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对联 >  对联大全 >

楹联有什么作用

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楹联的艺术探求。从开始只限于春联的尝试,到后来的各种行业联、文苑联等的创新,充分说明楹联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1、装饰环境

楹联本身包藏着一种对称之美,无论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的纸联,虽内容不同,但它通过张贴,给人以美的形象,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恰如诗词一样,只用寥寥数语,就概括了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等,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如江苏镇江甘露寺联:

峰巅片石留三国;

槛外长江咽六朝。

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块试剑石。当时孙权、周瑜想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陪了夫人又折兵。下联化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抒发历史沧桑之叹。自宋朝之后,楹联逐渐出现在园林景观之处,这不但给园林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也为中国名胜、风景联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明代起,题联之风大盛,墨客游人在游山玩水,访胜寻古之际,触景生情,题诗题联,留于后世。这些楹联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多集历史、地理、宗教、景观、文字、书法、篆刻于一炉,给人以美的享受。楹联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和文学艺术品类,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有时一副好联,竟使游人流连忘返,增添游兴,难以忘怀。

如滕王阁有一联:

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使人读联之后引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自己也化入历史的时空之中。

2、祈祥祝福

祈祝吉祥,是楹联以及桃符这一文体的内核。《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过古人以桃符驱逐鬼邪的记载。王安石的《春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描写了在爆竹声声的喜庆中,千家万户把旧符换成新桃,祈兆幸福、扫除晦气的景象。所以,春联、节日联、寿联、喜联、乔迁、志庆、行业联等等都带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充满了喜悦、吉祥的效果。

3、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乃古今文人修身之法门。历代文人,多借用诗歌散文等一些手段,或直抒胸襟,或隐寓文心,或借古喻今,或托物抒怀,以发天地人之感慨,真善美之心声。从楹联问世后,中国的文人们又找到了一种简捷精练的文学形式,写出了大量修身、养性、咏物、言志、治学的佳作诗对。这方面的楹联内容较广,在楹坛中占据较大的位置,综观楹联古籍,以联抒怀者不胜枚举,可谓多矣。如海派书画大师程十发曾撰一联:

揉春为酒;

剪雪为诗。

作者以物咏怀,联句分明在写春,作者饱蘸对春的浓郁之情,突发奇想,将春的颜色作为酿酒之曲,将春雪之图一片片剪开,组成诗词,一“揉”一“剪”,用字奇险而又清雅,意境幽远,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启迪世人

中国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学和哲学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楹联也是如此,一篇好的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许多名人志士都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仁、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如: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这副妇孺皆知的名联,其实是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孙中山逝世后,这句话被后人以楹联的形式在重要场合广泛张贴、宣传,旨在号召人们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事业,起到了教育鼓舞人的作用。

国民政府元老、著名诗人、书法大师于右任曾致蒋经国: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这副楹联胸襟宽广,语重心长,作者站在历史的国家的高度,倾注了无限深情,尽肺腑之言,品读之余,令人心动。

5、传递感情

楹联不但具有诸多社会作用,它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综观楹坛,许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题赠佳品,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示对对方的景仰、思慕之情。如鲁迅赠瞿秋白的一副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是相当深厚的,瞿曾为鲁迅的杂文写过序,鲁迅在瞿牺牲后为瞿编了《乱弹》、《海上述林》以示纪念。

6、鞭挞邪恶

以楹联鞭挞邪恶,痛击时弊,古今皆有之。此类楹联多采用诙谐、嘲讽、戏谑的手法,或直来直去,或以物喻人,或以典喻今,或一语双关,或嵌字拆字,或谐音隐语,或嘲讽当朝。大则嘲讽时政,小则劝友去疵,不一而足。如:

明朝大文学家解缙性情不凡,语言泼辣,其写的嘲讽联也与众不同,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楹联借物喻人,生动地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肚内空空的人。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此联讽刺革命队伍中那些不实事求是,不讲科学,徒有虚名的人,可谓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刘师亮是一位撰联大师,他一生献身撰联事业,以讽刺联见长,每每以对句痛击国民政府,深受民众的欢迎。他写过这样一副痛切时弊的短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此联以谐音手法,而化国民政府口号。“税”谐音“岁”,“贫”谐音“平”,对国民政府吹嘘的“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给予了有力讽刺,使、反动的国民政府体无完肤,收到了许多长篇大论难以达到的效果。

7、广告宣传

利用楹联进行广告宣传,招徕生意,古已有之,只不过未冠“广告”之名罢了,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各行各业的行业联了,因一副好的店联而生意大盛的事情在古籍中时可见之。如江苏泗水洋河酒厂联写道:

酒味冲天,鸟闻成凤;

酿糟抛海,鱼食化龙。

全联妙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极度形容佳酿之美,连鸟闻之便化成凤,鱼食糟可化为龙,况其精华之酒乎?这种手法容易激起读者的兴致,诱惑力强,收到较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当今山东鱼台孔府宴酒的一副楹联,通过电视媒体传遍神州大地,一段时间内可说是妇孺皆之,联曰:

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

联句声韵平稳,却很有感染力。想到当年孔夫子一定喝过此酒,要不怎么能写出《论语》那样的宏篇巨著呢。

8、征答交际

应答联作为楹坛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自古有之。它与诗歌答对一样,引发许多文人墨客的高度兴趣。好友相聚,酒酣耳热之际,一问一答可增人兴致;寻胜探幽,心旷神怡之时,一出一对可添无限乐趣。朋友答对可见其情操,小儿应对可见其聪慧,知己答对可增进友情,陌生人答对可借此相识。如清代罗聘游镇江焦山时出上联:“山光扑面经宵雨”,在他苦苦思索下联而不得时,正巧郑板桥亦在游玩,代续下联:“江水回头欲晚潮”,二人因此结识而成为好友。

应答巧对发展到现在,已从三五朋友间的应答发展到利用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广泛征集联句,使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参与其间,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对句。如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各报刊电视以香港回归为内容的征联大赛遍地开花,楹界高手辈出,妙联层出不穷,获得“华录杯”喜迎香港回归楹联大奖赛一等奖的湖南省刘人寿所撰楹联:

大笔画龙,香港喜看《龙破壁》;

高桐引凤,神州酣唱《凤还巢》。

此联饱含激情,用笔精到,虚实相间,巧用比拟,抒发了炎黄子孙企盼香港回归,举国同庆,龙飞凤舞的热烈气氛。联句句尾还巧嵌两个戏剧剧目名称,如画龙点睛,令人读后欣喜无限,激情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