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这是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的经典诠释。如果我们能在记叙类文章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能有效地制造波澜,将情节推向高潮,深化主题。
在作文时,如何设置悬念呢?
一、题目设置悬念
题目设置悬念多用拟人或疑问的形式。前者如优秀作文《五镜争功》,作者所拟的题目就是一个悬念。它让读者急于知道以下内容:“五镜”各指什么?它们争的是什么功?为什么要争功?争功的结果呢?作者想借此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或思想?……有了这样的悬念,读者还会拒绝阅读这篇文章吗?显然不会。作者借望远镜、反光镜、显微镜、三棱镜、哈哈镜来隐喻生活中的五种人,折射了生活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后者如《哥,是捡来的吗?》,还有《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些题目就给读者一个问号——悬念在标题中设置。
二、开头设置悬念
在文章开头就设置悬念往往可以使文章在思想性和深刻性上占得先机。可以说,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不仅可以显示出作者的智慧,还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设置悬念常用的方法如下:
1.倒叙法。就是把结局放在开头说,让读者一开始就陷入疑问之中,有了疑问,就有急于读下去解开谜团的欲望。如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设疑法。就是设置疑问制造悬念的方法。如优秀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的开头:“还有什么海能把你的身影淹没?还有什么墓碑能比你的名字永恒?还有什么样的手能触及人生和历史最厚重的一页?鲁迅先生,我能握住你的手吗?”这样的开头给人以深思。
3.反常法。文章一开始以人物的反常行为开头,产生疑问,发人深思。如小小说《鞋》的开头就写小鞋匠每天在路口张望,他渴望能够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这样的开头好就好在它能调动读者思考:这个小鞋匠每天在路口张望的这个高大的身影是谁?为何张望他?其妙处就是通过描写小鞋匠的反常行为,让读者急于知道下文,收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4.对比法。任何事物都有正与反、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抓住“这另一方面”大做文章,就会使主题新颖别致。如优秀作文《也论愚公》的开头这样写道:“愚公,早已被称为艰苦创业、持之以恒的楷模,但我却认为愚公确实是愚。”愚公,众人的看法是“艰苦创业、持之以恒的楷模”,而“我”却认为愚公很“愚”,两种看法构成鲜明对比,形成悬念。
三、情节发展过程中设置悬念
这种悬念的设置,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能够更好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多方位多角度地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情节发展过程中设置悬念常用的方法如下:
1.间接法。就是侧面写人物来设置悬念的方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没有直接写出管营、差拨四人的谈话,而是通过小二夫妻的所见所闻来写他们的怀疑与推测。这就是悬念艺术,它使情节扑朔迷离,使作品情节更加曲折生动,更加引人入胜。
2.插叙法。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如鲁迅的《故乡》,当写“我”回故乡准备拜访亲戚本家时,情节突然中断,插入一大段回忆少年闰土的文字,制造了悬念:“我”拜望亲戚本家了吗?闰土为什么很想见“我”一回面?读完插叙的内容以后,我们不禁又要问:“我”心目中的少年英雄闰土现在怎样了?“我们”见了面,闰土还会口若悬河,无话不谈吗?悬念一个接一个,一环扣一环,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另一方面可以使文势曲折变化,跌宕起伏。
3.欲扬先抑法。“扬”和“抑”,都是一种强调手段,指作者本来要大力赞扬的对象,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却贬抑他,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颂扬他。运用此法,能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制造悬念,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于贾宝玉的介绍就运用了此法。在宝玉没有出场之前,黛玉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宝玉的信息是“混世魔王”,是“孽根祸胎”。那么她亲自见到宝玉时,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初见之后,原先的看法被颠覆:宝玉眉清目秀,英俊率真。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同样能构成悬念。
4.描写法。就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情描写或是对景物特征的描写造成悬念。如欧·亨利作品《最后一片叶子》结尾部分写常春藤叶子:“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叶了。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为什么这一片叶子不像其他叶子一样落下?琼珊的命运究竟会怎样?这样就设置了悬念,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四、结尾设置悬念
这种结尾是以情节的阶段性结局作为小说的结尾,设置矛盾,留下悬念,有意呈现一种“无尾之尾”的状态,让读者去猜测、去丰富、去补充。如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后半部分内容是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去世,翠翠却不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老船夫带着一生最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给女儿幸福,亦无法给孙女幸福。而翠翠以后的命运会怎样?她能等到属于她的幸福吗?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这种悬念式结尾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在设置悬念时应注意:要合乎情理,不能牵强生硬;要善于根据情节、主题、人物塑造等需要设置,不要“悬”而太久却与之无关;要巧妙解悬,不能让读者读完全篇还如坠云雾中,不知所以然;要有新奇性,不能让读者看了开头就知道了后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