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通用12篇)
燃烧和灭火 篇1
教学目的:
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培养实验能力和综合能力
体会到只有了解自然,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
接受防火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综合,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
难点:运用燃烧的条件,理解灭火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试验材料:酒精灯、贴片、写家财、火柴
演示材料: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套(如需要可在笔者个人专辑上下载试用: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蜡烛现在怎么样?(正在燃烧)师在蜡烛上罩上玻璃杯,
再看,蜡烛的火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燃烧的蜡烛会熄灭?也就是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对,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但是只要有氧气就能产生燃烧吗?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燃烧
氧气)。
二、教学新授:
(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几个小朋友在野外迷了路,这时天渐渐黑了,他们只好在野外过夜。天气的温度渐渐降低了,他们该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让学生各抒己见(可以找些枯草、树枝之类的东西来生火取暖,再设法求救)。
讲述:对,想要生火取暖首先就要找些可以燃烧的物体。
师问:平常我们看到哪些物体可以燃烧,那些物体不能燃烧?
指出屏幕中哪些是可以燃烧的物体。
讲述:像木材、棉花、酒精等都是可以燃烧的物体,我们把能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板书:可燃物)。
(二)、认识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继续听故事:几个小朋友找来一堆树枝,可他们仍在抓耳挠腮,因为树枝没办法燃烧。
可见还需要别的条件,那到底还要什么条件呢?
如果仅把火柴放在空气中(空气中有充足的氧气),火柴就能燃烧吗?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怎样才能使火柴燃烧起来?为什么可以燃烧?
a 在火柴盒上摩擦(提示摩擦会怎么样?双手相互摩擦感受一下)
b放在明火上
c放在阳光下聚焦燃烧
请你大胆假设一下,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根据桌上提供的器材,能否设计一个试验来证明你的假设
由生提出设想,教师出示方法图。
学生进行试验
汇报试验现象:火柴在铁片越来越热的过程中燃烧的,铁片把热传到火柴上,使火柴温度越来越高,当达到一定的温度时,火柴便燃烧了。
试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不同位置的火柴燃烧是否一致?火柴从哪一头先燃烧起来的?)
如果把煤或木头放在上面是否也能很快燃烧?教学易燃物概念:燃烧室需要温度不高的物体。
小结:燃烧所需的第三个条件是:一定的温度(板书 一定的温度)。
(三)、归纳、巩固燃烧的三个条件
讨论、反馈:只有氧气、可燃物、一定的温度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不会发生,哪怕是正在燃烧的可燃物也会熄灭。
出示巩固题棗燃烧的煤炉
分别使其缺少一个燃烧的条件
(四)、了解燃烧与人类的关系
师问:燃烧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利:照明、做饭、取暖及工业生产都需要燃烧产生热量和能量,
人类离不开燃烧。
弊:容易引起火灾,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带给人类的损失
是非常严重的。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介绍。
(五)认识灭火方法
讲述:燃烧不注意有时就会酿成灾害,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现在我们掌握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想办法灭火了。
出示灭火方法图片。
小组讨论:选择一至两幅图重点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灭火。
交流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如油类、电器着火的灭火方法教育)
(六)防火教育
讲述:我们常说消防,就是在积极消灭火灾的同时还要注意预防火灾,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做法容易引起火灾?怎样预防?
打开教科书第 二十八页齐读最后一小结。
(七)巩固练习:
讨论题:如果有人家中发生火灾时,应该怎么办?
(分清火势、找准火源、积极灭火)
独立思考:冬天如何能使炉火燃烧得更旺?
草原上救火通常是在大火周围迅速割出一个大圈,就能灭火,这是为什么?
燃烧和灭火 篇2
引入: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一. 燃烧的条件
活动与探究
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上图所示),观察现象。
现象 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现象 尝试思考下列问题: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表7-1 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物 质 白 磷 红 磷 木 材 木 炭 乙醇(酒精)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558 700-750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如果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讨论:
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实验7-1
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想一想图中所示的灭火方法是在破坏燃烧的哪个条件?
