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

实现三个转变 优化课堂教学——《螳螂捕蝉》教学谈

实现三个转变  优化课堂教学——《螳螂捕蝉》教学谈

作者: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镇中心小学 李晓俊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6

实现三个转变  优化课堂教学——《螳螂捕蝉》教学谈

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镇中心小学 李晓俊

内容提要:小学第一范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人结合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从三方面谈如何优化当前的语文教学:⒈实现从静态的文本语言向动态的生活语言转化;⒉实现从单项的语言训练向综合的语言活动转化;⒊实现从浅层次的质疑向深层次的探究转化。让语文课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

关键词:第一范文   生活   综合   探究

小学第一范文教学如何实现返朴归真、高效低耗?我结合《螳螂捕蝉》(苏教版十一册)一课的教学,浅谈自己的三点思考和做法。

一、实现从静态的文本语言向动态的生活语言转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成为简单的“搬运工”:将书本上的语言知识通过训练搬运到学生的笔下、考卷上。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生获得的可能是“屠龙之技”,而不是鲜活的生活语言,好看(分数高)而不中用,语文课怎能不让人感到“灰溜溜”呢?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将书本上静态的语言通过学生的诵读和再现,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生动的情境;将书本上静态的语言通过学生的迁移和运用,转化成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生活语言、富有个性的语言。只有这样,第一范文教学才能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教学《螳螂捕蝉》一课中,我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少年智劝吴王”的故事之后,组织学生三人一组合作表演这个故事。所有学生兴味盎然,纷纷找搭档、练对话、演动作,一时热闹非凡。我请一组学生上台表演,三位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从容自如,极富创造性:叙述场景的同学即兴描绘了王宫花园美丽的晨景,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课文的空白;扮演吴王、少年的两位同学举手投足惟妙惟肖,可贵的是根据当时的情境恰如其分地扩充了对话的内容,人物语言更加生动、更加符合古代人物的特点。由此可见,诵读、复述、表演是学生将静态的文本语言进行活化、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感悟了文本语言的丰富内涵,而且领悟了文本语言的运用情境和运用特点、规律。学生的语言能力正是在情境运用中,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理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运用情景,使文本的静态语言真正活动起来,成为学生自己的活的语言。

二、实现从单项的语言训练向综合的语言活动转化

我们习惯于单项的语言训练,“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被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繁琐、复杂的语言训练项目,既肢解了活生生的课文,又弱化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听说读写”之间不能达成顺畅的转化,削弱了语言的整体功能。学生获得的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由于缺乏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实现一个教学活动综合多项语言实践,达成多方面的教学目标。3页,当前第1123

    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借鉴薛法根老师的做法,我围绕四组词语,设计了一个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1.听写四组词语,要求学生听完一组三个词语之后再默写,不能听一个默一个: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2.出示四组词语,让学生自读互批。3.联系四组词语,教师示范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4.根据四组词语,学生练习复述故事,要求用上四组词语。5.指名复述故事,组织学生评议。在这个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我将多项语言训练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实现了多项教学目标:①听写四组词语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所积累的生字、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短时记忆(一组词语)的能力。②运用四组词语听记、复述故事的活动,教给了学生抓重点词语听记、复述故事的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听记、复述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所记词语的及时运用,将书本上的词语化为自己的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真可谓一举多得。③通过自批自改自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样的综合语言活动看似平实,学生却经历了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既发展了语言,又培养了能力、习惯,受益非浅。

三、实现从浅层次的质疑向深层次的探究转化

    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看得到语言而看不到人,忽视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性学习,或满足于学生浅层次的质疑问难,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收效甚微,或满足于教师既定的答案,无意之中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发现和思考。因此,课堂缺少学习的热情,也缺乏学生的灵气,唯有让学生向深层次作探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发现和领悟语言的精妙之处及内在规律,才能让语文课产生无穷的魅力。我在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在复述故事、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①少年所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纯属偶然,也许生活中根本没有发生过,可吴王为什么这么相信呢?②为什么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说,而竟然听一个少年的话呢?这两个问题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然而仔细读读课文,也不难理解。如何让学生往深处想一想,抓住课文的要害之处深入探究呢?我灵机一动,及时追问:少年为何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劝说吴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之渠一下子被打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在大庭广众之下劝说,会令吴王觉得很没面子,吴王又怎么会收回已经讲出口的话呢?有的说:吴王当时正在气头上,这样劝说无异火上加油,说不定会把少年处死。有的说:这个故事本身很偶然,只有在一个恰当的环境之中才能让吴王觉得可信,好主意要成功,还得有个好的计策。……在学生探究性的争议中,一个睿智的少年形象便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而后,我又及时将学生争议的焦点转移到了学语言上来:课文是如何突出这个“智”字的?于是学生便非常投入地探究起课文的语言表达之妙了。这样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就不仅仅是在学语文,更是在智慧的磁场中快乐地碰撞,所得的必然更多。3页,当前第2123

一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但只要我们拥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让语文课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那么就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效益来。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3页,当前第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