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溶液(通用2篇)
第一节 溶液 篇1
第一节 溶液
(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疑点:透明是不是溶液的宏观特征。 4.解决办法: (1)通过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利用挂图(或模型),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三.教学过程[讲解]:本章重点研究有关溶液的知识,那我们先来了解溶液的概念。[板书]:一.溶液[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1:把泥土、植物油分别加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板书]:实验7-1
刚加入水时
振 荡
静 置
泥土+水
上下分层
浑 浊
又上下分层
植物油+水
上下分层
浑 浊
又上下分层[提问]:实验现象有何异同?(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填表。[总结]:1.刚加入和静置后,均上下分层。 2.振荡后液体变浑浊。[板书]:1.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 浊液(或悬浮液)。2.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讲解]:悬浊液浑浊是因为固体小颗粒引起的;而乳浊液变浑浊是因为液体小液滴引起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教师活动]:继续演示实验7-1:将蔗糖、食盐分别放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描述:蔗糖、食盐加入水中,在振荡后液体澄清,静置一段时间后也不会发生变化。[设问]:为什么蔗糖、食盐溶于水后和前面所做两个实验现象不同呢?[讲解]:(可利用彩图或画简图)把蔗糖溶于水,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随着振荡,蔗糖分子就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同理,食盐溶于水,也是构成食盐的小微粒(na+、cl-)均一分散到水分子中间。[目的]:利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微观世界认识以上实验。[总结板书]: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5.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29-130有关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内容,思考: (1)如何根据溶液名称来确定溶剂跟溶质? (2)理解溶液概念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练习]:(1)教材p131第二题。 (2)区别以下液体是不是溶液: a.硫酸铜溶于水;b.牛奶;c.高锰酸钾溶于水;d.醋。[目的]:加深学生对溶液、溶剂及溶质概念的理解。[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练习发现问题并随堂解决,启发学生总结:[板书]:注意:a.溶液并非全是无色,无色不是溶液的特征。 b.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剂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c.水为溶剂,不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2.溶液的应用[学生活动]:自己阅读教材p132,并用语言概括(举例说明)。[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并启发他们举出更多生活中的实例。[板书]:(1)在溶液中反应可加快反应速度。 (2)溶液对动植物生理活动有很大意义。 如:生理盐水、眼药水、co2的输送。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4第3题 2.判断: (1)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 (2)均一、稳定是溶液与浊液的本质区别。 (3)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的浓度变小。 (4)溶液的特征是“均一”,即同溶液各处的浓稀一样,性质相同。 (5)将食油滴入装水的试管内,充分振荡,所得到的液体中食油是溶质,水是溶剂。
第一节 溶液 篇2
课 题
§7.1溶液的酸碱性
课 型
新授课
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 识溶液的酸碱性,会用酸碱指示剂定性地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会用pH试纸定量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2、 知道酸碱性溶液对生命活动及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3、 通过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 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 溶液的酸碱性
一、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石蕊 无色酚酞 酸度 碱度
酸性 红 无色 三、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碱性 蓝 红色+
教 具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试管、玻璃棒、表面皿紫色石蕊试剂、无色酚酞、pH试纸 各种待测液:稀盐酸、白醋、苹果汁、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食盐水、白糖水、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
教师设疑
小结1
小结2
利用生活中有酸味的食品,如:食醋、酸奶及一些常见的水果等,引出“酸”的知识。
(1)生活中还知道哪些物质有“酸”味?
(2)你能否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这些物质的溶液是否呈酸性?
溶液酸碱性并介绍酸碱指示剂(酚酞试剂)。
紫色石蕊 无色酚酞
酸性 红 无色
碱性 蓝 红色+
生思考并回答:
(1)举出生活中有“酸”味的物质
(2)学生猜想:通过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能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那么这些有酸味的物质能否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学生完成实验:p178“活动与探究”通过现象总结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实验:p179“活动与探究”并总结紫色石蕊与无色酚酞遇酸、遇碱的变色情况。
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来引课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到学习中。
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回忆旧知识并能将旧知识恰当的与当前的问题结合,旨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师设疑
教师讲解
教师设疑
教师设疑
课堂小结:
学生谈感想
教师总结
酸碱指示剂是如何得到的?
溶液的酸碱度
如何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如何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教师介绍并演示pH试纸的使用
对于图7-6所示的测量结果是否有疑义?
为什么雨水的pH小于7?
溶液的酸碱性对于我们的生活及生产有什么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本节课的重点:
溶液酸碱性、酸碱度的表示及测量方法
生阅读教材:p177“拓展视野”
生倾听、理解
生思考:p181图7-5并完成p181“观察与思考”
总结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生思考、讨论
生实验:p179“活动与探究”观察现象。
学生思考并讨论
阅读教材并总结:雨水的pH小于7的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并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p182
总结:溶液pH与人类生活及生产的关系。
学生谈本课的收获
通过阅读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和制取,使学生了解和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并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己动手制酸碱指示剂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学习新知识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并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激情。
学生课
后思考
及作业
学案
书后p183 1、2、3、4、5
教师
课后
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