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化学教案 >  初中化学教案 >  九年级化学教案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精选13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1

一、--思路

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氧气之后要学习的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co2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学生在学习o2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co2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例如,当看到co2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co2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

二、教案

课 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授课人

高建萍

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一中

知识与技能:

知道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会合理的假设对探究的重要性,尝试根据实验现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经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co2性质的学习,加深原有的关于co2的认识,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已经熟悉的物质。

2.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

方法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实验探究。

仪器

药品

集气瓶、烧杯、试管、玻璃片、铁架台、橡皮塞、导气管、吸管、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铁皮、锥形瓶。

石蕊、石蕊试液、石蕊试纸、稀硫酸、蜡烛、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二氧化碳的信息。

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与co2有关的事例,推测co2的性质。

教师归纳板书。

(课件配合出示学生提出的事例和相应的猜测)

交流发言、讨论。

猜测: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可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可能会变成无色液体或固体。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对co2的初步认识,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事实做出合理的猜测。

组织学生第一次探究。

提出探究任务:

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放有两只高矮不同、正在燃烧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

多媒体播放自制的课件:紫色石蕊试液自述。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观看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集体交流、讨论实验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产生认知冲突: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

co2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是本节课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缺乏对酸碱指示剂的感性认识,通过计算机设计拟人动画介绍紫色石蕊试液和石蕊试纸的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验证假设,并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组织学生第二次探究。

明确探究任务: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试液变红的原因。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猜测原因、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各小组的验证实验。

猜测:石蕊变红的可能原因有空气、水、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后的产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设计实验方案:(一)向装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吹气,将所得试液滴到石蕊试纸上;(二)取两张石蕊试纸,一张滴蒸馏水、一张保持干燥,同时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分组实验。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第二次探究的问题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后,试液变红色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的疑问之上的。由此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真实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引导学生自学。

根据有关co2的性质,总结归纳用途。

自读教材p-115,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交流,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看问题,感受和体会化学的价值。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明白性质决定用途的道理。

设置实验情景: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将一底部被剪开的饮料瓶罩在两支蜡烛上。

猜测哪一只蜡烛先灭;观察实验。

课后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解释。

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生活中的事例→性质猜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再次探究→结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2

【--思路】

我在讲授本课题内容时,主要依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为出发点进行--的。

二氧化碳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是本课内容重点,而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简单且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来教学。基于此,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内容,我采用了让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对于干冰、二氧化碳的用途等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视野,体会化学与生活的重要关系,强化环保意识。课后通过猜想探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所有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并关注温室效应。

【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1)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2)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2)现代媒体教学法

【实验用品】

集气瓶、玻璃片、烧杯、梯形铁片、喷雾瓶、酒精灯、橡皮塞(带导管)。

雪碧、矿泉水瓶(质地较软)、蜡烛(长短各几支)、石蕊染色的干燥小花、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动画)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爪哇的毒谷,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也晕倒了。这是为什么呢?

[讲述]这是二氧化碳所致。那么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并板书课题。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学生观看动画。

学生回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

并思考动画中提出的问题。

①通过动画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动画提出问题,作为后面探究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学生实验探究

教师安排学生实验的内容,同时提醒操作的注意事项并巡查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探究完,汇报交流后用大屏幕展示。)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溶于水(1:1),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实验:

(学生探究内容详见附件2)

学生实验1

观察一瓶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学生实验2 教材[实验6-4]

学生实验3 教材[实验6-5]

(学生探究完毕,填好相关《实验报告》并汇报交流,得出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学习科学实验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过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指导学生继续探究,探究结束后汇报交流,再用大屏幕展示)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碳酸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加热时分解更快)

(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课前动画中的问题)

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实验活动。

学生实验4:详见附件3

教材[实验6-6]

学生探究结束后,汇报交流。

学生分析课前动画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与课前所提问题相呼应,让学生兴趣持续保持。

[讲述]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就是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这一性质。(展示一瓶雪碧)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讲述]发生这一反应的原理就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用大屏幕展示)

③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常用此反应来检验或鉴定二氧化碳。

①学生思考,参与班级的讨论与评价。

②积极思维,大胆设想,各抒己见。

③上台演示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及时科学地鼓励评价学生,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情绪体验。

体会化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多媒体播放](详见附件4)

干冰是什么?干冰与二氧化碳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5

二氧化碳还有哪些用途?继续阅读教材p116有关内容,看完后汇报交流。

(大屏幕展示)二氧化碳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碳有如此重要作用,是不是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温室效应”内容,并思考如何防止“温室效应”。

多媒体播放有关“温室效应”的资料。

(详见附件5)

[讨论]:如何防止温室效应?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作为学生我们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用大屏幕展示)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观看、聆听,

并思考和参与讨论。

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②培养学生看图说文和阅读教材的习惯。

③使学生感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强化环保的重要性和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

