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2020届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易误点与对策

对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福建高考已设置三年。“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简答题一直延续。考虑到翻译的难度过大,XX年高考改07、XX年的翻译题为单项选择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相信XX年高考对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将继续维持单选和简答的形式。从答题情况看,考生的解答存在明显的易误点。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分析并思考相应的对策。
一、易误点分析
  一、单选题易误点
  ﹝一﹞读不懂文字的“字面义”致误
  弄懂文字的“字面义”是理解文本内容的“第一关”,很多考生文言翻译能力偏低,无法较准确地把握关键词句的“字面义”而过不好这“第一关”而致误。
  【例1】﹝09福建高考卷﹞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答案】c
  【误点点示】本题主要从“环境”和“效果”角度考查“仁德和人关系”的理解:人应居住在有仁德的环境里;有仁德的人不孤单,人缘好。c选项对选段①的理解,错在“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这里“知”被译成“知道”,且不说这种翻译透露的反面意思不能与前面的正面意思匹配,就说“知”通“智”对稍有点文言积累的学生而言,几近常识,但有些考生却不顾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在关键词“知”的字面理解上过不了关而选错。
  【例2】﹝09福建高考参考卷﹞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于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于“推己及人”的 “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答案】a
  【误点点示】本题考查对孔子“恕” 、“仁”及其关系的理解, a错在“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很多考生以为它正确,除了“想圣人当然”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无法理解关键句“尧舜其犹病诸﹖”的“字面义”----“尧舜大概还担心做不到这样(“这样”指子贡所说的仁道-----笔者注)呢﹖”9页,当前第1123456789
  ﹝二﹞对文本内涵的“失度”引申致误
  从文化经典“微言” 引申出的“大义”理解要“适度”,理解得“过”和“不及”都是对文本内涵的损害。很多考生也深知这一道理,但由于他们长期受大而空的“套话式的”甚至是“政治口号式的”文本教学的毒害,没养成在文本“细读”基础上对文本作实事求是引申的阅读习惯,所以就很轻易认同命题者专门针对他们如上阅读心理缺陷而设置的对文本内涵的“失度”理解。
  【例3】(09福建高考考试说明样题)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弑仁者,谓之贼;弑义者,谓之残③。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
  [注]①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椐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②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③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④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
  ⑴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认为君臣的名分是绝对不可更易的,质疑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的举动,并且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正确的。
  b.孟子认为桀,纣都是贼仁贼义的残贼之人,是没有民众支持的独夫,算不得国君,所以流放他,讨伐他并没有什么不对。
  c.孟子认为君王必须有保民、养民的重大责任,如果失责,人民可以将他推翻。他认定,君若不君,便不能责怪臣之不臣。
  d. 孟子指斥桀,纣都是残贼仁义的暴君,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如果贼仁贼义,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就要被流放,被讨伐。
  【答案】d
  【误点点示】本题围绕“汤放桀,武王伐纣是否正当”这一问题展开理解,abc均是对文本内容的合“度”引申。而d“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有误,孟子对齐宣王是心平气和地“讽谏”,并非政治火药味十足的“严厉警告”;而且也不是仅仅针对齐宣王,而是借此阐明“民贵君轻”的观点。因此,d的理解是过火的,但很多考生认同它,这与他们平时脱离文本实际,爱用政治话语作过“度”乱套的阅读坏习惯不无关系。
  (三)断章取义,浮想联翩致误
  任何文本都是浑然的统一体,理解其中的内容必须时刻顾及“上下文”,如果断章取义,势必谬以千里。有些考生弃置这一阅读常识,理解文本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沿着一定的思维定势,浮想联翩而致误。
  【例4】(09福建单科质检)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
  [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9页,当前第2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