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负责地方的财政工作,贯彻执行财务制度,按照政策组织财政收入,保证财政支出,管好用活地方的财政资金,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各项事业发展,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市财政局工作总结,供您阅读与参考。
20xx年市财政局工作总结一:
一、期间主要工作成效
期间,尽管宏观经济持续下行,财政面临巨大压力,但全市财政事业整体上仍然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五年来,我们持续加大支撑保障力度,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工作重点,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科学的财税征管,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保持稳定增长,迈上300亿元台阶。五年来,我们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和上争力度,支持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公共财政收入用于民生的投入达到75% 以上,奠定了加快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五年来,我们持续深化财政各项改革,按照《深化全市财税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全面深化改革两年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实施了市区新一轮财政体制调整,完善了预算管理体系,加强了预算绩效管理、政府性债务管理、国有资产监管等各项工作,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财政投融资体制创新等相关改革,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五年来,我们持续深化队伍自身建设,切实加强法治财政、党风廉政、机关效能建设,强化财经纪律执行,深化专项治理整顿,较好地维护了财政资金和财政队伍“两个安全”,实现了整体形象和服务效能“两个提升”,获得了“十佳人民满意机关”、“效能建设先进单位”等一大批荣誉称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普遍认可。有奠定的良好基础,我们对财政“十三五”发展要更加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充满激情。
二、20xx年财政工作主要情况
20xx年,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相关会议要求,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财政经济新常态,紧紧围绕“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题工作,切实履行服务大局、保障发展和改善民生职能,统筹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依法科学征管,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将组织收入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科学组织,依法征管。调整完善财政收入征收考核奖励办法,加大对征收部门和各市区考核力度,引导各地同步加强对乡镇(街道)和功能园区的考核,调动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加强财税部门联动协作,通过定期召开财税联席会、分析会、协调会等方式,及时沟通情况、协调矛盾、推进工作。狠抓关键时间节点、重点领域行业,开展专题活动,加强调研分析,挖掘增收潜力,力促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充分发挥综合治税平台功能,加强有效信息收集、分析和运用,提升依法、高效、公平征收水平。20xx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达322.2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幅列全省第三位,税收占比达81.3%,圆满完成人代会预定目标、工作目标和省财政厅下达的调整任务,实现了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
二是履职服务发展,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充分发挥财政“稳定剂”和逆周期“调节器”作用,集中财力支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市财政预算安排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2.5亿元,支持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安排服务业发展、文化发展、农业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安排区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凤城河景区、新能源产业园、核心港区等功能区建设,努力培植经济增长点和新兴财源。加大上争力度,重点加强省财政对医药高新区扶持的专项扶持,推动省市共建国家一类新药发展基金;我市新增获得省财政对我市医药卫生体系建设和海陵区生态修复工程的专项补助1亿元、医药高新区财力补助3000万元。落实厉行节约要求,推动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挤出资金用于及时兑现各项民生普惠政策的提标、提档、提补需求。20xx年,全市公共财政支出总体进度达到96.1%,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5.2%。足额安排相关经费,保障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改革、公务用车改革等工作平稳有序实施。强化财政政策服务,组织开展五个一“财政宣传月”专题活动。大力支持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积极落实长效化措施,做好挂钩经济薄弱镇村(社区)帮扶工作。聚焦聚力三大主题工作,局机关全年完成招商引资有效信息14条、合同项目3个,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目标任务。
三是严格债务管控,政府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坚持收放并举、堵疏结合,扎实有效推进政府性债务规范管理,政府债务化解有序推进,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强对政府平台融资规模控制和融资计划管理,积极推动政府性债务“控规模、优结构、降成本”。组织对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进行清理甄别和统计上报,做好土地储备融资规模控制工作,市本级获批20xx年土地储备融资规模9.2亿元。积极用好地方政府债券工具,强化债券额度上争,市区全年累计获省转贷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15.4亿元。加强政府平台公司债务数据监测分析,强化融资和担保审核,控制市级平台直接债务和担保债务增长,有序推进存量债务化解。积极推进PPP模式运用,我市两个项目入选国家级试点项目清单。推进设立城市建设基金,积极做好与国寿、中采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接洽谈,促成我市与中采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同时,着力加强财政存量资金盘活,组织开展财政往来、专户资金清理工作,推进部门(单位)结余结转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结余资金统筹使用,促进财力资源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四是深化改革攻坚,财政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按照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加大重点突破和难点攻坚力度,各项改革举措稳步推进,有效落实。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调整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对涉及财政结算的收入、返还、上解等基数进行了重新核定,研究提出调整区级财政资金留解比例方案。