政府债务管理,完善预算制度机制,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全面落实国家“营改增”、资源税从价计征等政策,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效益。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实施居民生活阶梯水价,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对淘汰类、限制类高耗能企业严格执行差别电价,完成五县(市)农电体制改革。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共享和免费开放,提高文化艺术创作和遗产保护水平。深入实施“2348”文化振兴计划,壮大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发展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培育钧瓷、发制品、生态文化和传媒创意四大文化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文化骨干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着力增强融资能力,促进资金流动,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效益,创新金融工具,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力争全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240亿元。着力提升规划水平,推进各类规划深度融合、科学匹配、衔接套合,让城乡建设多出精品、少留遗憾。着力规范拆迁工作,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实现依法、阳光、和谐拆迁。着力拓展用地空间,集约节约用地,维护群众土地权益。积极开展人地挂钩和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流转试点,实施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专项活动,坚决杜绝“毛地”出让,积极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八)建设美丽许昌,推动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突出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减排,采取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抓好污染防治。积极实施蓝天工程,大力推进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城市燃煤锅炉改造、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施工道路扬尘防治、秸秆焚烧整治,努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开展清潩河综合整治和提升工程,推进5个污水处理厂水量提升项目,建设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重点,强化土地污染防治,继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推进生态建设。加快“五湖”、“四海”、“三川”建设步伐,扎实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全面推进城乡一体绿化,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造林任务15.2万亩。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完成2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省级生态村创建任务。节约利用资源。全面实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七大节能降耗行动计划,确保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三条红线”责任目标。持续推进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党政机关表率作用,以创建节约型机关带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强化节能减排。加强项目准入管理,严格禁止高污染项目落地,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生态补偿等制度,积极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
(九)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民发展、为民谋利,是人民政府职责所系、目的所在。突出抓好“十项民生工程”,统筹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不断改善群众生活。积极扩大创业就业。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载体,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困难就业群体就业帮扶力度,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持续推进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完成各类培训20万人次,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举办各类招聘活动,高校应届毕业生综合就业率达到90%。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做好退役军人和随军家属安置。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扩大重大疾病保障病种,提高参合群众实际保障水平。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临时救助,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尤其是特困群体基本生活底线。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慈善、残疾人、妇女儿童、红十字等事业。加快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发放社会保障卡60万张。着力推进面向产业集聚区的公租房建设,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2万套,逐步解决务工人员居住难题,改善住房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兴办社会事业,探索政府投资项目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使用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社会事业的积极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抓好6个市区小学重点项目和76个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缓解城区“入园难”、“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权利。扎实推进“1559”教育信息化工程,探索职业教育产权改革路径,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推进品牌特色职业学校建设。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整顿医疗市场秩序,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加快建设东城区三级甲等医院等6个卫生重点项目,支持三级医院与许昌学院合作共建,整合用好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市科技馆、许昌塔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扎实推进三国文化产业园等13个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办好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构建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搞好气象服务。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深入实行“签订承诺书、发放明白卡、建立黑名单”制度,抓好重点时段、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重视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坚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干部接访、下访、包案等制度,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开展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深化平安许昌建设,加强社会管理重点领域综合治理,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网络管理,做好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继续加强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外事、侨务、港澳、对台工作。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地方史志、新闻出版、人事、审计、统计、地震、人防、档案、社科研究工作。全面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四、以改革精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保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行政管理创新,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目录管理,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严格规范运行,提高服务效率。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动政府职能加快向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履行职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决策咨询、社会听证、重大事项评估等制度,深入推进普法宣传,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公务员素质,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强化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推进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创新、管理创新,培育载体、搭建平台、选准抓手、突破瓶颈,不断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牢记为民宗旨,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四风”突出问题,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大力倡导务实重干,完善目标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提升行政效能,抓好工作落实。
各位代表!建设智慧、创新、美丽、文明、幸福许昌,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万众一心、砥砺奋进,为开创许昌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共2页,当前第2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