现 象
分 析 活动与探究
试根据灭火的原理和上述实验,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上图的装置可供参考)。讨论
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1.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火;
2.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3. 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伙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表7-2 几种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灭火器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灭火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粘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可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 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来灭火 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除可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因此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使用时,手一定要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否则,会把手冻伤
三.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粉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7-2
如上图ⅰ所示,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如图ⅱ所示)。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现 象
分 析
我们知道,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这就是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的原因,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上图示意的就是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阅读资料
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
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厂房和仓库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和静电消除设备,消防器材必须齐备,并严禁烟火,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因素。所有的电气设备和照明设备均应采用隔离、封闭和防爆型装置。
盛装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容器要牢固、密封,容器外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并标有物质的名称、化学性质和注意事项。
易燃物和易爆物不能跟其他物质混存,对那些相互接触容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以及灭火方式不同的物质,应隔离贮存;对那些遇水或受阳光照射容易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不能存放在露天或高温的地方。
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堆与堆、堆与墙之间要留有一定距离的通道。
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的仓库,要做到人走电断,并进行经常性的防火检查,以防止自燃或爆炸。
在搬运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或撞击,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小结
1.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 灭火的原理: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3) 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 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例如,家庭里用的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如果泄漏的话,可燃性气体在通风不良的厨房等有限空间里,一经点燃就急剧地燃烧,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害。
燃烧和灭火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3.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用品
学生部分
烧杯(热水)4个,漏斗、洗耳球(或气筒)4套;烧杯(冷水)4个,大试管(含橡皮塞)4支,酒精灯4个,试管夹4个;火柴8盒,小蜡烛16支,白磷若干。
教师部分
烧杯2个,大试管(含橡皮塞)1支,小蜡烛,碳酸钠粉末,浓盐酸,塑料瓶,小试管,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可燃物的燃烧,能为我们带来光明、温暖和能量,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在这一节课里,我们将用实验的方法去揭示燃烧的规律,找到控制燃烧的办法。
二、问题和猜想
[提问]:可燃物燃烧会发出什么现象?
[讨论]:下列反应都会伴随什么现象?
c+o2co2;4p+5o22p2o5;s+o2so2;3fe+2o2fe3o4。
学生对这些反应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燃烧、可燃物,进而猜想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可燃物。
燃烧: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猜想]:燃烧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呢?
三、实验与探究
[演示]:将装有白磷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提问]:这个实验满足了哪些条件?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还能燃烧吗?
[讨论]:你准备改变哪个条件?说出你的实验方案。
其中一个把白磷直接放入热水中,另一个把白磷放入试管,再把试管放入冷水中。
[学生实验]:选择两个方案中的一个,实验并观察现象。
[讨论]:你从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要想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氧气、达到一定温度,三着缺一不可。
[讲述]:我们把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幻灯片]: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没有着火燃烧呢?
[讨论]:如果给白磷补充上那个条件,白磷能燃烧吗?
你准备怎样为白磷提供那个被改变的条件?
向热水中的白磷补充空气,可以使用洗耳球连上漏斗,然后罩住白磷,效果特别好。有学生提到,需要“送气机”,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送气机。
[实验]:选择适当的方法,补充条件,实验并观察。
[讨论]:有什么现象?你从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只要有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点,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水火也相容!
四、讨论和交流
[讲述]: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燃烧发生的条件,同学们,我们怎么熄灭火焰呢?
可燃物是燃烧的基础;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一定能燃烧。
[讨论]:灭火有哪些措施?“灭”字头上的“一横”起什么作用?
[活动]:熄灭小蜡烛。
[讨论]:你用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运用了什么措施?
[演示]: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灭火。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如果把碳酸钠和浓盐酸放入瓶子里去,会是怎样呢?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装置起什么作用?
[阅读]:学生阅读几种常见灭火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并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介绍。
五、练习和巩固
1.“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实验时,如果不慎把酒精洒在实验台上并燃烧起来,我们可以用湿抹布扑盖。利用的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炒菜时油锅内的油不慎着火,灭火的方法挺多:
1)盖上锅盖,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是利用了(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把菜放进去,也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是利用了(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林砍掉。这样做为什么有利于灭火?
