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

《烟台的海》教学案例

 

教学片断(一)

师:是啊,严冬腊月,天寒地冻,烟台的海却如此雄伟壮观,怎能不让人激动?谁愿意声情并茂地朗读一下?(出示投影,指名朗读)

生读“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师:读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有感情?

生:(学生想了想)在朗读时,我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那惊涛拍岸的情景,并特别注意哪些描写海浪汹涌的重点词语。

师:说得真好,要想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既要一边读一边想,又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特别是要读好关键词。咱们都来试试,好不好?(学生答的很干脆,很响亮)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很有气势)

师: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字最能表现出海浪汹涌、气势磅礴?(举手的学生很多,挑了一个犹豫不决的学生回答)

生:我认为“涌”字最能反映。(声音很轻,低着头)

生:老师,我认为“扑”字最能表现出海浪的汹涌,而“涌”字并不能。

师:为什么?

生:我感觉“扑”很有气势,而“涌”字只能让人感到海浪不断向前翻滚。

师:你讲得很有道理,能给“扑”字找个近义词吗?

生:“扑”的近义词是“拍”。

师:那么,这里能把“扑”字换成“拍”字吗?

生:能,因为它们是近义词。(这时有很多不同意见的学生举手)

生:不能!(底下有很多学生附和)

师:为什么?

生:我感觉“拍”没有“扑”那么有气势。

师:让我们来请教一下“不说话的老师”,看看它是怎么说的。

(学生查字典,比较“扑”和“拍”的意思。)

生:“拍”的意思是用手掌或轻薄的东西轻轻地打;“扑”的意思是身体猛力向前冲,伏在人或物体上。

师:说得不错,你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拍”:老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我坐下。“扑”:守门员飞身跃起,稳稳地扑住了飞驰而来的足球,好险啊! )

师:同学们看懂了吗?“拍”和“扑”虽然是近义词,但有很大的区别。它们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生:“拍”没有“扑”的力度大。(有学生举手补充)

生:“拍”也没有“扑”的速度快。

师:对,“拍”和“扑”力度不同,速度也不相同。那么,这里的“扑”能换成“拍”吗?

生:不能!(学生不约而同回答)

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认识吗?

生:“拍”不能形象地表现出海浪巨大的力量,因为最后一小句“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的石凳掀到马路中央。”告诉我们海浪的力量非常大。

生:不能换。因为前面写的是“小山似的涌浪”,说明浪很高,只有用“扑”字才能形象地表现出那种“凌空下击”的“磅礴气势”。

生:只有用“扑”字才能表现海浪像怒狮一样凶猛。突出海浪速度快、力量大。2页,当前第112

生:只有“扑”向堤岸的海浪才能“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生:如果用“拍”字则显得烟台的海很温柔,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波澜壮阔”的场景相矛盾。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作者遣词造句非常精当,一个“扑”字形象地表现出了海浪来势猛、波浪高、速度快、力量大等特点。所以,我们可不能小看这一“扑”啊!

2页,当前第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