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朗诵稿 >

关于速看慢读的朗读技巧

除背诵外,朗读总是要按照作品的文字序列进行,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看、想、读这个过程。正确的朗读状态,就要求朗读者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既不颠倒它们的顺序,也不应忽略、省略某一个环节。优优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速看慢读的朗读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速看慢读的朗读技巧

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作品的字词时,当然要反映到脑子里,而后再就字出声。而每当读出看过的字词时,我们的眼光又会落到下一组字词。在边看边读、边读边看的过程中存在着纵横交错、表里合一的复杂情况。从纵向目的地,有字形、字音、字义的深化,也有字词、句的深化;从横向看,有见字连词组句和读字读句的双重轨道。这双重轨道,是交叉重迭、先后错开的,不是完全重合、同时并进的。在这纵横交错的双轨行进中,我们不但要获得形象感受,还要获得逻辑感受,进而情动于衷,声形于外,达到表里合一。在“看、想、读”的过程中,究竟看到哪里才开始读,读到哪里再往下看,是更为复杂的问题,它因人而异,也办文而异。这里,只能就一般情况略谈一二。

1、标点符号问题。看到可以停顿的标点符号,一般发生两种情况。一是不再向后看,等待读完,甚至回味、遐想,然后再看下面的词语;一是越过标点符号,继续身后看。这两种情况,同停顿的位置与时间,同停顿前后的衔接有关。回味遐想,用于较完整的意思之后,一般有较长的停顿。继续向后看,用于词语关系尚不明确、或虽明确但需紧连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层次、段落、小层次之后,在回味遐想的句子之后,不要等到停顿时间已满,应该马上出声音时再去看后面的词语,否则,很容易造成思想感情上的空白。也不要在上文的思路还未展开,一定的感情色彩应稍延续时就急忙看下文,那样,上文的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就会受到某些提前进入脑际的词语的干扰,甚至立即中断、转移,朗读便可能出现急促、慌乱的语流。­

2、由于听者是从声音上感觉作品的,所以要求看和想非常迅捷,而读,就要从容。这就是“速看慢读”的意思。“速看”包含着“速想”,并用“想”把看和读化为有机的整体。速看,是一种要求,并没有绝对速度。一方面,因人而异,有的人“字斟句酌”,有的人“一目十行”,不过,我们反对过细,也反对过粗。过细,影响朗读的顺畅;过粗,影响朗读的深度。另一方面,作品的某部分需要快看,另一部分又需要慢看,因此,我们反对看的速度同一且无变化,那样会造成脱离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忽视了看是为想、想中去读的重要性,把朗读的“看”同阅读的“看”混淆了。即使是阅读中,看的速度也不同一,虽然从总体上看,阅读速度要快得多。­

3、读得从容,才能由己达人。“滚瓜烂熟”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它缺乏与听者的交流,即使自己读自己听也缺乏体味的过程。为了让听者听清、感受、共鸣,“读”一定要慢。当然这是就整体而言,比“看”要慢,但不可机械处理。一般情况下,按平均速度,五百字可以读三分钟左右。这个速度不是以每分钟都读同样的字数得出的,也不能用这个速度去要求每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话的朗读。这里主要是说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朗读的速度主要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来定,又受朗读者水平的影响。但太快了,连滚带爬,嘟噜含糊;太慢了,涣漫散乱,黏黏糊糊,都会使听者生厌。­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看,是回归自我,所以准备得越成熟、修养越深,速度就越快,想得也越准备、丰满。读,是由己达人,要根据有声语言及于耳、入于心的过程,根据听者的水平,根据作品的包容量、语言的通俗程度,就要慢些。­朗读者的经验和修养,直接关系到看和想的速度和深广度,当然更关系到读的质量。对文字的视觉扫描,不仅与文字学、语音学、语法、修辞等密不可分,同逻辑、哲学、美学也直接相通。这些,在语言链条上会建立起,发展为多种“染色体”的固定信息,高明的朗读者具有丰富的“染色体”的信息网,使朗读如“千里江陵一日还”,中间的误读会及时发现,立即改正;稍有表达上的不自如也会立刻调节。在朗读较不艰深的作品时,即使一遍也没有看过,也能产生“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并马上进行新的“染色体”的综合,组织兴奋中心的新的沟通、新的系列,边读边想,边想边读,毫无生涩、迷离之处。因此,要正确处理“看、想、读”三者的关系,首要的是实践,是全面加强文化素养。

拓展: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