进行小结(再用大屏幕展示)

(详见附件1)

学生学会归纳,学会学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条理化。

[课堂练习](详见附件6)

学生猜想、动手验证,

并思考分析原因。

开拓学生视野,促进知识运用,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布置作业](详见附件7)

课后完成本课练习。

及时巩固,加强理解和记忆。

附件1

【板书设计】:(用大屏幕展示)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1:1),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①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②与水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碳酸。

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加热时分解更快。

h2co3=co2↑+h2o

③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ca(oh)2=caco3↓+h2o(利用此反应可鉴定二氧化碳气体)

3.用途:①光合作用的原料;②气体肥料;③灭火;④“干冰”用作制冷剂和用于人工降雨;⑤化工原料。

4.温室效应

⑴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代烷等。

⑵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改变能源结构,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②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保护绿地等。

③节约纸张,不使用一次性的筷子等。

附件2:

附件3:学生实验4

附件4:干冰的利用及人工降雨

美国某地质勘探队,有一次在勘探油矿时,他们用钻探机往地下打孔,忽然从地下喷出一大堆像雪花一样的固体。好奇的队员上前滚雪球,结果手上起泡变黑。原来那“白雪”不是雪,而是一种名叫“干冰”的物质。

“干冰”不是冰,不是水凝结而成的,而是由无色气体──二氧化碳通过降温加压变成的,所以,干冰就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而且没有液体留下,因此可作制冷剂。如果用飞机从高空撒播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了,这就是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秘密。

附件5 温室效应

在100多年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基本保持在一个不变的值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再加上人口骤增,森林的不断被砍伐,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我们人类的活动一方面大量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又削弱转化吸收二氧化碳的渠道,则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受到破坏,从而产生温室效应。从1860年到197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由0.028%增加到0.032%,且仍在继续增加。根据电脑模拟预测,今后数十年中,二氧化碳将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由原来的2 ℃,将升高3~5 ℃,两极地区有可能升高10 ℃。气温升高将会使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全世界的城市1/3在沿海,或离沿海60公里之内,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中国台湾有关部门日前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中国台湾将损失2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国台湾将有超过50万人面临威胁。可见“温室效应”带来的灾难是全球性的。

为避免这一灾难,人们动了很多脑筋。当然,对付二氧化碳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有效地利用它,我国太原工业大学煤化工研究所近年来一直致力二氧化碳与甲烷重整,二氧化碳合成醇、二氧化碳合成甲酸等课题的研究。显然,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克服能源危机和保护环境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方法。

附件6 【课堂练习】

1、(猜猜看,做做看)如右上图所示,点燃长短两支蜡烛,再用一个大烧杯扣住,将观察到的现象是:

[猜猜看,你预测的现象是]

①两支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你的依据是]

②两支蜡烛由高到低依次熄灭;[做做看,实验结果看到]

③两支蜡烛同时熄灭。[你的解释是]

2、小明用如右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

(2)写出该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3)小明想进一步了解人体呼出和吸入气体中co2含量变化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在体内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 交换。

附件7 【巩固练习】

1、向蔬菜温室大棚里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其目的是( )

a、使害虫窒息死亡,有效防治病虫害 b、避免发生火灾

c、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使温室内的温度稳中有升

2、检验某无色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a、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b、将气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中

c、将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3、两支试管中各注入5 ml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一支加热,另一支撒入少量的活性炭,其颜色变化为:①红—紫—无②紫—红—紫③紫—红—无④无—红—无;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既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b、石墨用作电极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焦炭用于冶金工业

5、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应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1)科学家采用“组分转化”技术,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 =( )+4h2o,括号内重要化工原料的化学式为 。

(2)为了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填序号)

①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

6、17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普利斯特里为研究空气的成分时,做了下列的实验:用一个玻璃钟罩将一根燃着的蜡烛和一只实验用的小老鼠一同扣上,一段时间后,蜡烛渐渐熄灭,小老鼠也开始抽搐;直至死亡。普利斯特里被这种现象所困扰,老鼠是否死于被污染的空气?于是,他用处理后洁净空气重复了上述实验,用来实验的小老鼠同样未能幸免于难!

(1)小老鼠为什么会死亡?

(2)若用一盆鲜花代替小老鼠做以上实验,鲜花会怎么样?