5.烧不坏的手帕
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将一块棉手帕浸入配好的混合液,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等酒精火焰熄灭后,观察,手帕竟然丝毫无损。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六、情感交流
[讨论]这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触?
板书设计
实验说明
1.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分别探究氧气和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2.白磷燃烧后,要塞上橡皮塞,以减少白烟扩散。
教学后记
用学生分组实验代替演示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实验的设计和方法的确定上,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燃烧和灭火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 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生: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
师:投影展示:
师: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生:(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师: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师: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
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板书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一、爆炸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反思:
鉴于学生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燃烧和灭火 篇5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教法分析:
1、引导探究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帮助。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四、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仪器、用品
仪器: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
用品:棉花、酒精、水、蜡烛、小木条、粉笔
六、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猜想
(1)多媒体展示:燃烧的利用、火灾,教师引导进入新课――燃烧和灭火。
问题1:在生活中,堆放钢材、棉纱的仓库,哪个贴有“严禁烟火”的标记?由此可知,燃烧现象的发生,首先要有可燃物。
问题2:有可燃物一定会燃烧吗?
问题3: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2)活动与探究一:请你猜想物质燃烧的条件,学生交流,归纳总结。
①燃烧需要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可能是:
②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③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设计目的: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二)制定方案,实验探究
(1)根据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制定控制实验条件的实验方案,结合生活实例及所学知识,分组搜寻证据。
可燃物ABC
与O2接触√×√
温度达着火点×√√
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A、B、C各对应实验中的谁?
(设计目的:使学生形成对猜想做出证实的意识,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三)归纳总结、解释验证
(1)学生分组交流,总结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热水中的白磷,会燃烧吗?不信试试看。(活动与探究二: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再次验证燃烧需要的条件。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比分析中获得新知识,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验证意识。)
(四)交流反思,评价反馈
(1)讨论与反思:灭火的原理
(过渡)可见,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既然这样,当你想把火熄灭时,你会怎样去操作?
情境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为什么?
情境2:请你熄灭这只燃着的蜡烛。
一生吹灭后,问:这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情境3;你还能用什么方法熄灭它?这又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请把知道的常见灭火方法填在下表中:
灭火事例灭火方法灭火原理:破坏哪种燃烧条件?
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隔离空气
(2)分组实验(活动与探究三: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3)引导学生回顾,教师演示实验,总结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并对该实验装置的优缺点进行反思与评价。
(设计目的:使学生养成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装置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加强环保意识。)
(五)应用拓展,发展探究
(1)多媒体展示:消防队员灭火,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2)学生分组讨论:我校哪些地方应放哪些灭火器?
(3)活动探究四:在化学活动课中安排学生实地模拟灭火,以巩固所学知识。
(4)燃烧引发爆炸:展示粉尘爆炸图片。
(5)讨论总结:燃烧引发爆炸所需条件。提问:我市哪些单位易发生火灾或爆炸?你建议应张贴哪些图标?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
(六)调查研究,社会实践
根据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的措施)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
七、评价反思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建构知识。
不足:一是课堂语言还待进一步简练,使问题点拨恰到好处;二是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求知需要是教师的突破口,生活的实际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附:
八、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1、有可燃物燃烧
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二、灭火方法
三、安全知识
燃烧和灭火 篇6
一、说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三、说教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四、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我校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们学校还组织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的演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这次活动还在我省电视台新闻中报道,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五、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2.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生] 回答提出的问题
[师] 演示小魔术,设问“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引入课题,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燃烧条件的探究
1.探究实验
步骤一:如下图
步骤二:将薄铜片上的红磷与小石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3.引导得出着火点的定义
[生] 1.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投影的步骤完成“燃烧的条件”实验。
2.根据实验现象一起讨论燃烧的条件。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指导同学们安全、正确的完成实验。引导同学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提示步骤1能得说明什么。步骤2又能得说明什么。两者相结合得出正确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生] 八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佳的结果。
[师] 鼓励同学们的积极的动手和思考问题。提出探究时出现的小问题。避免再犯。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思考小魔术中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师] 小魔术大解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探究内容在教材的演示实验中略有改进。增加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得出燃烧的条件。
根据所学的内容,解释魔术的奥秘,同学们初尝掌握新知识的喜悦。
燃烧的条件的应用
1.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装置如下图:
2.有关煤炉的讨论
(1)如果不继续往炉子里添柴火,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2)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柴夹出来,柴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利用燃烧的条件,思考怎样燃烧会更旺呢?可举出具体的实例。
[师] 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后,思考怎样能使刚才实验中水里的白磷燃烧呢?