积极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按照要求编制了包括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险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在内的市本级全口径收支预算。全面推行财政信息公开,政府预决算报告、除保密需要外的市级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全部按要求实现上网公开。积极推行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研究起草并提请出台《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推进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科学设立、有效监管、有序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大力整合财政各类专项资金,政府重点项目资金由20xx年的23项整合为20xx年的6大类;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市级20xx年度25个民生资金项目、20xx年度3个政府重点项目集中开展绩效评价。加强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创新,探索推进“资金改基金”模式。推进设立并用好“科技创新券”、“创业券”、“住房券”,助推全面创业、万众创新。深化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改革,市本级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数年增长超过20%以上。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和追加预算,全年评审政府投资项目133个,核减不合理支出9亿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组建市凤城国资控股有限公司,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推进建立市级“政府公物仓”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科学配置、共享共管机制。
五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财政部门作风进一步改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健全完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班子成员齐抓共管、纪检监察机构组织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与财政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为抓手,从严从实抓好学习教育、查摆突出问题,班子成员联系分管工作和个人思想作风实际,进行对照分析,主动认领、对号入座,形成问题整改清单,共查摆“指导各地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不够、资金安排重分配轻管理、制定政策听取基层意见不够、深化财政改革力度不大、依法执行预算不严”等方面的具体问题122项,逐一进行整改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条规,通过组织明察暗访、公开投诉电话、设立举报的信箱、开展问卷调查等途径,及时发现和查处违反制度的人和事,强化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促进机关作风和队伍建设效能提升。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省委巡视组巡视泰州反馈问题和同级审计问题整改,研究出台相关制度文件,进一步规范财政收支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制度。持续深化法治财政建设,组织开展了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编制发布了财政行政权力事项、财政行政审批事项、市级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财政行政权力责任等五张清单,强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三、20xx年财政工作设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财政工作面临的挑战。首先,从宏观形势看。当前乃至“十三五”期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将延续疲弱复苏态势,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将低于潜在增长率,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较大。国内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内需不足和外需不振交织,中低端产品过剩和高品质服务供给不足并存,工业产品价格下降和部分要素成本上升叠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经济减速尚未触底,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其次,从财政发展看。随着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央税种改革、“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措施、收入分配秩序调整等相继落实,财政收入潜在增长率下降,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养老、医疗等社保支出负担愈来愈重、压力愈来愈大。同时,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要求,财政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难度愈来愈大。特别是政府性债务风险难以在短期内降解和消除,如何既要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又要有效解决政府融资瓶颈,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和巨大挑战。第三,从财政队伍看。整体素质是好的,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但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与财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成为制约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人身上存在思路不清、业务不精,作风漂浮、效率低下,推诿扯皮、不敢担当,自律不严、吃拿卡要等问题,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在少数单位和少数人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面对上述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有效化解。
20xx年,市财政部门将紧密围绕“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题工作,坚持发展导向、问题导向和效能导向,强化财政调控职能,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升财政发展质量和效益。具体工作将突出抓好五个方面:
1.强化资源整合,科学征管做“加法”。扎实有序做好收入组织工作,确保收入在稳定区间内实现高质量增长。完善社会协税护税和综合治税机制,加强区域、部门联动,完善收入组织协调、预测评估机制,提高组织收入的科学化水平。加强重点领域税源调查和分析评估,积极做好对策性政策措施研究,巩固税源,壮大税基,防范税源流失。
2.强化债务管理,压降风险做“减法”。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高度重视并妥善做好政府融资平台去杠杆、防风险工作。在摸清负债底数和甄别分类的基础上,推进存量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规范的“借、用、还”相统一的政府性债务举债融资机制。积极上争置换债券配额,有序化解政府存量债务。探索通过运用PPP模式、棚户区改造等途径,拓宽政府融资渠道。
