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范文大全 >  导游词 >  河南导游词 >

洛阳千唐志斋导游词3篇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由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下面是皮皮范文网带来的洛阳千唐志斋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洛阳千唐志斋导游词

千唐志斋位于新安县城西的铁门镇,距洛阳市区约45公里,是我国收藏墓志最多的博物馆,也是唐代墓志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内存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一十三件,其中唐志一千一百八十五件,所存墓志从唐代第一个年号武德到最后一个年号天佑,几乎每个年号都有,这些志石记载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武则天改元,安史之乱等。另有西晋、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代墓志二百二十八件;还有墓志盖以及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等石刻艺术品。该馆为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将军(新安铁门人)收集民间散落的志石,在其营建的园林"蛰庐"内,修建十五孔拱式建筑,将志石镶嵌于壁而成,保存至今。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由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张钫先生酷爱金石字画,并广泛征集,在故宅花园“蛰庐”内建斋收藏,由王广庆命名、章炳麟题额为“千唐志斋”。斋中镶嵌墓志、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志1191件。内容涉及皇亲国戚、郡王太守、相国太尉、尉丞参曹,以至处士墨客、佛僧道士、宫娥彩女等各阶层人物,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补史、证史、纠史的作用,被史学界称为“石刻唐书”。1997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xx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篇二:洛阳千唐志斋导游词

在九朝古都洛阳以西45公里处,有一个风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河南省新安县城西的铁门镇。这里西扼崤岭,东控函谷,已有千年历史,被章太炎誉为“当关洛孔道”。这里青龙、凤凰两山对峙,一肪涧水潺潺东流,素有洛阳西大门之称。

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便位于铁门镇的西北隅。这里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功勋元老张钫(字伯英)先生的家乡。

名字由来

二十年代初,张钫先生隐居铁门,营园林广及百亩,蔚为壮观。康有为游陕过豫,被张钫邀至园中,谈书论画,赋诗抒怀,题名“蛰庐”。

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张钫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盖缘于此。

洛阳千唐志斋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篇三:洛阳千唐志斋导游词

对于每一个从事书法艺术,乃至从事史学、文学、文字学、金石学、墓志铭等研究的人来说,不知道千唐志斋就过于孤陋寡闻,没有到过千唐志斋也会是终生之大憾。

几年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理事王少默先生来郑,我和书友宋震等曾陪同其参观过千唐志斋,但总因当时时间安排得比较紧,没能“看过瘾”而留下过多遗憾。再次到千唐志斋参观一直是我的一大心愿。

去年年底,因工作原因结识了省财政厅的马建军先生。当他得知我喜欢书法时,告诉我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衡剑超是他的老朋友,抽空可以陪我到千唐志斋参观。我自然是兴奋不已,并当场约定春天践约。

三月中旬的一个双休日,天清气爽,万物复苏,春天的骄阳和丝丝花香给我们带来了不尽的快意。我与书友曹向春、刘玉峰先生,画家郭晓惠女士,以及书画收藏家赵会来先生等,在老马的陪同下从郑州出发,驱车直奔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一百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在大家的说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新安县,热心的衡馆长亲自驾车到高速路口迎接,并带领我们很快来到了因千唐志斋而闻名世界的中州名镇――铁门镇。

铁门镇位于洛阳市西约四十多公里处,是已故辛亥革命老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钫(字伯英)先生的故里。千唐志斋是张钫先生倾心搜集历代墓志铭,在园内辟地而建成的墓志博物馆。因大部分为唐朝墓志,多达1100余块,故原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命名,国学大师章太炎亲笔以古篆题写匾额,并在尾部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之由来一目了然。

一下车,我们就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千唐志斋博物馆。一进大门,园内优美的环境、浑厚的建筑、春日的暖意、热情的主人,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据导游介绍,我国古代墓志之作,始于东汉末年,盛于北魏隋唐。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九个朝代的都城,千唐志斋所藏志石也大多为洛阳北邙所出。自周以来,历代达官贵人、富商巨贾,都把北邙山视为风水宝地,生前无论故于何处,大都会嘱咐后代将其葬于此地,故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以致“北邙墓冢高嵯峨”,几至“无卧牛之地”。由于古人喜厚葬,导致盗墓猖獗。清末修陇海铁路,又挖掉一些墓葬,加上陵谷迁变,水土易改,凡开掘墓室,殉葬品均被洗劫一空,而沉重的碑石则弃之田间,故当地老百姓常拣来做捶布石、井边踏脚和建筑石料等。张钫先生虽为军人,但对金石书画情有独钟。他委托朋友,广搜散逸的墓志石刻,前后共搜集1500多块,运回故里,辟地建斋,镶嵌保存,永留后世。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由罗振玉的高足关葆谦题额的“听香读画之室”的独立石屋。这里是张钫先生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隐归故里期间修建的,是专门款待朋友,谈书论画的地方。石屋上方两侧镶嵌着张钫先生亲笔题写的“谁非过客;花是主人”,遒劲雄强的大字楷书,映衬了张钫先生的高尚品格和博大情怀。书房两侧是康有为题写的“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坏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对联,字体消散洒脱,用笔如锥画沙。一幅对联连用数典,足见康南海的博学。欣赏着张伯英和康南海窥破人生、极富哲理的联句,以及他们精湛的书法艺术,犹如聆听着他们在书房中亲切地谈论时局、切磋书艺。