[生]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后回答第2题和第三题。
1.改进演示实验优点:向水中通入氧气,硬纸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处游动,不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可以用一个螺帽代替硬纸片,白磷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并且能清楚的观察到燃烧的现象。
2.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3.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实验探究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师] 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当将演变成无情的火灾。同学们例举生活中的燃烧时,有人就提到了火灾。
[多媒体展示] 衡阳11.3特大火灾。有20名消防队员壮烈牺牲,11名消防队员光荣负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防官兵扑救火灾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师] 我们应掌握有效的灭火方式,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灭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生]1.分为六个探究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2.完成教师所给的表格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让整个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生] 8分钟后,派一个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师] 鼓励各组的实验方法。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灭火原理。
以衡阳特大火灾过渡到燃烧有利还有弊。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
分组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大家的默契,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
(4)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
(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本课疑点)
3.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见教材127页)。分组做“人人都当消防员”的实验。
[生] 根据灭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题、第二题。
[师] “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是本节课的疑点。可将着火点比喻成铁、铜等物质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固有的物理性质,不能随便降低。
[生]1.自学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2.分组做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如图),人人都当消防员。
1.将理论用于实际,巩固灭火的原理。情感上认识火灾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以提问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疑点。形象的比喻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着火点不能降低。
3.根据教材步骤,自主完成灭火实验。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喜悦。
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师] 火灾无情,灭火不如防火。
[生] 1.了解爆炸威力后,积极主动的自学“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2.认识图7-12的图标表含义
3.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更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
火灾自救常识
看影片学习“遇到火灾如何自救”
[生] 认真看影片。遇到火灾,学会自救。
学会一门自救常识,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总结
总结本课的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 一起回顾两个重点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总结本课的重点。同学对本课的重点由短时记忆过渡到有效的长时记忆。
作业
电影院、学校、幼儿园、网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请任选一地,根据其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或考察该场所的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要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燃烧和灭火 篇7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疑点】
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实验器具准备】
1、学生探究燃烧条件:小木棒、纸片、小石头、棉花团、木炭、火柴、蜡烛、烧杯、镊子;
2、学生灭火竞赛:用剪刀、水、湿抹布、沙土等熄灭燃着的蜡烛;
3、学生做火灾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观察哪只蜡烛先熄灭;
4、教师演示实验: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场景:神舟7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的场景,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有益的燃烧,森林大火的画面。
过渡语:燃烧是一把“双刃剑”,要想让它为我们人类服务而不带来灾难,就要学习一些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知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新课讲解
1、探究燃烧的条件
【揭题】我们要想充分利用和控制燃烧,就必须知道物质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下面我们就通过“玩火”的实验来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在“玩中学”、“做中学”。
【指导】活动前进行安全指导和方法指导,探究内容是“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有:
(1)、火源(供热源):火柴、蜡烛;
(2)、可供点燃的;棉花、纸片、小木棒、木炭、小石块、蜡烛;
(3)、仪器:烧杯、镊子。
【探究】学生开始探究,教师指导实验。
【交流】以小组方式展示学生的猜想、方案及操作步骤等。从而引出“着火点”的概念。
【介绍】出示着火点的概念及表格:
可燃物
棉花
纸张
木材
木炭
着火点(℃)
50~150
130~190
250~330
320~370
【小结】燃烧的概念及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这三个条件只具备其中一个就可以吗?通过板书得出三个条件如果同时具备,火就形成了。