3.强化支撑保障,放大效应做“乘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功效,积极履行财政逆周期稳定器和调节器职能,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社会持续发展。优化和集中财政政策资源,推进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实施补短补差战略,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引进实施。优化民生保障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
4.强化资金管理,提升绩效做“除法”。建立健全专项资金设立、调整、撤销、评价、监督动态管理体系,全面推行专项资金定期评估、清理整合和适时退出机制。深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扩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范围,加强绩效评价评审结果应用。建立财政存量资金定期清理机制,腾出资金向亟需的科技、人才、民生、环保等领域倾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严格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努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强化公务经费监督,集中财力保运转、保民生、保发展。
5.强化改革攻坚,增强活力求“变法”。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继续深化 “四本预算”编制,探索编制政府性债务预算;深化预决算信息公开,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完善国资监管体系,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推进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引导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加快实体化、市场化、公司化运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促进社会组织培育,扩大购买服务范围,提高购买综合效益。完善财政资金扶持体系,积极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整合省级试点工作;加强PPP模式推广应用,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20xx年市财政局工作总结二:
一、20xx年财政工作回顾
20xx年以来,市财政局积极落实“美丽厦门”战略规划,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效落实各项积极财政政策,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民生持续改善,助力我市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1-9月份,全市财政总收入758.9亿元,增长10.0%,其中:地方级收入458亿元,增长11.4%。财政总收入增幅全省第二,地方级收入增幅全省第一。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5.7亿元,增长10.3%,保障了各项重点支出。做好预算收支工作的同时,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财政扶持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在省内率先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以“拨改投”的创新方式支持产业发展,七只产业子基金和前海母基金签约落地。二是加大技改科研投入。安排5000万元技改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制定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提高到1.5亿元。三是整合分散资金、政策,突出集约效应。整合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对台经贸专项资金和政策,优化外经贸发展扶持方式。四是争取入选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五是落实“营改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普遍性涉企降费,20xx年1-9月累计为企业减负近50亿元。
(二)创新财政投融资改革,保障重点项目建设。一是推进PPP项目试点。制定实施方案及扶持政策,印发操作文件,建立专业咨询机构库,首批10个PPP试点项目启动。二是设立城市发展基金。与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工行签订总额300亿元的城市发展基金合作协议。三是推动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组织开展政府资产清查。设计构建轨道、城投、金圆、市政四大资产运营平台,盘活资金资产资源。四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入选“国家海绵试点城市”和“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可获得国家三年共21亿元的资金补助。向财政部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额度90亿元,并全部成功发行。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财政治理能力。一是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首次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提交人大会审议,7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编制中期财政规划,试点部门三年滚动预算编制。出台项目库管理办法,健全项目预算审核机制和储备机制。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全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二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出台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意见,引入第三方评审力量,绩效目标要求覆盖全部项目支出。三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结转一年以上的资金收回统筹用于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四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全市300多个项目约7亿元纳入购买服务预算,比上年翻番。
(四)致力富美厦门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优先支持教育发展。提高公办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标准。调整教育基建考核办法,下达考核资金1.8亿元。制定中职及高校捐赠配比政策。二是致力百姓富生态美。推进扶贫及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帮扶工作。兑现黄标车提前报废补贴资金7778万元。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办法,安排2亿元补贴资金,加大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加大环保专项资金投入,支持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开展岛外溪流整治养护。三是提升医疗社保水平。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标准由40元提高到50元。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在全省率先出台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财政扶持政策。
