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相信,孩童的语言,有种神奇的力量,最质朴,却最能打动人心。
于是,我问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家是什么?”孩子略微想了想,用他那双纯净的眼睛,看着我,说:“家,就是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地方。”
我真的感动了。是啊,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为“家”作了最完美的诠释。
家是父母,是温暖,是爱情,是亲情,是团聚的欢乐,也是离别的牵挂。家,是能包容一切情感的房子,不,它并不只是一座房子,它更像是一条连接彼此关怀的丝带,扯不断,理不乱。
即使漂泊四方,家,仍是你的思念,家,仍思念着你。也许,一个电话,一封信,就能将家的长度伸至千里万里。家的这头连着你,那头连着你的思念,中间流淌着温暖。正如那支歌所述:出门在外,是离家越远,心和她越近……
或许那写有关怀的丝带来自于母亲手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为游子一针一线缝制了衣服,游子披于身上,肩负的不只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个家的期盼与挂念,那丝丝缕缕不只是陪伴游子的线,更连着一颗远望的心。而身披“家”衣,游子为何而游?为国征战,求学深造,无可厚非!但若是寻找“自由”,那他会带着失望回家。这才发现,原来,家才是自己唯一拥有的无拘无束的天地。在家中,我可以和爸爸谈心事,我可以和妈妈扯家常。忘不了饭桌上的谈笑风生,忘不了挫折时爸妈的鼓励,家,永远是我温暖的港湾。
我爱我家,因为我爱我的爸爸妈妈,爱那任我遨游的天空,爱与亲人分享的喜悦,爱与亲人共度的悲伤,爱她的一切。我很幸福,因为我有我的家,我可以爱我的家。我的眼中,最不幸的人,便是“无家可归”的人,最愚蠢的人,便是“离家出走”的人。
“无家可归”便意味着失去自由。正如二战时的犹太人,遭受德军的侵略,被驱出家园,而不知有多少犹太人,在德军的一再逼迫下,仍躲在家中,因为只有家才能给他们最安全的感觉,直到他们的家门被强行撞开,家被践踏,而等待他们的,也多半是一声枪响。家却成了他们生命末路最后也是最大的奢望。
“离家出走”便意味着放弃自由,似乎那摔门而去的一幕很近,而当孤身步入社会,却发现到处都是闪着贪婪与凶险的眼睛,全然没有家的温暖和欢乐。离开了家,走向了孤独,扔下了两个空洞的眼神,砸碎了一个家的完整。
无论“无家可归”的人,还是“离家出走”的人,等他们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体会了心灵的寒冷时,都会从心底发出一声呐喊——我爱我的家。
这样的呐喊不只存在于孤独无助,心灰意冷时,更多的是享受着家的温馨时,发自心底的一句话。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家,人人都曾幸福着家中的幸福,思念着家里的思念。感谢上苍,在这世间创造了如此美妙的词汇,从此孤独的心灵有了依傍,畏惧的心灵得以坚强,家,就是如此神奇,如此美好,如此博大!
我爱我家,就别忘记那支藏在喜剧《我爱我家》背影里的歌:为一句无声的诺言/默默地守了你这么多年/不管累了倦了或是寂寞难言/总是全心全意地守候在你身边……
最后,请再回味一下那个美丽的诠释:家,就是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