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
多年前,余世维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离开酒店之前,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住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也许客人和阿姨永远不会见面,阿姨的看法也不会对客人有什么影响,但这就是教养,在看不见的地方更显宝贵。
有一次跟同事一起搭飞机出差,吃完飞机餐,我看见他把餐盒、纸杯、废弃物都一样一样整理好,铺平,然后把擦过手的餐巾纸摊开,均匀地盖在餐盘上,再交给空姐。我坐在邻座,瞬间觉得自己之前是多么粗鲁。垃圾本身不是美好的东西,在丢弃时却可以显露一个人的教养。
看得见的教养是容易的。在干净的餐厅里,你不好意思乱丢垃圾;在安静的博物馆,你不敢高声喧哗;在有序的队伍中,你不好意思插队;在清洁的房间,你不会旁若无人地点燃香烟。所谓的教养,真实存在于环境感染力中。
看不见的教养最为难得。在乌合之众中,谁能保持优雅和教养?在群体无意识中,谁能保持清醒和判断?在舍生取义的时刻,谁能像一个真正的绅士,把生的机会留给妇孺老人?这不是作秀和异类,这恰恰是最能体现教养作为品德的可贵之处。
更难的是那些“慎独”的教养。亚洲有一种叫作“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这种谨慎独处、保有敬畏的态度,恰恰是最能考验教养的地方。
教养不是道德规范,也不是小学生行为准则,它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不因为自己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教养的简单道理。
所谓教养,简单地说,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如何,都努力做个更好一点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