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读到你的文字,很久之后每每谈到相关的话题我也喜欢跟别人推荐。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样的画面:被汗液浸湿衣衫的男孩走在东南亚裸露的太阳底下,背着沉重行囊,向着远方朝着光,一步步坚定踏实。
那时候我尚处在一个呆滞木讷的年纪,对外界知之甚少。零花钱也少,我把他们攒出来买《最小说》。忘记了第一次读到你的文字是哪一篇了,只记得读完之后我在网上找到了你所有公开发表过的作品,一字不漏地看了好几遍。在我那崇尚绮丽浮华文字的年纪,你独是个例外。也并不能说你的文字有多质朴,毕竟你后来的小说于我而言都失却了那种感觉,柯艾里也有人曾说你是文风最接近郭敬明的人。所以我撇开你,只打算说说你那本叙述了南国之夏经历的书和我的感觉。
最初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个人出去旅行”的概念还没有时下风头这样盛,“旅行”与“旅游”的差别还没有那么明显,“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没有提出来。你却一个人踏上了那片东南亚的“热土”,以所有的经历祭祀你的年轻。
十六岁那年你高一的暑假,瞒着父母老师一个人跑到南宁阳朔北海和一个叫东兴的边境小镇。对这场举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评判,或许只是年少的一次神经冲动吧,而你没有忍住。我想大多数人,都在年少时有过出去看看世界的梦,都有一番“观观世界”塑造世界观的宏伟志愿,然而大多数人也不过是想想而已,在案牍劳形间不断推迟梦想,拖延生命。
读到那些充溢着“在路上”的汗味儿却异常清爽的文字,当年我这个闭塞的初中生也生发了许多许多念头,它们挂在梦里的树梢上飘飘摇摇,模糊提醒着我那儿是远方。可我仍然闭塞,没有钱,也没有开口要钱的勇气,也没有想法设法赚钱的力量,于是我仍然闭塞。我在一个私立中学里默默无闻,那时候的我也以为,旅游这种东西,是他们那些家境好的孩子们的权利。我的父母,是从来不会认为有必要花这个闲钱的。
不过我遇到了契机。那个契机改变了我母亲的观念,于是顺理成章地改变了我。
去年的暑假我约了两个并不很熟识的女孩子一起去湘西凤凰,以它为起点,只因为它近。第一次学着在网上订旅社,第一次在陌生且无亲人的地方过夜,第一次学会品味那些让我很有感触却无法表达的东西。归来之后我若有所悟却始终写不出任何感悟。
今年高三毕业的暑假跟着旅行社的团去了一趟桂林和阳朔,回家之后洋洋洒洒九千字,悉数是吐槽这行程之坑爹之不符合期待。潦草说说,导游把我们带去许多景点,告诉我们这里适合拍照给我们十分钟拍照然后去下一处。我们上赶着行程,对于山水风光也只匆匆一瞥,回头翻着手机相机里的照片才知道原来自己到过这里。我不知道怎么说,却总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子的。不应该是为了在每个景点留下照片而出发的。不应该是这样的。
闷塞漫长的暑假我颓废得一无是处,仅有的爱好几乎全部荒废,每天很晚才睡,把白天献给睡眠。以他人“我们与城市一起彻夜不眠,把夜晚过得像白天”来自嘲。
不,不对,原本不是这样的。一放假我就在豆瓣和贴吧找了许许多多古镇义工的资料,这里的“义工”是个唬人的字眼,一般模式是古镇对方某店提供包吃包住包玩无工资的岗位,非常适合会做饭的文艺青年。我找到了一个,时间却没有商量好,最后不了了之。懒散到连自己也看不下去的七月底,联系了另外的一个,最后家里人觉得对方工作地点(古镇小酒馆)不好,认为我过去玩玩可以义工就算了。于是一场策划已久的义工行变成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第二天我就订好了火车票,又在朋友的推荐下订好了青旅床位。我很紧张也很期待,模糊感知到,这一趟行程能让我找到点儿我想要找到的东西。