【板书】如下图(将燃烧的三个条件当成“火”字的“三个笔画”组成一个“火”字,以形象地说明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2、灭火的原理
【过渡】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缺少一个,燃烧会怎样?学生回答燃烧会停止,从而引出燃烧和灭火存在着一正一反的推理关系。
【推理】教师和学生一起用推理的办法得出灭火原理,边推理边出示下面的电子板书。
隔绝空气
清除可燃物
降温
清除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
【小结】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关系,(板书:把灭火的三种原理放在“火”字的上方,成一行,“火”字变成了“灭”字)。和学生一起分析“灭”字所体现的灭火方法和灭火原理,并体会汉字的艺术。
【过渡】学了灭火原理,下面我们来一个灭火竞赛。
【活动】灭火竞赛:点燃一支蜡烛,利用所给仪器用品,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熄灭它?(供选用的仪器用品:烧杯、胶头滴管、水、湿抹布、沙土、镊子。)你甚至可以尝试不用上述物品,只要能灭火就算成功。
【交流】用嘴吹灭、用书本扇灭、剪去烛心、用湿抹布该灭、用水浇灭、烧杯盖灭、二氧化碳灭火……从熄灭蜡烛的实践中总结各种方法里所体现的灭火原理(破坏的是燃烧条件中的一个?)。
a、清除(移走)可燃物,如:剪去烛心……
b、隔绝空气(氧气),如:盖灭、扑火(吹灭可能也与空气隔绝氧气有关)……
c、降温至着火点一下,如:水浇,吹灭,扇灭……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下面来做一个有趣的综合性探究实验。
【探究】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如右图}。
【猜想】学生猜想哪支先灭,尝试说出理由。
【验证】学生动手做验证实验。
【交流】实验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过渡】高蜡烛先灭的原因即浅显的又深奥,值得我们今后慢慢研究。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实验结果的用途,让化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3、火灾自救
【联想】学生思考:该实验对我们在火灾中正确逃生有何启示?
【交流】可能的答案:着火的房间里烟尘弥漫在中上方,贴近地面的空气较清晰;有浓烟的房间内应匍匐前进,用湿毛巾捂住鼻口以过滤有害的烟气……
【讲述】师:火势过大时需要报警,拨打119电话。(如过教学时间比较充裕,教师请两位学生分别拨打119电话报警的人和消防队接线员的角色。然后播放视频《如何拨打火警119电话》)。
三、学以致用
1、炒菜时油锅中不甚着火,如何处理?利用了什么原理?
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把白磷放入约80℃的水中,白磷会燃烧吗?如果不能燃烧,根据所学知识你能使它在热水中燃烧吗?(教师演示想热水中的白磷吹气使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实验)
四、小结:学生收获或疑惑。
五、作业课内:课本p13第3题和第5题;
选做:
1、写一篇有关火的小短文;
2、关于火灾逃生的小调查。
燃烧和灭火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 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
┃ 灾火事例 ┃ —,方法 ┃
┣━━━━━━━╋━━━━━━━┫
┃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 3 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
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 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燃烧和灭火 篇9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我们对燃烧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们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本课题主要目的是研究燃烧的条件和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引出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目的要求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内容重点
1、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探究思路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 2003学年初三(5)班,本班学生总体基础较好,大部分同学具备独立完成探究实验的能力或通过组成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获得结论。但还有个别同学基础较低,反应较慢,需要基础好的同学帮助,所以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基础好的学生帮带基础差的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学手段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录象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实施过程
展示有关燃烧的图片:见投影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你们碰到过有哪些燃烧的例子?
[学生答案实录]:(1)家里做饭时石油气的燃烧
( 2)烧烤时碳的燃烧
( 3)纸张的燃烧
( 4)森林大火
……
[提问]怎样才能燃烧?
[学生答案实录]:(1)我觉得燃烧必须有东西才行,还要有火。
( 2)我觉得燃烧需要摩擦。
( 3)我觉得燃烧需要很高温度
( 4)我觉得燃烧需要氧气
……
[提问]要了解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应该怎么来研究呢?
[学生答案实录]:做实验呗!做实验,观察现象,还要做实验进行分析。
[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实验完毕!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案实录]:(1)现象:热水上面的白磷燃烧,热水上面的红磷没有燃烧,热水里的白磷也没有燃烧。(2)现象说明:①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温度不同,有的高,有的低;②说明不同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温度不同。③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有一定的温度。④有一定的温度和可燃物这两个条件还不行,比如在本实验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虽然高但没燃烧,但在热水上面的白磷温度没有热水中那么高但燃烧了,说明光有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两个条件还不行,还要有氧气,有了氧气,才能燃烧。
[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1、缺一不可
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介绍一些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着火点 /℃
白磷
40
红磷
240
木材
250~330
木炭
320~370
乙醇(酒精)
558
无烟煤
700~750
[提问]你认为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相同吗?