(3)上述两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的互动讨论来解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3、播放幻灯9、10、结合幻灯片中的提示和知识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交流总结,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一)、播放幻灯11、阅读教材p119---121页讨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三、观看幻灯片3-12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翻开书,与书中的知识相对照幻灯片找出知识遗漏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3、播放幻灯9、10、结合幻灯片中的提示和知识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交流总结,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一)、播放幻灯11、阅读教材p119---121页讨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三、观看幻灯片3-12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翻开书,与书中的知识相对照幻灯片找出知识遗漏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4

【--思路】

我在讲授本课题内容时,主要依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为出发点进行--的。

二氧化碳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是本课内容重点,而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简单且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来教学。基于此,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内容,我采用了让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对于干冰、二氧化碳的用途等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视野,体会化学与生活的重要关系,强化环保意识。课后通过猜想探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所有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并关注温室效应。

【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1)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2)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2)现代媒体教学法

【实验用品】

集气瓶、玻璃片、烧杯、梯形铁片、喷雾瓶、酒精灯、橡皮塞(带导管)。

雪碧、矿泉水瓶(质地较软)、蜡烛(长短各几支)、石蕊染色的干燥小花、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动画)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爪哇的毒谷,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也晕倒了。这是为什么呢?

[讲述]这是二氧化碳所致。那么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并板书课题。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学生观看动画。

学生回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

并思考动画中提出的问题。

①通过动画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动画提出问题,作为后面探究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学生实验探究

教师安排学生实验的内容,同时提醒操作的注意事项并巡查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探究完,汇报交流后用大屏幕展示。)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溶于水(1:1),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实验:

(学生探究内容详见附件2)

学生实验1

观察一瓶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学生实验2 教材[实验6-4]

学生实验3 教材[实验6-5]

(学生探究完毕,填好相关《实验报告》并汇报交流,得出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学习科学实验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过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指导学生继续探究,探究结束后汇报交流,再用大屏幕展示)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碳酸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加热时分解更快)

(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课前动画中的问题)

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实验活动。

学生实验4:详见附件3

教材[实验6-6]

学生探究结束后,汇报交流。

学生分析课前动画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与课前所提问题相呼应,让学生兴趣持续保持。

[讲述]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就是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这一性质。(展示一瓶雪碧)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讲述]发生这一反应的原理就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用大屏幕展示)

③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常用此反应来检验或鉴定二氧化碳。

①学生思考,参与班级的讨论与评价。

②积极思维,大胆设想,各抒己见。

③上台演示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及时科学地鼓励评价学生,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情绪体验。

体会化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多媒体播放](详见附件4)

干冰是什么?干冰与二氧化碳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5

二氧化碳还有哪些用途?继续阅读教材p116有关内容,看完后汇报交流。

(大屏幕展示)二氧化碳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碳有如此重要作用,是不是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温室效应”内容,并思考如何防止“温室效应”。

多媒体播放有关“温室效应”的资料。

(详见附件5)

[讨论]:如何防止温室效应?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作为学生我们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用大屏幕展示)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观看、聆听,

并思考和参与讨论。

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②培养学生看图说文和阅读教材的习惯。

③使学生感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强化环保的重要性和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

进行小结(再用大屏幕展示)

(详见附件1)

学生学会归纳,学会学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条理化。

[课堂练习](详见附件6)

学生猜想、动手验证,

并思考分析原因。

开拓学生视野,促进知识运用,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布置作业](详见附件7)

课后完成本课练习。

及时巩固,加强理解和记忆。

附件1

【板书设计】:(用大屏幕展示)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1:1),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①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②与水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碳酸。

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加热时分解更快。

h2co3=co2↑+h2o

③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ca(oh)2=caco3↓+h2o(利用此反应可鉴定二氧化碳气体)

3.用途:①光合作用的原料;②气体肥料;③灭火;④“干冰”用作制冷剂和用于人工降雨;⑤化工原料。

4.温室效应

⑴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代烷等。

⑵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改变能源结构,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②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保护绿地等。

③节约纸张,不使用一次性的筷子等。

附件2:

附件3:学生实验4

附件4:干冰的利用及人工降雨

美国某地质勘探队,有一次在勘探油矿时,他们用钻探机往地下打孔,忽然从地下喷出一大堆像雪花一样的固体。好奇的队员上前滚雪球,结果手上起泡变黑。原来那“白雪”不是雪,而是一种名叫“干冰”的物质。

“干冰”不是冰,不是水凝结而成的,而是由无色气体──二氧化碳通过降温加压变成的,所以,干冰就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而且没有液体留下,因此可作制冷剂。如果用飞机从高空撒播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了,这就是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秘密。

附件5 温室效应

在100多年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基本保持在一个不变的值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再加上人口骤增,森林的不断被砍伐,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我们人类的活动一方面大量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又削弱转化吸收二氧化碳的渠道,则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受到破坏,从而产生温室效应。从1860年到197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由0.028%增加到0.032%,且仍在继续增加。根据电脑模拟预测,今后数十年中,二氧化碳将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由原来的2 ℃,将升高3~5 ℃,两极地区有可能升高10 ℃。气温升高将会使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全世界的城市1/3在沿海,或离沿海60公里之内,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中国台湾有关部门日前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中国台湾将损失2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国台湾将有超过50万人面临威胁。可见“温室效应”带来的灾难是全球性的。