我一个人背着包拖着一个行李箱坐了将近十五个小时的火车到了嘉兴火车站,又在嘉兴火车站坐了三十分钟的公交车到了嘉兴汽车北站,随即又坐了一个小时的县际公交班车到了目的地,西塘古镇。和青旅联系时对方叫脆脆的女孩子告诉我,四点半以后可以免票进入景区,票里包括的景点并不推荐。几番波折后我又坐回到烈日之下,恍惚间想起你,觉得汗水也染上了几分漂泊意味。那时候我真是劳累又绝望地坐在太阳底下等待天黑,我告诉自己这样的苦我要记得。这并不算什么的。来日方长着呢。
之后我拍下了很多好看的照片,又寄了一沓明信片,好多人说那里好漂亮说自己也好想去。我忽然间感到心满意足,我就知道,一二十个小时的辗转是值得的。它不仅仅是那几句赞美,更是我凌空而生的孤勇。
离开西塘那家青旅的前一个晚上,我下铺住进来了一个女孩子,我应该叫她姐姐的,她24岁,工作了一年有余,难得有三天假期,就从上海来到这里。她和我说起出发前相似的过程,无非是旁人的“你为什么要一个人去”和“你怎么敢噢”。她说他们不理解,可是她觉得这样子很好。我笑,心里想说我也觉得这样子很好。她说你看起来好小噢,你多大年纪。我说我十七岁。她眼睛里闪过一点儿也许叫做怀念的东西,说真好啊年轻真好,以后你还可以去好多好多地方。对呀,我以后要去好多好多地方。
那是个纠结的晚上,我在想接下来是否该去乌镇。网上有一堆人在黑乌镇,看着滑稽的形容词忽然兴趣缺缺。不过有几个人鼓动,我也觉得如果不去日后有遗憾,于是又查好路线,返回嘉兴,转了几趟车来到乌镇。看过西塘之后觉得乌镇其实也并没有多惊艳,已经是被开发得相当国际化的地方,美则美矣,总觉得多了太多不该有的东西。我想起在凤凰的时候去过沈从文和黄永玉的旧居展馆,在乌镇时我又看见了茅盾丰子恺的旧迹。古镇确实孕育人的灵性,可现在这个功能大抵在商业化大潮前逐渐减退了。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扯开了,接着写下去可能要批评社会批评开发商了。不对,其实我认为这一趟行程完全说得上是很棒的经历。何所远方?我下不了明确定义,可是我在火车上、在异乡的公交车上、在烈日下的青石板上,分明感受到了身处远方的滋味。那种体会难言,却深刻入骨。一路上遇到过好心的路人,也遇到过坑人的店铺和人,看到了非常美妙的风景,也看到了被污染的死角,好的坏的都有,这才是我所理解的远方呀。
我曾在火车上不敢闭眼怕醒来东西就不见,也曾被坑人的阿姨欺骗脚步沉重地走在古镇外围,还曾在下着暴雨的早晨拿着行李箱手足无措地等待雨停好启程去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些负面的经历,与他人歆羡中的经历一起合成了我的这一场一个人的旅行,自卑如我从中可以得到强烈的自信。
这一切缘起于那本书,男孩在21岁的夏天走遍四个国家十九个城市和一万一千三百公里,那是他的夏天。而我这短短几天的经历,也足以撑起一个,让我满意的夏天。
诚然,生活可以承载旅行,旅行却承载不了生活。这世上的人有一样的快乐忧愁,“生活在别处”的道理并没有那么的行得通。但我们能够在旅行途中有所得有所悟,这就很重要。我以为,正如那句“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旅行,则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漫漫旅途赋予我们勇气。读这本书,并没有《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般的深刻凝练,作者是个帅气的小年轻,他的行走文字里透着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思考,他认认真真诚诚恳恳地讲故事给我们听,让我们有时候恨不得让他多讲一点儿,可他仍旧是按着他的方式,去旅行,去生活,去过糅合了旅行的生活。
而读后感是怎样的存在呢?是我读罢之后附庸文雅的几句感悟,还是是我读过之后对生活突然改观的态度?我也得不到明确的答案。在这篇几乎跑题的读后感里,我想要表达的,是这本书给我的激励与鼓励,是我走下去的动力。
日子还长着,我们还走着,这多么好。别想什么空泛的梦了,让我们脚踏实地地走一步,再有一步,就握紧这一刻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