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

一、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 练习五有关习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运用加法交换律的思想探索其他运算中的交换律。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加法交换律。

四、教学难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五、教学关键: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思想。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形成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项体育运动?李叔叔是一个自行车旅行爱好者,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李叔叔的情况。

1、 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讨论与思考: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独立列式计算。

4、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板书:40+56=56+40

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交换位置    和不变)

    6、提出猜想。在加法中是不是存在这么一个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猜想,形成结论

1、男女生猜想。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

学生汇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猜想。

2、 小组内猜想。自己设计一 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 事例验证。(寻找身边的例子)

如:(1)四(1)班有男生31人,女生25人,全班有多少人?

        31+25=25+31

   (2) ○○○○

         ○○○○

4×2=2×4

交流:从这些事例中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对学生举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只予以肯定,但不作探索)

4、加法交换律的表示方法。

(1)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我们猜想的这个规律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2)观察不同的表示方法:等式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如:○+□=□+○中, “□”和“○”代表什么?(代表任意不同的数)○+□=□+○又表示什么呢?……19页,当前第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3)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称为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三)应用,巩固新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①(  )+165=165+35

② 1013+214=(  )+(  )

③ 80○50=50○80

④ 48+29+52=48+(  )+(   )

⑤(  )+(  )=(  )+(  )

(1)自主练习。

(2)交流:第④小题中有三个数,还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吗?对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完善加法交换律: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最后一题:可以怎么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进行抽象,渗透符号化思想)

2、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讨论:对加法验算时,我们用什么方法?你知道这是根据什么吗?

(2)小结:我们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运算,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总结,引申定律

1、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师生归纳研究问题的方法:质疑→举例→观察→归纳→验证→应用。

2、质疑引申:学了今天这节课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学生举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      

第二课时:加法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

p29/例2(加法结合律)练习五有关习题19页,当前第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二、教学目标

1、 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领会“形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形成规律”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归纳、概括中发展数学思维。

3、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便计算,学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4、情感与态度:在运算中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价值,增强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举例等活动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关键:通过大量实例的验证引发对规律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形成问题

1、 出示教材插图,让学生说说插图的意思,并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2、 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 自主列式计算。

4、 请学生介绍并展示不同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5、讨论:

(1)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2)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88+104)+96=88+(104+96)

(3)从这两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尝试探究   构建模型

1、提出假设。

(1)小组讨论并交流:在加法中,除了交换律之外,根据这两个算式,你还能发现什么?

(2)师生交流并板书初步的发现。

(3)提出要求:这只是我们根据这两个算式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运用更多的事实去验证它。

2、验证假设。

(1)个别举例验证。

女生完成  (69+172)+28      155+(145+207)

男生完成   69+(172+28)     (155+145)+207

从而得到:(69+172)+28 = 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男生用“凑整法”使计算更简便。

(2)自由举例验证。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总结。

(3)寻找生活实例。

如:张老师上午到书店买书用去27元,又到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8元;下午去文具店买钢笔用去12元。他一共用去几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并找出这两个算式间的关系)

(27+18)+12  =  27+(18+12)

(4)小组讨论并归纳。

讨论小结:

①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不一样。

②一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另一边则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的和相等(不变)。

④改变计算的顺序可以使计算简便。

总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5)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结合律。

达成一致后板书:(a+b)+c=a+(b+c)

3、形成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9页,并齐读课题和内容。(导出规律的命名)19页,当前第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4、辨析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

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不变。

不同点:

(1)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加法结合律不改变加数的位置,加上小括号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a+b)+c=a+(b+c)。

(2)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应用加法结合律时,加数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特征——几个加数可以“凑整”(一般凑十、凑百……)。

(三)使用规律  巩固新知  

1、我能填得又快又对。

a+(b+c)=(□+b)+c            (28+36)+64=28+(□+64)

□+235+65=78+(235+□)      182+18+276+24=(182+□)+(□+24)

(1)独立完成习题,并说说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律?

(2)讨论:四个数相加,结合律还可以用吗?更多的数相加呢?

