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是祖国大西南一块待开发的宝地。大理州历史悠久,素有“文献名邦”的美称,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下面是皮皮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云南大理的导游词,欢迎参考!
篇1:巍山古城导游词
巍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蒙化志稿·城池志》载:“(巍山)城方如印,中建文笔楼为印柄。”从文笔楼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出去就是古城的四条主街道。由于种种原因,古城的东、西、南三座古楼已毁,而今只有北门古楼和城中的文笔楼幸存下来。古城池形如棋盘,24条街和18条巷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是典型的明清风格“棋盘式”城池布局。
走进古城,映入眼帘的是青瓦白墙、木雕大门、黑底鎏金的招牌、被岁月磨得光亮的石板路。街道上的房子,底层一律是店铺,临街的门面都是木质的,把门板卸下来,整个屋子就向街心敞开着。店门也是家门,没有扎眼的时尚招牌,也没有走遍天下都一样的纪念品。那些马具店、碑刻店、古董店、剃头店、小吃店……可以让你逛个够。小店的主人,悠悠地坐在草墩上,也不在乎身边的铺子是否有生意,怡然自得地打着哈欠。三五成群的老人们悠闲地坐在街边的草墩上,围着小方桌吃茶下棋吹牛,看街上的热闹。古街上,背着书包的、挑着蔬菜的、提着鸟笼的、牵着毛驴的、甩着空手的……人们从古楼的门洞穿梭而过,来来往往行走于古街上。岁岁年年,热闹的景象似乎在这古街上定格。
清晨,你可以在古街选择一家早点铺,吃上一碗八巴肉饵丝或者一碗巍山一根面。八巴肉饵丝和一根面都是巍山响当当的小吃,价格公道味道鲜美。转出来在街边,可以花上几元钱买一堆刚采的菌子。如果有兴趣可以在碑刻店或古董铺里泡一个早上。每一条小巷,小食馆、小旅店和小茶铺,都涌动着一种亲切的氛围。只要你在谁家的大院或店铺探个头,主人家就会用软糯的巍山腔打招呼“请进来坐坐!”“来,和我们请饭!”
随便进到一户人家,古朴清幽的庭院;清香扑鼻的花木;满院子都是绿,梅兰竹菊风姿绰绰,山茶杜鹃争奇斗艳。山石砌成的花台、假山别有韵味。巍山人爱养花,闲暇时浇水施肥,修剪造型,既美化了环境又能修身养性。难怪巍山人有温文尔雅谦和礼让的性情了。
沿古街一直往北走就到了拱辰楼。拱辰楼原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现存为永历年间的建筑。拱辰楼建在二丈多高的砖石城墙上,土木结构。高23.4米,长41.7米,宽24.8米,由28根合抱的大圆柱支撑,四面出厦,雄伟壮观。城楼上檐南面悬挂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府同知康瓤题写的“魁雄六诏”巨匾;北面悬挂着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蒙化直隶厅同知黄大鹤书写的“万里瞻天”大匾。登上拱辰楼,巍山坝子的山川景色历历在目。
巍山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彝族先民细奴逻在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建立的南诏国,历经13代200余年。巍山的老百姓生活在古老文化积淀的环境中,南诏文明的深远背景在许多场所0现,一座寺庙、一间铺子、一种小吃、一条街巷,这一切都从中透着历史的痕迹,仿佛都在记忆中,而那鲜活的历史则是整个巍山的灵魂。这座曾经被岁月的尘埃遮蔽了的高原小城,充满了无可复制的性格,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样一座活态的古城是多么让人魂牵梦萦啊!
篇2:大理水目山塔导游词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水目寺前。
此塔为纪念大理国0公高量成之子皎渊而立。史志中并无确切记载,一般认为大理国时期(公元938-1253)所建。据现存水目寺内的《渊公塔铭碑》记载,水目寺为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13)普济庆光禅师所建。而寺前密檐塔为纪念大理国0公高量成之子,水目寺三祖之一的皎渊而建,因此又称“渊公塔”。
水目山塔,为四方形15级密檐式砖塔,高18.16米,塔双层台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级东面设门,南面塔壁彩绘壁画。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塔西有水目寺,现存大殿、中殿、厢房等,规模宏大。现保存明代铜钟及较多碑刻,寺右尚僧塔50余座,形成壮观的塔林。弘圣寺塔位于大理中和镇弘圣寺旧址,寺毁于明初。塔通高43.87米,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身下部为块石砌成。全塔分为基座、塔身、塔刹3部分,塔身各层之间用砖砌出叠涩檐,其上逐层收分。
第二层东西面设佛龛,内置石刻佛像。第三层东西面设券洞,与塔心相通,其上交替至16层。塔刹宝盖为八角形,角挂风铎。从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经过多次修理工建,逐渐形成了一个建筑群落,有水目、贤填充、地藏寺、灵光寺、塔院、三教阁、毗卢阁、弥陀庵等寺观。水目山寺分为上、中、下三庵,现仅存的下庵,为清代宣统二年(1920xx年)重建,1984年至1987年重修。下庵依次是山门、塔院、前院、西北配殿、大雄宝殿,南北两边有僧房、香橱、职事堂、斋堂、茶室、云会堂。下庵前面,有历代僧人精心培植的梨数十亩。
水目寺塔为15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19米,塔身下砌台基两层,下层台基为方形,边长15.2米,高1.15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第二层台基呈八角形,边长2.2米,高1.2米,上为砖砌双重莲花基座。塔身第一级较高,东西方封闭式塔门。第二层以上逐级递减,叠涩式塔檐,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铜质葫芦顶形。塔身第一级南壁绘有佛教题材壁画23幅,画幅高2.38米,宽2.63米,画面虽已剥蚀不清,但尚可隐约分辨是23组佛教题材造像组成。