为避免这一灾难,人们动了很多脑筋。当然,对付二氧化碳的办法莫过于有效地利用它,我国太原工业大学煤化工研究所近年来一直致力二氧化碳与甲烷重整,二氧化碳合成醇、二氧化碳合成甲酸等课题的研究。显然,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克服能源危机和保护环境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方法。

附件6 【课堂练习】

1、(猜猜看,做做看)如右上图所示,点燃长短两支蜡烛,再用一个大烧杯扣住,将观察到的现象是:

[猜猜看,你预测的现象是]

①两支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你的依据是]

②两支蜡烛由高到低依次熄灭;[做做看,实验结果看到]

③两支蜡烛同时熄灭。[你的解释是]

2、小明用如右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

(2)写出该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3)小明想进一步了解人体呼出和吸入气体中co2含量变化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在体内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 交换。

附件7 【巩固练习】

1、向蔬菜温室大棚里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其目的是( )

a、使害虫窒息死亡,有效防治病虫害 b、避免发生火灾

c、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使温室内的温度稳中有升

2、检验某无色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a、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b、将气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中

c、将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3、两支试管中各注入5 ml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一支加热,另一支撒入少量的活性炭,其颜色变化为:①红—紫—无②紫—红—紫③紫—红—无④无—红—无;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既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b、石墨用作电极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焦炭用于冶金工业

5、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应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1)科学家采用“组分转化”技术,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 =( )+4h2o,括号内重要化工原料的化学式为 。

(2)为了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填序号)

①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

6、17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为研究空气的成分时,做了下列的实验:用一个玻璃钟罩将一根燃着的蜡烛和一只实验用的小老鼠一同扣上,一段时间后,蜡烛渐渐熄灭,小老鼠也开始抽搐;直至死亡。普利斯特里被这种现象所困扰,老鼠是否死于被污染的空气?于是,他用处理后洁净空气重复了上述实验,用来实验的小老鼠同样未能幸免于难!

(1)小老鼠为什么会死亡?

(2)若用一盆鲜花代替小老鼠做以上实验,鲜花会怎么样?

(3)上述两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原理。

教学工具

试管、集气瓶、烧杯、蜡烛、可口可乐j干花、Cu0粉末等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深呼吸:吸气二一呼气。大家呼出韵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有毒吗?会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何影响?

[展示l-氧化碳的循环挂图,说明二氧化碳的重要性,导人本节教学内容之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讨论]如何证明你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实验证明)

二、实验探究

1.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指着桌面上装满有二氧化碳并盖有玻片的集气瓶问):如何检查集气瓶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请你说出有关该气体的物理性质?

生: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观察火焰是否熄灭。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实验l]

教师演示教材中[实验6-3]来证明这个学生的说法的正确性。

[总结](投影)

[实验2]把燃着的木条伸入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结论]-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提问]我们是否根据二氧化碳的这个性质.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02的密度比空气大?(组织学生讨论)。

[实验3]演示教材中[实验6-4]o

[实验4]演示教材中[实验6-5]o

[结论l-氧化碳能溶于水。

[讨论]根据实验1、2、3、4,你总结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

┃ ┃颜色 ┃状态 ┃气味 ┃ 密度 ┃ 溶解性 ┃ 是否支持燃烧 ┃

┣━━━━━╋━━━╋━━━╋━━━╋━━━━━╋━━━━━╋━━━━━━━━┫

┃二氧化碳 ┃无色 ┃气体 ┃无味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 不支持燃烧 ┃

┗━━━━━┻━━━┻━━━┻━━━┻━━━━━┻━━━━━┻━━━━━━━━┛

[讨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实验5]演示教材中[实验6 -6],观察四朵小花的颜色变化,分析原因,给出结论。

[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C02+H2O=H2C03

<说明实验: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同样h2c03(碳酸)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实验6]将第四朵小花取出后小心加热,观察。

[结论]加热后,小花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分析]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oH2 C03=H2 0— - C02个

[展示]展示一瓶雪碧。说明生产汽水、雪碧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

[提问]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分析]打开饮料盖,用导管将气体通到澄清的石灰水中,一会儿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这就证明了该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C02)与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Ca(OH)2]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C02 +Ca(OH)2=CaC030+H2 0(板书)o

[结论]该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投影资料]美国某地质勘探队,有一次在勘探油矿时,他们用钻探机往地下打孔,忽然从地下喷出一大堆像雪花一样的固体。好奇的队员上前滚雪球,结果手上起泡变黑。原来,那“白雪”不是雪,而,是一种名叫“干冰”的物质。 ,

师:于冰是什么呢?干冰和二氧化碳是什么美系呢?