(3)尝试归纳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数相加时的结合律。(如果出现要使用交换律、结合律的,暂不研究)

2、我能很快比较它们的大小。

  (63+25)+35○63+(25+35)        a+(b十c)○(a+b)+c

  (33+232)+3768○33+(232+3768)    418+(56+82)○(418+82)+43

讨论:怎样比较更快?我请谁帮忙?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15+41+59

第三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及练习

一、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例3(p30)练习五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利用“凑整”的基本思想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关键:根据数据特点凑整。

六、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二)创设情境  探讨算法

1、设问启忆。同学们,在前面几节课里我们已经为李叔叔骑车解决了哪些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还剩下几天?想知道李叔叔接下来是怎么安排的吗?

2、出示插图。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整理图意: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d→e 85千米

3、观察、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吗?19页,当前第4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4、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5、展示、交流不同的算法。

(1)呈现学生不同的算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 115+132+118+85        ②115+132+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365+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千米)           =200+250            

                        =450(千米)

(2)师生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你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讨论第②种算法:在这种算法中,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把115和85、132和118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有什么好处?

(4) 小结并揭示课题。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运用“加法运算律”)

(5)评价其他不同的写法。

③ 115+132+118+85            ④115+132+118+85

 =(115+85)+(132+118)      =200+250

=200+250                     =450(千米)

=450(千米)

   说明:这两个算法也运用了加法运算律。前者可以省略有些过程。后者缺少小括号,

作为口算也是可以的。

(三)自主练习  优化算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25+14+185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1)独立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对比练习

比较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异同点?你喜欢计算哪个算式?为什么?

56+78+22+44    (56+22)+(78+44)   (56+44)+(78+22)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同桌互说用了什么运算律?

60+255+40        282+41+159          548+52+468

135+39+65+11     13+46+55+54+87      5+137+45+63+50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归纳算法练习、优化算法练习和运用算法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从而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19页,当前第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四)解决问题  体验价值

1、小结启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解决高斯的数学题。你能试着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1+2+3+4+……+99+100

    =(1+100)+(2+99)+……+(50+51)

    二101 ×50

    二5050

3、交流。高斯的聪明表现在哪儿?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计算有什么帮助?

五、随堂练习

练习五(4)

六、作业布置

练习五(5)

七、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第四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19页,当前第6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第五课时:乘法分配律

一、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五、教学关键:通过举例,比较运算的顺序和结果。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激发兴趣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

(1)出示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2)同桌分别计算①、②题中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19页,当前第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3)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猜测③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5)观察、激趣、导入: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实例感知  初探规律

1、创设情境。在同学们植树的情境中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分别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植树中的另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继续出示主题图。

(2)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不同的方法。(板演或投影展示,最好也有错误的算式)

① (4+2)×25         ②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③ 25×(4+2)        ④ 25×4+25×2

=25×6                =100+50

=150(人)            =150(人)

2、畅说思路。你是怎么思考的?这些算式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怎样?(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代表性的学生发言)

3、分类整理。如果按照算式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可以分成哪几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类:①和③,先算和,再算积;

第二类:②和④,先算两个乘积,再算和。

4、探索问题。两种算式,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计算顺序,但结果却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找①和②这两个算式来研究研究。

(1)根据计算结果,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2)×25   =  4×25+2×25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等关系。

引导表述:左边是和的积,右边是积的和,结果相等。

(三)合作交流  揭示规律

1、初说规律。

(1)小组活动。用自己的话在组内交流你发现的规律。

(2)验证规律。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是如何进行验证的,你

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验证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①利用③ 和④ 两个算式验证规律。

②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3)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4)师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命名定律。

(1)填写  ( ___+___ )× ___ = ____× ____+____×____。

          ___ ×( ___+___ )  = ____× ____+____×____。

(2)概括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表示:( a+b)× c = a×c + b×c

                 c× ( a+b) = c×a+ c×b

3、比较定律。

比较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区别(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是同级运算中的一种规律)。19页,当前第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四)巩固练习  运用规律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____ — 25×____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指导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注意点。

(1)什么时候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①(35+65)×17  ②25×4+25×10  ……

这些题都要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

(2)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尤其是积和的形式时,要先找出加号两边相同的量。

28×19+72×81     28×19+28×81比较,谁可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4、思考题。

(1)9×47+53×9=    (2)8×(125+25+5)=

(3)(1000—3)×8=  (4)125×13—125×5=

讨论:①怎样计算更快?你运用了哪个规律?

          ②如果是两个数相减再乘,乘法分配律还成立吗?请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七、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9页,当前第9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   (+3)×14=□+□×□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

(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333+567

    =900

(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练习:(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 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19页,当前第1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第七课时: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 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练习: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练习: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19页,当前第1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