在塔的方形台基上分别排列有48个石柱础,柱础的排列为四周檐柱20棵,内侧金柱20棵,而塔身四角各有角柱2棵,计8棵。说明在塔的底部曾经建过双重廊庑,也就是俗称的“寺抱塔”。即在塔的四周,原建有八角环形殿宇,把塔围住,塔尖从殿顶伸出,很是独特。现塔殿已毁,仅留下塔基上的48个石柱础。
水目山北岗有一片罕见的墓塔林,占地17500平方米,有墓塔72座,为云南目前发现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塔林,在全国塔林中也名列前茅。水目山塔林为研究滇西地区的佛教禅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塔林始建于宋嘉定四年(1220xx年),规模大小不等,造型风格各异。塔身为纺锤型,塔顶呈宝珠型,整座墓塔呈宝塔型,基座为六方形或四方形须弥座,上有卷云纹、莲花纹及人与兽的图案雕刻。基座底下均设有墓室,四壁有台架龛洞用以置放历代僧尼的骨灰罐,其中最大的墓室可置放200多个。所有墓塔从上到下全用沙石砌成,并沿山岗成梯级排列,错落有致,掩映在莽莽苍苍的松林中。远远看去,塔林和松林交相辉映,影影绰绰,另有一番景象。
20xx年水目寺塔作为唐至明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篇3:大理古城导游词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已有1220xx年的建造历史。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
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古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方圆十二里。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云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的“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就耸立在三月街街场上。在古城西北1公里处,就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理三塔,与古城西南角的弘圣寺一塔遥遥相对,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灿烂的色彩。大理古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优雅。
现存的大理古城是在明朝初年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古城的古朴、别致、优雅。从苍山俯看大理古城,文献楼、南城门楼、五华楼,北城门楼一字排开,巍峨雄壮,使古城透出一种诱人气韵。街道两旁,白族民居古香古色。
篇4:长春洞导游词
因殿宇后山岩中有一石洞而得名,是后山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大殿和前殿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贵州人李法纪、杨法荫初建,1987年进行修复,是巍宝山众多殿宇古刹中仍保存完好的殿宇之一。殿内祀内皇大帝、雷祖、真官、土地、马帅、灵官等道教神像。
长春洞的外观布局十分独特,外观建设布局为一个规整的八卦图,由前殿、大殿、厢房、花园、藏头等组成。这些庙宇建筑样式新颖,建筑工艺精湛,以长春洞大殿的格子门和独特的八角澡井镂空雕龙建筑工艺为代表。大殿的八扇格子门上雕刻着“八仙过海图”和花卉鸟兽图。每扇格子门上的一位仙人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见者无不惊叹。大殿两组格子门中间的窗壁上雕刻着白兔舂药、金鸡啼晓和宇宙万物图,分别代表月、日、宇宙,象征“日月同心,滋生万物”。大殿内的天花板上有一个每边长约35厘米的八角澡井,澡井内壁上有一幅黑色的八卦图,镂空雕龙盘曲其中。这些雕刻作品距今已有320xx年,但作品的画面仍不变形,不走样,保留着古香古色的特点,堪称雕工艺的珍品,成为研究清代巍宝山道教特征的重要实物资料。
长春洞周围古木参天,溪水环流,气候凉爽,被誉为“古洞长春”的胜景。殿内有这样一副对联:“石洞春深,六月犹留三月景;春堂昼永,一天得有两天闲。”这是对“古洞长春”胜景最形象的解释。
长春洞的殿宇内还有“三皇图”、“九龙图”、“二十四孝图”和“百鸟朝凤图”等许多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宗教彩色壁画,这里为您介绍其中的“百鸟朝凤图”。
在南厢房的侧山墙上绘有一幅巨大的“百鸟朝凤图”。画高10米,宽6米,中间为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主干上绘有一只羽毛丰满神采奕奕的凤凰,围绕着画眉、八哥、绿鸠、鹦鹉、鹭鸶、喜鹊、野鸡等数百只珍贵禽鸟。这幅巨大的“百鸟朝凤图”绘制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
在巍宝山还有一个与这幅彩图有关的神话传说。相传,南诏始祖细奴逻接替张乐进求的王位时,有吉兆出现。一只彩凤飞翔在巍宝山内的一支山峰上,百鸟便从四面八方飞到这里来朝拜这只凤凰。当年凤凰翔落的山脉被称为凤凰山,又叫鸟吊山。长春洞的这幅“百鸟朝凤图”便依据这个美丽的传说绘制而成。
实际上,这幅“百鸟凤图”是巍宝山自古以来就是鸟类的乐园的一种表现形式。巍宝山古木参天,风景优美,是鸟类理想的栖息场所。每年秋季中期,有成千上万的候鸟迁徙路经被誉为“鸟道雄关”的巍山隆庆关,飞往缅甸、印度、马来半岛等地过冬。每到候鸟路经“鸟道雄关”的时节,吸引了不少科学家前来进行鸟类的环志科考工作。“鸟道雄关”的石碑立于明万历年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最早、最古老的关于“鸟道”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