师:(讲解)原来那“干冰”不是冰,不是水凝结而成的,而是由无色气体——二氧化碳通过降温加压变成的,即干冰就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而且没有液体留下,因此可作制冷剂。如果用飞机从高空撤播干

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了,这就是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秘密。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很多性质在我们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氧化碳的用途很多,同学们可以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总结一下二氧化碳的用途。

[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1)植物的光合作用;(2)灭火剂;(3)化工产品的原料;(4)气体肥料等。

师:二氧化碳有如此重要作用,是不是说二氧化碳气体越多越好呢?

(组织阅读教材有关“温室效应”的内容及如何防止“温室效应’’。)

[总结]防止“温室效应”应采取的措施:

(1)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

(4)节约纸张,不用一次性筷子等。

2.一氧化碳的性质(简单介绍)。

师:哪位同学告诉我,你通过什么途径观察到一氧化碳的燃娆现象?7

生:我们观察家里煤气燃烧现象,煤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CO,煤气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把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的石

灰水变浑浊,即CO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师:对。家里的煤气燃烧,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能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

色.

师:除此之外,一氧化碳还有什么性质呢?

[实验l]小白鼠实验

[实验2][实验6-8]

师:看完实验1你们有何感觉?残忍!对!如果自然界中充满了一氧化碳气体,我们的命运就会和小白鼠一样!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一氧化碳性质,认识它,了解它,避免它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灾难。(继续探讨教材中[实验6-8],分析人体中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结]预防的重要——增强自身的环保和安全意识,急救措施——如果一氧化碳中毒,轻微者:应让其呼吸大量新鲜空气或进行人工呼吸;严重者:医疗上常用静脉注射五甲基蓝进行解毒。

师:一氧化碳有毒,我们就认为它可恶,不能存在,它真是一无是处吗?请同学们再看一组实验。

[实验3]教材中[实验6 -9],请同学们观察氧化铜粉末的变化情况。

[结论]实验说明,CO与木炭一样具有还原性,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Cu0+ CO——CU+ C02,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一氧化碳来还原炼生铁。

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2.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能与水反应。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 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4.一氧化碳能够燃烧,具有还原性和毒性。

5.温室效应及防止温室效应增强应采取的措施。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6

一、教学理念

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和了解过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外,还可以避免重复与罗嗦。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而在课题3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配合课本120页的习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3.对本课题的两个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各有侧重:探究活动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把重点放在了实验的设计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有关问题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回到家里继续进行实验求证;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则更侧重了实验的实施过程和对有关现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结论等,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两个实验探究活动都铺设了巧妙的阶梯:对探究活动1采用了先演示实验后给出提示的方法,对探究活动2则采用了填写表格的形式,从而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的准备:CAI多媒体课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阶梯蜡烛、火柴、小烧杯(装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2个)、玻璃片(2片)、小烧杯、镊子、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朵)、稀盐酸、醋酸等。

3.学生准备:分好四人合作的学习小组并复习学过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附:学生学习资料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课堂小探究

1.请你根据课本p114页实验6-5和实验6-6的构想,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可画图)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根据四朵浸有石蕊试液的小花在不同条件下颜色的变化,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生活事例链接

1.北方的农村,许多人家里都设有地窖用来贮存蔬菜。由于 致使里面含有大量的 气体,因此,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会做一个“灯火实验”:就是把燃着的 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 ,证明里面聚有大量的 气体,不宜进入;当看到 ,证明里面的 气体较少,可以进去。

2.为了让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了?

3.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称“死狗洞”。人如果牵着一只狗进去的话,狗很快就会昏迷,但人却安然无恙,你能猜想这是为什么吗?

课后小探究

家庭小实验:请你利用家庭中的一些小物品来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

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 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二、推进新课

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1.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引导学生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观察木条的变化。

师:固体二氧化碳又叫“干冰”,易升华。

前面的蜡烛熄灭,现在的木条熄灭,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步骤: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一朵和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现象:

师:①石蕊是一种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②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纸花,纸花易烧焦变黑,影响观察,可用灯泡发光提供的热量完成这个反应。

师:①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

②水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类似醋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不稳定,加热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师: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呢?

生:CO2与H2O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H2O===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受热时分解更快。

H2CO3===H2O+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

实验步骤:打开雪碧瓶盖,塞上导气管,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师:说明雪碧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师: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Ca(OH)2)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Ca(OH)2+CO2===CaCO3↓+H2O,这个反应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

(1)做灭火剂: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灭火剂。

(2)做制冷剂、人工降雨。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常用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

(3)因为易溶于水,所以可制汽水等碳酸饮料。

(4)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2.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板书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

(1)做灭火剂

(2)做制冷剂、人工降雨

(3)可制汽水等碳酸饮料

(4)温室肥料

2.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8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CO2是化合物中氧化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此前学生已学了氧气及碳单质的知识,CO2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单质深入到化合物,对今后继续学习其他化合物知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以学生身边最熟悉的CO2作为学习素材,通过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使学生既能学习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又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CO2性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疑”、“探”、“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或疑惑。

