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人生 >

从课外超越别人

去年我到成都演讲,有记者问我会不会在大陆的电视上谈古典文学。我说:“如果有机会,可以啊!”记者又问:“讲什么呢?”我想了想说:“谈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吧!”这里,并不是要谈李清照,而是要谈谈为什么我会对李清照这么感兴趣。

读高中时,我住在台北一幢日式小楼上,楼下住了另一户人家和好多师大的侨生,还有个英文补习班,大家共用一个厕所。有一天我如厕,看见洗手台上摆了一本《李清照词集》,不知是谁的。我拿起翻一翻,又放回原处。隔天书还在那儿,又翻阅,放回去。就这样连续近一个月,书终于不见了。但是我也几乎背下了整本李清照的词。从那以后我对词大感兴趣,自己又跑去买了宋词选集。词看多了,觉得不能不懂旧诗,于是又由《唐诗三百首》开始看。愈看愈着迷,后来甚至编了一本《唐诗句典》工具书,而且从古诗往下又搞新诗,由刘大白、徐志摩一路看,后来居然还在台湾的大学里教新诗。更重要的是,我今天的写作深受这些新旧诗词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对诗词的爱好,我可能写不出那些带有诗意的散文。

多妙啊!简直是个巧缘!在厕所里碰上一本《李清照词集》,居然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甚至改变我的半生。

每个人从小到大读的每一本书,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信的话,如果你注意人们讲话的词汇,就可能推测出他的年岁。因为课本隔几年会重编,造成读不同版本的人用的词也不一样。譬如一个人赏月,说“唯见江心秋月白”,你可以推断出他读过白居易的《琵琶行》;另一个人在一般闲谈里,突然冒出一句“命途多舛”,极可能他以前的课本里有《滕王阁序》。也可以说,读同样课本的人,会有许多共同的语言。

顺着这个道理想,是不是年龄相近的人由小到大,因为读的课本大同小异,就算有的人功课好、有的人成绩差,基本上大家知道的差不多。但是相对的,如果你私下读了几本大家没有接触过的课外书,那就不一样了。

相信各位都有这样的经验,聊天的时候,碰到某方面的题材,大家都不懂,但是有个跟你年龄和学历相当的人,却旁征博引说出一番大道理。这时候四周的朋友常会问他:“奇怪!你怎么懂得这么多?”

当别人不懂而你懂,别人不熟而你熟时,大家就会佩服你,对你好奇,也会让你显得高深莫测。是啊!谈这个,你懂;谈那样,你也说得头头是道。以此推论,你当然博学多闻。也正是因为这样,你就显得不平凡!

我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萤窗小语》,出版过程也很有趣。最早我把稿子拿给一家出版社,那主编翻了几页,还给我,说:“小小一本,自己出吧!”我又拿给我服务的电视公司出版部,负责人也说不感兴趣。幸亏我高中、大学时期都编过校刊,跟印刷厂的老板挺熟,就自己找去,印了几千本。没想到一上市就被抢光了,不得不一版再版,前后印了几十万本。我也因此被鼓舞着继续写作,有了今天。

请问,如果我不是因为参加校刊社团,比别人多懂一些,我能有今天吗?

所以,如果你希望将来孩子出头,除了教他们好好读书,把学校的东西学好,还得让他多读课外书、多参加社团活动。而且,你的孩子愈是杰出,愈是在读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你愈得要他涉猎广泛。

为什么?因为当他在好的学校,有一群很棒、很会读书考试的同学,有一天进入社会,那些人都是他的竞争对手,也都不比他差。真正使他“鹤立鸡群”、能够“一鸣惊人”的,往往是别人没学过而他学过的东西。

记得我在给儿子写的书里提过,有一天我儿子回来抱怨他的老师,上课不讲正事,却抓住希特勒这个题目,扯了一堆野史。我当时劝他,那个老师虽然有些离题,但你为什么不想想,他说的那些东西,别的老师八成不会教,如果你靠自修,把课本上的东西搞懂,加上那老师说的“野史”,不是比别人知道得多吗?说不定有一天谈到“二战”,你还能用那一套把别人唬得一愣一愣呢!

我可不是鼓励老师不讲正课,专去讲课外的内容,而是建议除了课内的材料,不妨旁征博引,谈一些相关的东西。这样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还能帮助学生记忆。

我也建议家长们,可以常把孩子的课本拿来翻翻。那好处可多了!第一,你自己能够温故知新,回想以前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有些你学过,现在孩子的课本里没提到,还可以跟孩子说一说,增加他的知识。第二,当你读孩子的课本,而且看得津津有味、很有收获的时候,能让孩子得到鼓励。他会想,原来这讨厌的课本其实很有意思,原来我老爸老妈以前也好好念过,于是改变原先排斥的态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当你跟孩子一起看书并且讨论的时候,能增进亲子关系。说不定因为你多教孩子一些,使他的那门课程表现更突出,继而提高了他的兴趣和信心。

另外,你还可以由孩子课本上做的眉批、勾的重点和他写的补充材料,知道孩子用不用功、老师高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