[学生答案实录]:当然是在纯氧中燃烧得剧烈!
[提问]你认为同一张纸把它翻开来燃烧和把纸揉成一团燃烧,哪一种燃烧的速度更快、更剧烈?
[学生答案实录]:当然是把它翻开来燃烧得剧烈!
[提问]上面两个问题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答案实录]:①氧气越纯,燃烧越旺
②增大与氧气接触的面积,燃烧越快
③可燃物越大火越大
④氧气越多火越大
……
[老师小结]上面两种现象说明了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提问]根据燃烧的条件,结合[实验7-1]和[图7-7]你认为灭火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灭火?
[学生猜想]吹、摇、用水、盖、捏、沙、湿毛巾、用爆炸、灭火器、降雨、报警119……。
[探究实验]实验7-1
[提问]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实验探究,你们可能知道哪些方法可以灭火,但是你们知道其中的原理吗?
[学生答案实录]①用烧杯把蜡烛罩住蜡烛熄灭,是因为缺氧
②没有把蜡烛罩住,蜡烛没有熄灭,是因为有氧气
③加入盐酸和碳酸钠的烧杯蜡烛熄灭,这是因为盐酸和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蜡烛缺氧熄灭。
[提问]还有没有其它方法熄灭蜡烛?
[学生答案实录]①用两个木条夹住蜡烛火焰。(隔绝氧气)
②还可以用剪刀把烛芯剪掉。(隔离可燃物)
③用水浇(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④用嘴吹(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
1、隔绝氧气(或空气)
2、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隔离可燃物
[提问]在生活、生产中有没有专门的灭火工具呢?
[答]有,灭火器、消防栓等
[分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试验灭火器
简介灭火和消防设备:见投影
[思考]为什么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看录象:粉尘爆炸实验
[归纳]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板书]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展示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见投影
[讲解]讲述有关防火的重要性、必要性,让学生重视消防安全。
[本节课小结]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练习]练习卷
[结束]
[课后分析]
通过 “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录像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我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我认为不足之处:做 “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燃烧和灭火 篇10
一、目的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很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4、向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教育。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四、课前准备
1、实验材料——酒精灯、铁片、试管夹、火柴、蜡烛等。
2、《燃烧与灭火》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谈话:
燃烧的现象随处可见,现在让教师做个小实验:(点燃蜡烛,然后用书扇灭蜡烛)用火一点,蜡烛就能燃烧;教师用书一扇,又有什么现象发生呢?(熄灭了)由此看来燃烧是需要条件的。那么,我们已经知道燃烧需要氧气,氧气确实是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能燃烧吗?装在瓶子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燃烧还需要其他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出示课件)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关于燃烧的条件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①讨论: 关于氧气,我们在前面的课上已经研究过了,燃烧确实需要氧气。但只有氧气还不够,还需要能够燃烧的物体,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有些能燃烧,有些不能燃烧,谁先来说说,哪些物体不能燃烧?谁再来说说哪些物体能燃烧?(出示课件指出那些物体能燃烧,那些物体不能燃烧,然后归类)
②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出示课件)
(2)认识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① 讨论: 有了氧气与可燃物,是不是就能发生燃烧现象?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学生回答后强调,即使把火柴放在纯氧中也不会燃烧。) 怎样才能让火柴燃烧起来?(用火点燃或在火柴盒上摩擦)摩擦起什么作用?(摩擦可以提高火柴的温度)以上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一定的温度)
② 讲解:为了更好地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我们来做个实验。取一根火柴,不用火点燃,也不摩擦,把它放在铁片上,用试管夹夹住铁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③ 师演示实验并出示课件:
④ 教师小结: 把火柴放在铁片上,它并不马上燃烧,而是被加热到一定程度,它才燃烧。可见燃烧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进行,这是燃烧必须具备的第三个条件。
各种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温度是不同的,例如汽油、酒精、纸、棉絮、木材燃烧需要的温度较低,煤块燃烧需要的温度较高。在比较低的温度时就能燃烧的物体叫做易燃物。
(3)让学生综合燃烧的三个条件
① 提问:现在你知道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生回答,师板书)
② 讨论:这三个条件是否是燃烧必须具备的呢?我们还可以结合炉火的燃烧来分析一下,(出示课件,讨论思考1)
如果不继续往炉里添煤,炉火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不能,因为缺少可燃物。) 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儿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不能,因为缺少氧气。) 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不能,因为炉外温度低,达不到煤燃烧所需的温度。)
③ 讲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我们总结的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是正确的,而且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会发生;缺少了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不会发生,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就会熄灭。
2、指导学生认识燃烧与人的关系
(1)讨论:
① 我们所以要研究燃烧的条件,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燃烧的规律,因为燃烧与人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燃烧与人有什么关系呢?