探:通过学生自探,同桌合探,小组互探及师生共探等多边互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要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师生、生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

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视频、ppt课件)及传统教学媒体(实验、黑板等)与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设计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设计创意:

(1)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情景、问题、探究的顺序学习,以学生活动为逻辑主线,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简单改进教材中的实验,确保实验成功,现象明显。

根据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景激趣,明确目标。即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用图片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我”有哪些用途?通过情景导入和设置问题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后,再及时提出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思维积极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此环节用时虽短,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二个环节:互动探究,合作释疑。即新课教学(28分钟)

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是本节课的核心,采用三种方式进行。

1、自学课本,初步感知。

让学生课前先自学课本第117-120页,并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CO2,课堂上再让学生观察正放在桌子上的一瓶CO2,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出CO2的物理性质,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2、实验探究,深化认识。

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与水反应的学习,是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来验证其猜想。

探究一:首先演示实验和补充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它是否能支持燃烧。然后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简单的改进后教师再演示,因为这一实验若按教材操作,成功率不高,甚至出现相反的现象,因此我用一个玻璃杯,然后把二氧化碳从背蜡烛的一面缓缓倒入,实验这样改进后,现象更加明显,实验成功率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像水一样倾倒,并再次证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CO2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设计用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来突破。我把教材中实验设计为师生合作分组实验,首先由教师演示稀醋酸、盐酸、硫酸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实验,认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规律的后,让学生往前面CO2溶解性实验后的矿泉水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变色,是什么使它变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猜想,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做出以下三种合理假设:假设一:水使石蕊变色;假设二:CO2使石蕊变色;假设三:CO2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使石蕊变色。然后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汇报交流、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后依据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最后教师取出探究假设三这组实验瓶中的纸花,用酒精灯烘干,向学生展示前后实验中用到的五朵小花,对比观察它们颜色的变化,师生共同收集证据,证明是假设三成立,得出是CO2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色的结论,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上述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

探究三:将雪碧碳酸饮料振荡后打开瓶盖,观察到冒出很多气泡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出问题: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CO2?CO2如何检验?从而明确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得出CO2检验方法,从生活走进化学。通过学生熟悉的碳酸饮料来探究物质的性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介绍完二氧化碳的用途后,我又展开对二氧化碳的另一面的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再利用课件模拟灯火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在教学中我用两段视频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以及国际上对温室效应的处理措施,和个人应该如何做,让学生的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联系性质,了解用途。CO2的性质学习完毕后,引导学生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学习方法,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自己说说二氧化碳的用途,说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展示,以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化学走进生活。

第三个环节:当堂练习,评价反馈(8分钟)

我设计了基础题,巩固题,提升题三个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当堂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然后师生共同对练习进行评价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第四个环节:总结反刍,发展能力(5分钟)

课堂练习反馈后,我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再进行补充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既能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又便于学生课后记忆,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课后实践,拓展思维(2分钟)

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撰写一篇关于CO2气体的功与过的小论文,制作“保护环境”的宣传小卡片,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保护环境。通过开放性、实践性的课外活动,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促进学生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重点、关键突出,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便于课后进行复习和记忆。

二氧化碳(CO2)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灭火

2、不能供给呼吸

3、CO2+H2O=H2CO3(不稳定)制碳酸饮料

4、CO2+Ca(OH)2=CaCO3↓+H2O检验CO2

六、说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思路,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究、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最后,我用陶行知所说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教师应当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他们,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所以,我力求使和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想象探究的蓝天,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晴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9

课时教案 第 周

课题: 第 课时 年 月 日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 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加强安全意识。

(2) 通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课件演示及因操作错误导致实验失败的教训,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

(3) 通过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尾气的处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探究,懂得要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看待问题;培养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

(2) 关注与一氧化碳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美化环境献计献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应有教学过程的一般环节,如预习检测、复习训练、目标揭示、内容新授、教学小结、作业布置等,并且必须有内容设计、训练设计、方法设计、板书设计。)

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旧知识

提问;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你们知道碳的其他氧化物吗?

讨论交流

复习知识,引出课题

可以首先提问:煤炉上层火焰是什么颜色的?是煤炭在燃烧吗?你知道是什么气体在燃烧吗?

分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上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以结构决定性质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它们都是有碳、氧元素组成,这意味它们的性质也相同?

产生疑问、大胆设想。

让学生带者疑问去接受新知识。

实验探究课件演示

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煤气泄露可能会引起中毒,因此,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

体会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上的第一个不同点。

引起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毒性的重视,并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的原因。

出示一小瓶一氧化碳,观察并探究其物理性质

边讨论、边探究、边汇报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氧化碳为什么有毒呢?

学生回答

复习旧知识

课件演示

这个实验说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观察燃烧的现象和燃烧的产物。

学生上台操作,其他学生观察

防止一氧化碳污染教室

提问:

1. 如何鉴别一氧化碳和氢气?