穿过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房上方康有为亲笔题写的“蛰庐”两个大字。字径二尺有余,字体遒劲,正正堂堂,堪称康氏精品。接着,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镶嵌墓志的十几个相连的窑洞。据我的回忆,几年前来千唐志斋时,窑洞上方好象是露天的,博物馆为了能够有效保护这些艺术珍品,在窑洞上方新加了玻璃顶棚,以防风雨的侵蚀和强紫外线的曝晒。窑洞内是历代书法艺术珍品荟萃之所,珍藏着上起魏晋,下至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诸多大家的墨宝和墓志。馆内所藏唐朝墓志,自武德、贞观起,经盛中晚唐,历代年号,无不尽备。从墓主人身份来讲,既有相国太尉、皇亲国戚,又有藩镇大吏、刺史太守;既有处士名流、真观洞主,又有郡君夫人、宫娥才女,还有外国高官。

这些墓主人的人生际遇,较完整地显示了唐三百年文治武功及社会百态,实为一部石刻唐书,或可视为唐人档案馆,对于研究唐代历史,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镌刻墓志意在传世,故多请当时的名家动笔,其书法艺术价值十分可贵。从书体上看,真草篆隶无所不有。从风格上看,或端庄典雅、块块晶莹,或遒劲隽秀、字字珠玑,无不显露盛唐时期的书艺之美。留连在满壁志石的天井窑洞,犹如置身于光彩夺目的艺术殿堂,把读着一部书法艺术演变的历史,更如穿过千年时空,抚摸着唐人坚实的脊梁,感受着唐人博大精深的文化与艺术精髓。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方唐朝重臣,被人们誉为东方福尔摩斯的狄仁杰的真迹。据导游介绍,有专家考证,狄仁杰一生留下的真迹极为罕见,该墓志对于考证、研究狄仁杰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实证。

千唐志斋还是考据文字的重要场所。武则天称帝之后,改唐年号为大周。武则天在位期间,曾造字20多个,目前有记载且正在使用的仅有“曌”字,其它都在武则天退位以后废掉,各种文献已无可查询。但在馆藏的大周天授年间《高玄墓志铭》中却完整地保留了这些文字。比如“忠”字上方加一横,为“臣”字,取意为臣民要忠于皇帝。“○”里加一波三折的“一”,读作“日”, “○”里加一个“卐”,读作“月”。“山、水、土”三字上下重叠为“地”字,意为有山有水有土方为“地”,等等。

张钫先生除搜集墓志之外,还将平生所获名人字画,命工刻石,存于斋内。现斋中有稀世珍品汉武帝梦境图浮雕,有宋代米芾所书对联,明朝董其昌行草长卷,明末清初王铎大幅作品《柳花》《柳条》诗轴。还有清人刘墉、陈鸿寿、郑板桥、邵瑛、韩东篱等书家的真迹,又有近代名家章太炎、戴传贤、靳志等人的条幅、对联。窑洞内还有由蒋介石撰文、国民党众多高级官员和社会贤达署名、贺耀祖以汉隶书丹的为张钫母亲庆贺七十大寿的长篇寿序石刻。更有被称为“近代三绝”的张钫之父张子温墓志铭,是由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的极其难得的稀世佳构。

千唐志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经过不断恢复修缮,古镇名斋,灿然生辉。据衡馆长介绍,博物馆内除张钫先生搜集的墓志铭之外,近几年又新征唐朝墓志铭800余方,现馆藏志石已达二千多方,占我国已出土墓志的三分之一。为了让各方政要名流、专家学者、中外游客能够更多地考察、研究、了解千唐志斋,他们准备扩大规模,增建窑洞,将新征到的墓志全部镶嵌壁间。他们还准备将周围部分民宅动员拆迁,按照张钫旧居原有规模进行重建、修缮。我们相信,恢复修缮后的千唐志斋,墓志会更加丰富,环境会更加优美,不仅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圣地、旅游胜地,还是两岸同胞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祖国统一的教育基地。

几个小时的参观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参观结束,我们应衡馆长之邀,重新来到张钫先生的“听香读画之室”,为博物馆留下墨迹。几经推让之后,由我开笔。说实在的,在如此厚重的文化环境中,在历代大家的精品巨作面前,我等实在汗颜。但是,为衡馆长的盛情,也难以推脱,只得当场献丑。我书写一幅自撰对联后,向春也挥毫创作了一幅横式条幅。临走时,衡馆长还送我们一幅汉武帝梦境图拓片,让我们兴奋不已。

在回程的路上,张钫先生题写的“谁非过客,花是主人”的对联在我的脑海中久留不去。是的,到过千唐志斋的人,谁不是匆匆过客?然而,铁门镇盛开的鲜花才是真正的主人。这花,是永远的千唐志斋,是永垂青史的张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