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唐诗三百首 >

[第五卷]李白:渡荆门送别

【作品简介】

  《渡荆门送别》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原文】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即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楚国的门户。

  (2)楚国:楚地,指今湖南,湖北一带,古楚国之地。

  (3)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4)江:长江。

  (5)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6)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7)仍:依然。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8)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9)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10)名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讲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这首诗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并且容量丰富:诗人选取日、月、江、天,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而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故此诗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点评】

  这是一首送别诗,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极品。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风雨沧桑的历史变迁,无一不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神往外界的李白。朝思暮想,壮浪一游,眼看诗人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诗人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喜出望外呢?

  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描山绘水,情彩飞扬。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急湍胜箭,猛浪若奔,两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悬崖峭壁森然搏人,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之态。下句说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壮浪形骸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初来乍看,心动神奇的惊诧欢愉之情。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颈联远观近察,俯仰生辉,绘月描云,瑰丽生情。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著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舍万千风物不说,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离不离,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景,移步换形,满目生情。写两岸青山相对挺立,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飘飘绚丽灿烂,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待到达地点,为下文写思乡之情作铺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作者的眼中一点一点的消失,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依难舍。“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引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赏析】

  李白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其俊秀飘逸的诗风、奇特瑰丽的想象赋予我们穷之不尽的意象和言之不尽的乐趣,我想这也是人们尊称他为“诗仙”的最主要原因吧。同样,他的山水诗,也是一副副按照诗人自己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诗人注重把握诗歌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就宛如凭倏而飙起的感兴泼墨写真的画家一般,往往略去枝末,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顺序也不在意。这都取决于李白的山水诗(其实不只是山水诗)往往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以《渡荆门送别》为例,诗人就是从豁然开朗处着笔,把山水景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写出了一个初上征程、满怀豪情的青年富于展望的情怀。

  诗的首联交代了地点(荆门外)和事由,可谓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颔联的“山随平野尽”一句,形象描绘出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后诗人所目睹到的长江两岸所特有的壮丽景致。群山逐渐后移,被小船越抛越远,渐渐消失在身后,眼前突然跃出一望无际、坦荡开阔的大平原,这不禁让我对诗人高超的化静为动的意象组合技巧所折服。我们感觉到诗人似乎是在用电影镜头摄下一组活动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空间感,静止的山岭显得生机盎然。“江入大荒流”写尽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荒寂辽远的原野,衬托得天空辽阔高远,意境幽深。通过颔联两句,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蓬勃朝气跃然纸上,展露无遗,较之杜甫暮年所作略显沉郁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句别有一番情境。写完突兀险峻的山势和奔腾而下的江水,诗人移步换景,又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长江的远景和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我认为这两句彩色才是李白一贯诗风的最佳体现。诗人以充满丰富大胆想象的神来之笔使我们领略了“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思境界。总之,颔、颈两联写尽诗人从山中出来,骤然进入大平原时的兴奋感,传递着诗人期望尽情驰骋的心态和“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壮志豪情。诗人远离故乡,自然难免有一丝淡淡的恋乡之情,但绝决不是哀怨之情。

  诗人用“仍怜故乡水”一句表达对送行江水的谢意。诗人从感受到送别之情的被送者角度去写送别诗,可谓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无怪乎清代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载》中云:“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了。这也是我在本文一开始就将此诗作为一首山水诗而非送别诗的原因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总之,李白这首形象壮美瑰丽的五律以小见大,包涵了绵延数万里的山势与奔腾不息的水流景色,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凝练性和意象的无穷性。

  当然,李白这首诗的妙处远非这些,缘于古典诗词文化功底的浅薄,我最多只是触及到其皮毛而已。然而,正如老师所言,对诗的鉴赏无所谓高低之分,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想真正理解乃至穷尽一首诗的的意蕴,还须每个人静心去领会感悟!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lǐ 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英汉对照】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BIDDING A FRIEND FAREWELL AT JINGMEN FERRY

  Li Bai

  Sailing far off from Jingmen Ferry,

  Soon you will be with people in the south,

  Where the mountains end and the plains begin

  And the river winds through wilderness…

  The moon is lifted like a mirror,

  Sea-clouds gleam like palaces,

  And the water has brought you a touch of home

  To draw your boat three hundred miles.

  【格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其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