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如何快速把握诗歌主题

近年来,诗歌鉴赏的命题可谓是千变万化,但我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考查,把握诗歌的主题,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如何快速把握诗的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突破。
一、观标题
标题是一首诗的眼睛,或显示文章的写作内容,或介绍作品的写作缘起,或透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许多的诗的主题,细观标题便可知其大概。如: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诩,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由标题中的“愤”可知作者的感情,这是一种青春老去、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又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由题目中的“怀”“忆”可看出这两首是对亲朋故人的思念之情。
二、想作者
    诗言志,诗歌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追求必然形成不同的的价值观、不同的心境。因此,联系作者的人生际遇,知人论世,对把握诗歌的主题大有必要。如:生逢安史之乱的杜甫,多借助诗歌表达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生屡遭贬谪的苏轼又多抒发逆境中的乐观豁达之情;而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诗作又多抒写抗金救国、收复中原之志。再如: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丈寻。
凌霄不屈己, 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联系作者,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改革家,为变法忍受重重打击,粉身碎骨在所不惜。这首诗就是王安石借孤桐抒发心志,表达自己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决心。
三、 析意象
古人写诗,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些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景和物我们 称之为意象。通过分析意象,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如月亮这个意象,常用来表达思想怀人之情。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杜甫的《望月》都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又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中作者用了杨花、子规、月亮这几个意象,杨花常用来表达飘零之感;子规即杜鹃,古人有杜鹃啼血之说,常用来表达伤感之情;加上月亮,这一组意象和在一起,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深牵挂。
四、寻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常用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抓住了诗眼,便抓住了解构诗歌主题的钥匙。例如: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  诨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诗人起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愁”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围绕诗眼,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思,昔盛今衰的苍凉伤感。
五、看注释
在高考中,为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出题人往往在原诗后面附有小注,这些注释对做题大有帮助。考生在解题时,参考小注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诗作内容。如XX年辽宁卷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2页,当前第112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石大貌。
参照小注,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描写雨后月夜行路的情景,表达自己逆境中,坚守信念,乐观豁达的情怀。

2页,当前第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