② 我们掌握了燃烧的条件有什么用呢?
(2)教师小结:燃烧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例如做饭、取暖,在工业上高温加热、炼钢、国防、科技上发射导弹、卫星等,都需要燃烧产生的热能。燃烧也有对人有害的一面,火灾会烧毁财物,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们掌握了燃烧的规律,在需要燃烧的时候,就要努力创造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在不需要火和灭火时,就要设法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出示课件)
3、指导学生认识灭火的方法及原理
(1)讲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灭火的知识。 (出示:思考2、课件)
(2)分组讨论:
①看下图, 人们是用什么办法灭火的?为什么这样就可以灭火?(分组讨论后,每组推举一人回答,看谁答得又快又好。)
②指名回答:如果是油类着火,能不能用浇水灭火的办法呢?为什么?该用什么方法呢?
③如果电线或电器着火了,首先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往电线或电器上喷水行不行?为什么?
(3)教师小结:我们掌握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才能在发生火灾时迅速将火熄灭。如果家里不小心着了火,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能慌乱,要根据着火物体和原因正确地选择灭火方法。如果火势比较大,要赶快拨“119”电话报警。
4、向学生进行防火教育
(1)讲述:引起火灾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很多是由于麻痹和不慎引起的,还有的是由于小朋友玩火引起的。
(2)讨论:
① 在生活中,哪些做法容易引起火灾?
② 小朋友的哪些游戏或活动容易引起火灾?
③ 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火灾?
(3)教师小结:预防火灾,人人有责。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玩火;在城市内,禁止燃放鞭炮;在农村,不要在草堆和其他易燃物附近燃放鞭炮;不要在火炉旁烤东西,不要使易燃物离炉灶太近;煤气灶用过要及时关闭闸门。总之,要时时提高警惕,事事按照安全用火的要求办。只有这样,才能预防火灾。
巩固练习、应用生活
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出示课件提问:
(1)燃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下面的说法那条不正确?
(3)你能说出“钻木取火”的道理吗?
板书 :
燃烧与灭火
氧气
隔离氧气
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灭火的方法
减少可燃物
一定的温度
降低温度
燃烧和灭火 篇11
【教材分析】
本课题共包含三个子课题: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由于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所以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通过一个有趣的面粉爆炸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第一课时: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灭火器、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学情设计】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燃烧”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如在氧气的性质探究实验中对硫、磷、细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在加上学生对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整体素质比较好,知识掌握全面,善于捕捉新知识、新信息;又由于本节课知识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以学生自主探讨学习为主,教师为辅。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此外,我预测了学生在学习本课题时,对“着火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多数学生认为降低着火点可以灭火,把降温与降低着火点混为一谈。因此应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及多运用知识解释实例现象,进而达到纠正错误观念的目的。
【设计理念】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也是一节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本节课我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培养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以启发、诱导、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3)、了解易燃物和易燃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燃烧和灭火 篇12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探究式
5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讨论]:
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观察实验
需要达到着火点
需要氧气
需要氧气
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考、回答
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
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演示]实验7-1
[小结]灭火的原理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习题
7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①是可燃物;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可燃物与助燃物;
二、认识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
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
③隔绝空气(或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