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实用工具 >  文摘 >  人生 >

“传奇奶奶”姜淑梅

生于1937年,祖籍山东,1960年跑盲流到黑龙江,做了20多年没有正式身份的“家属工”。60岁前,姜淑梅的人生档案仅此而已。如果要硬塞进去几句,无非是种过地、逃过荒、避过兵祸……唯一没“尝试”过的,就是读书。

第一次与书有缘的,是60年代的上夜校。姜淑梅上了一个星期的夜校,笔还没握稳,家里已经告急——六个节节高的小孩,换下来的衣服要人洗,擦破的屁股,磨破的膝盖要人缝缝补补。她不舍地离开了夜校,好在有婆娘们安慰着:就是认熟几个字,也没地方用!上不了夜校,也没什么后悔的。

读不成书,但姜淑梅喜欢听“书”。那时候,没有电视,晚饭过后,左邻右舍喜欢搬条凳子出来,凑在一起聊聊天,谈谈故事。

姜淑梅喜欢听书在当地是出了名的。为了保证每天能够及时听上书,她和丈夫约法三章:只要晚上这段“黄金时档”留给她,白天就是再苦再累的家务活都由她包揽。

三五年过后,那些会讲故事的老人相继去世了。坐在一起,没人讲了,有人就劝姜淑梅再续“香火”。姜淑梅毫不矜持,深情并茂的讲解,常常惹得人开怀大笑。

随着电视、电脑的出现,姜淑梅的故事就没有人听了,幸好她还有一个最忠实的听众——心爱的丈夫。时间久了,丈夫说,每晚不听上一两段就睡不着觉。姜淑梅也说,每天不说上两句,人就像掉了魂似的,熬不过夜。

不料,1996年,姜淑梅和丈夫回山东老家,在秦皇岛出了车祸,老伴不幸去世……

“不是没人听妈讲故事了吗?没人听,也不要紧,可以把它写下来嘛!”小女儿张爱玲看到姜淑梅整日满脸哀容,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作为曾经上过鲁迅文学作家班的青年作家,张爱玲决定教老妈认字,让她尽快地从这段失去亲人之痛中解脱出来。没想到,老妈学得很认真。她一边带孩子、照看生意、做家务,一边开始学认字,街上的牌匾、广告、说明书都成了她的教材。

真正动起笔来,已是2012年6月底的事了。张爱玲把单位打印了一面的废纸拿回家,又特地买回了铅笔、橡皮。有了纸和笔,姜淑梅就开始有模有样地写写擦擦起来。

别人写文章,是愁没素材写。姜淑梅动起笔来,现存的故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闪现,她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话”写不出。开始拿起笔的那几天,手总是哆哆嗦嗦握不住,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才掌握其中的“横平竖直”。

姜淑梅有很多字要边学边写,经常翻开女儿制作的生字本反复辨认;记不住标点符号怎么用,看了莫言的几部小说后,只使用三种标点符号:问号、句号和实心点。

写着,写着,就顺了。由开始的一天写两句话,查好几个字,到后来的一天能写一行了……半年后,要是写得顺,姜淑梅一天能写1000来字。

今年4月,张爱玲将老妈姜淑梅写好的13000多字的故事,编成文档寄给了《读库》杂志社,没有想到被采用后,还寄来了3000元的稿费。

见自己的付出有了收获,姜淑梅写作的劲头更大了!所写的故事,先后被《新青年》《北方文学》知名杂志刊用。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文章面世后,好评如潮。“姜丝”们评价说,“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草根小民亲笔书写的乱穷中国史”,“用手机录下来,将其做成有声书,给母亲听”……也因此,姜淑梅在网上有了一个好听的网名:传奇奶奶。

10月,姜淑梅的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76岁的姜淑梅毫不顾忌地说:“只要活着,一年就要出一本书,爱好上了吧。”是的,她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出版社和她约好的第二本书,已完成书稿7万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