(五)加大资金监管力度,提升财政运作效率。一是强化行政成本约束。实现“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实时监控,20xx年1-9月市级“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4.77%;政府采购金额29.85亿元,节资率11.53%。二是加强基建项目预算管理。通过财政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基建预算指标控制,联通基建项目管理各个环节,有机衔接业主单位、代建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三是大力推行简政放权。简化征地拆迁资金审核拨付流程,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编制行政权力清单、流程图、责任清单。
截止目前,市财政规划的各项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良好,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基本搭建,有力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较好完成了时期各项财政改革发展的任务。
过去五年,我市财政收入跨越式增长,财政总收入连续五年跨越五个百亿元大关,更是省内首个突破千亿元收入大关的城市。
过去五年,我市建立岛内外城乡一体化的财政机制,统筹用于地铁、机场和“基地+众创空间”载体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有效发挥了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扎实推进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完善“5+3+10”现代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先后出台生物与新医药、信息消费、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集聚化、规模化和高端化发展。五年来,我市在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与广度的同时,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过100亿元支持企业发展,进一步丰富产业发展内涵,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质量。
过去五年,我市不断健全民生投入保障机制。紧紧围绕实现百姓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民生保障长效机制,全市涉及民生方面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超过70%。
二、今后五年工作展望和20xx年工作思路
“十三五”时期,财政部门将以“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为主题,以“城市、产业和社会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建成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积极应对经济发展和财政工作的新常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面落实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争当财政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十三五”时期财政主要发展目标有:
1.财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财政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预计20xx年和20xx年财政收入维持在9%左右。之后,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实体经济进一步巩固以及税制调整等减收因素逐步消化,预计财政收入增收动力将逐步恢复,20xx年至20xx年预计增长10%-11%的区间。至20xx年财政总收入预计达到1550亿元左右,年均增幅10%,地方级收入预计到930亿元左右,年均增幅10%。
2.财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地位更加凸显,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成效明显。基本建立财政资金绩效分类管理、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升财政信息公开透明度,与国际接轨。
3.财政职能作用进一步增强,支持高质量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水平提升。财政产业资金绩效和杠杆效应显著提升,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比进一步提高。
4.财政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体系。重点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科学设置第五轮市区财政体制,进一步强化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制度。
20xx年是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启动年。财政部门将按照中央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习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会议精神,切实推动财政改革与发展:
(一)在力促产业转型中夯实财源建设。一是积极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以智能制造为扶持重点,统筹技改、生产性服务业、科技等专项资金及相关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智能制造企业技术改造、两化融合、研发创新项目。二是积极引导设立若干创业投资基金、天使基金、种子基金、VC、PE、并购基金,专注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初创期和创新成长型企业,培育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在扎实推动我市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相关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养老服务业扩围试点,支持和促进航空运输业稳步发展,打造我市区域性航空枢纽港的地位。
(二)在加快城市转型中放大财政杠杆效应。一是推动项目投融资创新,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国有资本,从管资产变为管资本,通过资产整合,探索利用多种金融工具融通资金,实现利用市场化平台撬动资本市场。二是加快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减轻政府举债压力。三是整合盘活经营性政府资产,建立资产、资源、资金良性循环的运营体系,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三)在深化财税改革中提升财政治理水平。一是完善预算编审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一般公共预算比例。二是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预算安排的约束,提高财政预算的统筹能力。三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预算追加,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者项目间的预算资金调剂使用。四是深化预算绩效改革,规范工作流程,研究中期规划执行的绩效评价制度,推动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四)在致力改善民生中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把加大投入和完善制度有机结合,确保社会保障、食品安全、教育卫生、环境治理等重点民生领域资金需求,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在强化财政管理中防范资金风险。加快我市财政监督工作转型,探索财政监督嵌入预决算全过程。实行市区上下联动监管,调整收回长期趴窝的沉淀资金,确保财政惠民资金政策落到实处。制定财政内控工作手册,确保人、财、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