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关系,自打1993年12月我就开始接触所谓的名人,对,所谓的,不是每一个名人最开始都自认为是名人的,都先是“所谓的”,随后才是“自谓的”(说“自慰的”也靠谱)。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绝对是一个真理。我以为绝大多数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多半还是依靠一些什么而不是随随便便的,比如天赋、比如努力、比如时运,以及一些其他不可或缺的东西。
“名人也是人”,这句话比“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更真理一万倍。
可惜这个时代,我指的就是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人际关系日趋冷漠、自我价值无从体现让很多受众难以拥有某种归属感,孤单人或许不多,孤独人则遍地都是。
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切企业的本质诉求;至于人——你、我、他,要更复杂一些,因为除了利还有名,甚至还有权。
早年前我们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性阴暗面的时候,最有力的说辞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后来我们发现,这一点在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候,一不留神殊途同归了。
按说这本无可厚非,毕竟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雷锋”已经没有了,有的要么是“雷”,要么是“疯”,要么是“雷疯”。
普通人追求“权”是海市蜃楼,追逐“名利”看上去要简单一些,比如参加个选秀比赛或者网上发段出位的视频什么的,但那终归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绝大多数人依旧处于远离大的名利圈中。
名人不同,因为是名人等于已经具备了一定名和利,接下来就是如何做到更快更高更强,名人中流行的一句话是:观众(粉丝)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确实是实情,只不过他们未必真的能在实际行动中做到“孝敬父母”。
和名人谈社会责任感,其难度和企业谈社会责任感差不多,甚至更难。当然,这几乎是必然。
即便四五年前我就写过一篇题为《砸烂所有的偶像明星》的文字,但其实并不是将全部的责任归咎于名人、明星,我的意思是,《农夫和蛇》的悲剧,你没有理由只痛恨“蛇”。
是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名人也好,普通人也罢,谁也不比谁高尚三分钟,但需要注意的两点是:1。不高尚不等于低劣;2。不高尚就别粉饰成高尚。
做人还是应该有底线的,底线的标准再低也应该有底线的,比如不能违背法律,比如不能用欺骗的手段损害他人的利益谋取自身利益,比如不能我行我素给青少年做出负面的榜样……这个底线其实已经很低了。
人们对于名人的态度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有的时候太过苛刻,有的时候又太过放纵,这和近几十年社会发展的脉动如出一辙——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公众面前,所谓的名人大体分成两种形态——大部分极度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小部分则反其道而行之,满口脏话、犯浑撒泼,有趣的是,网络时代后者要比前者更吃香一些,因为公众会认为他们更“真实”——没办法,中国人被骗得太多了,假的也太多了,对于“真实”的渴望溢于言表,哪怕是“真实的丑陋”也自觉不自觉当做了手心里的“宝”。
事实上,看上去虚假的未必就是虚假的,看上去真实的也未必都是真实的,很遗憾,拥有独立思考习惯的人太少了——无限而廉价的愤怒以及有限而宝贵的善良都用在名人身上了。
名人最多的当属娱乐圈,这个圈子很大,这个圈子也很小,稍微有头有脸的,谁是什么样的人大家都知根知底,所以,娱乐圈的人最愿意看的就是娱乐明星的访谈包括文字,当笑话看——评语就是一句:这孙子演的真好。
名人就是个人名,该关注关注,该放弃放弃,还是活自己、信自己吧,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早点能找到自己。
名人的名利都来自于你,而实际上又与你无关。
这难道不是悲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