2.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气体,是煤气的主要成分,为了让人知道是否泄露,可采取什么措施?

3. 一旦发生泄漏,怎么办?

4. 煤炉中发生了哪些反应?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可以怎样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分组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掌握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课件演示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学生上台操作,其余学生观察并分析原因。

让学生在有惊无险的爆炸声中体验实验应规范操作,懂得可燃性气体(粉尘)的使用方法。

小组讨论 形成共识

1. 为什么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

2. 氧化铜的颜色为什么回变化?体现了一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3. 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它起什么作用?

4. 左边的酒精灯有何作用?还有什么方法?

讨论交流、发言。

1. 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2.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

3. 使学生不拘于书本,大胆创新、不断改进。

学以致用

体验成功

1. 回家调查你们周围使用煤气或煤炉的用户,寻找安全隐患,帮助他们设计改进的方案。

2.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如何急救?

思考、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得出结果,体验讨论式学习的好处,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后感

上性质实验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容易,总的来讲,学生知识掌握的教好,课堂气氛也很很好。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10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玲莉

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一中 高建萍

一、教学设计思路

CO2是继O2之后的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CO2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在O2的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CO2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例如:当看到CO2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CO2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

交流生活中有关二氧化碳的事例,

猜测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测。

交流实验现象,总结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发现并提出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讨论、设计、优化并实施探究方案。

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自主学习,小结性质、归纳用途。

实验延伸。

二、教案

课题

二氧化碳

授课人

高建萍

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一中

知识与技能:

知道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会合理的假设对探究的重要性,尝试根据实验现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经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CO2性质的学习,加深原有的关于CO2的认识,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已经熟悉的物质。

2.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

方法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实验探究。

仪器

药品

集气瓶、烧杯、试管、玻璃片、铁架台、橡皮塞、导气管、吸管、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铁皮、锥形瓶。

石蕊、石蕊试液、石蕊试纸、稀硫酸、蜡烛、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二氧化碳的信息。

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与CO2有关的事例,推测CO2的性质。

教师归纳板书:

生活的事例 性质猜测

(课件配合出示学生提出的事例和相应的猜测)

交流发言、讨论。

猜测: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可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可能会变成无色液体或固体。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勾勒出对CO2的初步认识,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事实做出合理的猜测。

组织学生第一次探究。

提出探究任务:

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

多媒体播放自制的课件:紫色石蕊试液自述。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观看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集体交流、讨论实验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产生认知冲突: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

CO2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是本节课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缺乏对酸碱指示剂的感性认识,通过计算机设计拟人动画介绍紫色石蕊试液和石蕊试纸的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验证假设,并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组织学生第二次探究。

明确探究任务: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试液变红的原因。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猜测原因、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各小组的验证实验。

猜测:石蕊变红的可能原因有空气、水、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后的产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设计实验方案:(一)向装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吹气,将所得试液滴到石蕊试纸上;(二)取两张石蕊试纸,一张滴蒸馏水、一张保持干燥,同时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分组实验。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第二次探究的问题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后,试液变红色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的疑问之上的。由此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真实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引导学生自学。

根据有关CO2的性质,总结归纳用途。

自读教材p—115,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交流,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看问题,感受和体会化学的价值。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明白性质决定用途的道理。

设置实验情景: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将一底部被剪开的饮料瓶罩在两支蜡烛上。

猜测哪一只蜡烛先灭;

观察实验。

课后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解释。

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生活中的事例 性质猜想 实验探究 合作交流 再次探究 结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11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直接影响到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而且本节课也为学生将来学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和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做了铺垫。所以这节课就显得比较重要。在教材本身丰富的实验探究基础上,我添加进去几个利用干冰来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得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2、能力目标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及安全教育;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说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所以在本节课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再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说教法分析

三法:情境引入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四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形成新知→归纳总结,反思交流→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利用了干冰升华这一性质,做了一个“神奇”的实验:干冰吹肥皂泡

(二)合作探究,形成新知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演示实验内容:

实验(1):教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

实验(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紫色石蕊小花变色实验。通过学生观察这组实验,根据紫色石蕊小花变红的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以生成碳酸,拓展延伸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碳酸类饮料。

(2)学生分组探究内容:

实验(1):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振荡;

实验(2):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3):向紫色石蕊试液里通入二氧化碳,然后加热;

实验(4):向澄清石灰水里通入二氧化碳。

第(1)个实验通过现象让学生感知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第(2)个实验不仅两次让学生感受到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还能证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第(3)个实验通过观察石蕊的变色,从而体会间接观察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第(4)个实验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初步认识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为以后学习碱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归纳总结,反思交流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经过小组交流合作后得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再依据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结合生活经验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几组画面和播放视频让学生感知二氧化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教会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四)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一系列习题巩固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如何证明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解释著名的“死狗洞”为什么人没事,而狗却死亡;为什么为了让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等等问题。在巩固中深化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能升华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不可燃不助燃;不支持呼吸;CO2+H2O=H2CO3?H2CO3=CO2?+H2OCO2+Ca(OH)2=CaCO3?+H2O

