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范文大全 >  导游词 >  河南导游词 >

关于河南函谷关的导游词5篇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河南函谷关的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河南函谷关的导游词5篇(一)

函谷关 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距三门峡市区约75公里,灵宝市区12公里。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国,后毁于战火。1987年重修太初宫,1992年复建函谷关关楼,是一处融道家文化和军事文化于一体的人文游览区。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外。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亲笔为景区题写“道家之源”匾额。 该景区面积16.9平方公里,分为函谷关和太初宫两大部分。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

春秋战国以来,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太初宫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他的著作《道德经》,其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1992年以来,函谷关每年都要举行老子诞辰纪念活动,届时海内外旅游者前来朝圣。主要景点有关楼、函关古道、太初宫、大道院、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等20余处。

关于河南函谷关的导游词5篇(二)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都是重要关口。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陜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内外。

关于河南函谷关的导游词5篇(三)

各位朋友,三门峡游览的最后一站是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距离三门峡市区45公里。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原关楼在楚汉相争时,被楚霸王项羽手下的大将黥布一把火给烧了。后来曾多次修复,又多次被毁于战争的硝烟之中。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由灵宝灵化集团投资修建的。它承袭了秦汉的建筑风格,上部城楼都是本质结构。东门城楼因其两主楼顶端各饰有一只丹凤,故俗称"丹凤楼",也有人叫她"双凤楼"。

这里的函谷关,习惯上被称作"秦函谷关"。它东临弘农绝涧,西拒衡岭高原,南依巍巍秦岭,北接滔滔黄河。函关古道全长15华里,是古代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路,易守难攻,被喻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有人用"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函谷关至今已有20xx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16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在过去,有人说:谁拥有了函谷关,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

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0年),楚、赵、魏、燕、韩五国合纵攻秦。秦军依据函谷关天险,开关迎敌,使五国军队"流血漂橹",大败而归。公元前220xx年,项羽、刘邦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选择秦国兵力较弱的线路进攻,从陕西的商洛经武关提前进入关中。而项羽自恃兵力强大,一路走大道,等他攻打到函谷关时,听说刘邦已入关中,大怒,命大将黥布强行攻关,并把关楼烧毁,上演了千古绝唱"鸿门宴"。安史之乱时,唐军主帅哥舒翰被迫放弃守城计划,与叛军会战于函谷关西原地区,惨遭失败。1944年,侵华日军在函古关遇到了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的有力抗击,被歼灭20xx余人,遭受重创。1986年,作为战争的佐证战国时期守城兵士的武器库--竖井式箭库被发现。箭库深11米,直径0.9米,箭为铁杆、铜簇,每30枚为一束,现均已锈迹斑斑。 在函谷关右侧,就是被称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宫。太初宫是为了纪念老子当年在此著写五千言《道德经》而修建的。所谓太初在道教中指天地最初形成的元气或最初形成的状态。

据史书记载,当年函谷关关令尹喜善观天象,精通易经。一天,尹喜登上一个土台,发现东方有一团紫气升起,知道有圣人要从函谷关经过,于是沐浴更衣,静静等候。不久果然有一位皓首长髯的老者,骑着青牛,从东方徐徐而来。他就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因为看到周室衰微,朝政废弛,便决定经函谷关到西域隐居。尹喜盛情款待了老子,恳请其著书立说,老子很高兴的接受了尹喜的挽留,著就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经》。"紫气东来"的成语就源于此。后人为了纪念此事而修建了瞻紫楼,又叫望气台。

关于河南函谷关的导游词5篇(四)

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外。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太平寰宇记》中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叠碧,因其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唐·胡宿诗),“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金·辛愿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20xx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

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

著名的“出谷会师”“六国伐秦”“虢公败戎”“”西原大战“的战鼓在这里擂响。这里流传着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

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

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如今,集古战场与道教圣地于一体的函谷关,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旅游热点。

关于河南函谷关的导游词5篇(五)

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境内,距市区10余公里,是一处融道家文化和战争文化于一体的人文游览区, 20xx年函谷关被国家旅游局首批为AAA景区。

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从时间意义上说,堪称天下第一关。它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这一千古雄关见证了历史上许多著名战争,演绎了不少历史典故,诸如“合纵攻秦,楚汉争关,公孙白马,鸡鸣狗盗”等。

道家始祖老子在太初宫著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被视为我国哲学园林中的瑰宝,太初宫也因此被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道号玉溪道人)称为“道家之源”。它是目前函谷关景区现存最为古老的一座建筑,伴随老子入关而生的紫气东来典故已为人们耳熟能详,颇具神秘和详瑞之气。

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有景点:太初宫、鸡鸣台、瞻紫楼、大道院、函谷关城楼等二十余处,太初宫景区柏树荫蔽,香火袅绕,肃穆庄严,具有浓郁的道教氛围和文化气息。

为进一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函谷关新上老子迎宾,李自成激战函谷关两个节目表演,真实再现了函谷关前战火硝烟,刀光剑影的历史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