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缭绕、桃花飘香、溪水流韵、渔歌飞荡……”打开电视,是一幅幅宛若仙境的画面。“桃源,桃源……”我轻轻地重复,把这个名字深深地刻在心里。此后,我一次次幻想:若见桃源,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有小孩子在溪中石头上跳来跳去?会不会有渔夫唱着歌撒网捕鱼?会不会有游人在盛开的桃花树下谈笑风生?
终于有机会可以一览桃源风光,但眼前的一切却狠狠地打击了我。垃圾遍地,草木都蔫蔫的,一旁臭水沟的水还在哗啦哗啦地流……这就是桃源吗?这样的桃源,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
上初中后,一篇《桃花源记》解开了我的疑惑。跟随着那漂着点点桃花的溪水一直往前走,我明白了,这里的桃源,才是梦里的桃源。我体会到陶翁寻寻觅觅终于找到其理想精神花园时喜极挥毫的心情。在这片自然纯净的土壤上,他可以在晨光熹微时拎着酒壶巡山探水,他也可以在某个舒适的午后吟着诗走亲访友。原来,这恬静安逸舒适的地方,才是人们真正向往的桃源。
转念一想,在后人称颂的背后,你能想像那样一番光景吗?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蹒跚在杂草丛中,一扇简陋的柴门通往一幢空空荡荡的木屋。茫茫的风雪,从头上降落,飘散着苦寒的气息。这就是为那一群不得志的文人所效仿的陶渊明啊。读《桃花源记》,我读到了陶渊明的宁静淡泊,但我却觉得,无论身在一个怎样的社会,都应当积极入世,尽情地展现自我生命价值。你隐居了,自己是逍遥了,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在乱世中挣扎的百姓?纵使会遇到挫折,这也只是让我们愈挫愈勇得理由,我们绝不能因此而退却。
“一洞何奇,引千古风骚?一记谁懂,寄万世心酸。”桃源,有美丽的风景,有淳朴的村民,有与喧嚣世界相反的宁静。若见桃源,我只会躲在竹林后,看上一眼,就悄悄离去,把它的美好永远存放在心里。桃源之景,于心领焉则足矣,而又何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