六、课后反思

本节教学中,应用三法:情境引入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按照四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形成新知→归纳总结,反思交流→练习巩固,应用提高,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

谢谢各位评委,祝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12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

教学目的:

1、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

2、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

1、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2、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 :

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教师演示实验导入 ,引起学生兴趣。

探究活动一

探究二氧化碳灭火及二氧化碳溶于水。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

1、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

2、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活动二: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生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二氧化碳的性质。

将二氧化碳的性质归纳完整,体现在板书上。

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推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课堂反馈:

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解释。

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收获。

布置作业 :

1、研究性学习: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书p120 第3、4、6、7题

3、 书p119 家庭小实验

课后记:本节课设计新颖,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好。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13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2重点难点

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4拓展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实物导入

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集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提问]

通过观察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观察并回答】CO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设问]

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活动2【讲授】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

(1)中毒原因

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2)防治措施

用煤炉取暖时,注意通风。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轻者呼吸大量空气,重者送往医院治疗。

[多媒体展示]

燃烧的煤炉中发生的反应:

活动3【活动】提问

[提问]

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板书]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完成化学方程式:2CO+O2点燃2CO2

活动4【活动】讨论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活动5【讲授】碳元素的化合价

[讲述]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活动6【活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设问]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演示实验]CO还原CuO

活动7【活动】板书

[板书]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投影]实验装置图

活动8【活动】思考讨论

1、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2、为什么停止反应后,先熄灭加热的酒精灯,直到冷却后再停止通入CO?

3、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活动9【活动】小结

1、排尽试管内的空气,防止CO不纯加热时发生爆炸

2、防止生成的Cu重新被氧化。

3、未反应完的尾气一氧化碳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用酒精灯点燃处理,避免散逸到大气中,而污染环境。也可循环利用作燃料,也可收集起来。

活动10【活动】拓展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活动11【讲授】小结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一氧化碳气体验纯;

3、点燃装置最后边的酒精灯;

4、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5、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6、反应完毕,先撤灯,后撤气,再熄灭后边的酒精灯。

[注意]在点燃或加热任何可燃性气体之前,都必须先验纯。

活动12【练习】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一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相比( )

A 、比空气的大B、比空气的小C、与空气的相等D、无法判断

2、一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

A、难溶于水B、能溶于水C、微溶于水D、易溶于水

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有人说,一闻到煤气气味就赶快将煤炉搬到室外去.

2、有人说,只要在煤炉上放一盆水,就可以预防煤气中毒了.

三、思考题

(1)怎样除去CO中的CO2?

(2)怎样除去CO2中的CO?

活动13【讲授】板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1)中毒原因

(2)防治措施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实物导入

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集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提问]

通过观察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观察并回答】CO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设问]

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活动2【讲授】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

(1)中毒原因

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2)防治措施

用煤炉取暖时,注意通风。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轻者呼吸大量空气,重者送往医院治疗。

[多媒体展示]

燃烧的煤炉中发生的反应:

活动3【活动】提问

[提问]

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板书]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完成化学方程式:2CO+O2点燃2CO2

活动4【活动】讨论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活动5【讲授】碳元素的化合价

[讲述]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活动6【活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设问]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演示实验]CO还原CuO

活动7【活动】板书

[板书]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投影]实验装置图

活动8【活动】思考讨论

1、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2、为什么停止反应后,先熄灭加热的酒精灯,直到冷却后再停止通入CO?

3、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活动9【活动】小结

1、排尽试管内的空气,防止CO不纯加热时发生爆炸

2、防止生成的Cu重新被氧化。

3、未反应完的尾气一氧化碳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用酒精灯点燃处理,避免散逸到大气中,而污染环境。也可循环利用作燃料,也可收集起来。

活动10【活动】拓展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活动11【讲授】小结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一氧化碳气体验纯;

3、点燃装置最后边的酒精灯;

4、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5、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6、反应完毕,先撤灯,后撤气,再熄灭后边的酒精灯。

[注意]在点燃或加热任何可燃性气体之前,都必须先验纯。

活动12【练习】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一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相比( )

A 、比空气的大B、比空气的小C、与空气的相等D、无法判断

2、一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

A、难溶于水B、能溶于水C、微溶于水D、易溶于水

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有人说,一闻到煤气气味就赶快将煤炉搬到室外去.

2、有人说,只要在煤炉上放一盆水,就可以预防煤气中毒了.

三、思考题

(1)怎样除去CO中的CO2?

(2)怎样除去CO2中的CO?

活动13【讲授】板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1)中毒原因

(2)防治措施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Tags:课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