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乖,你真听话。”“这孩子可听话了,每次考试都考100分。”“你这不听话的孩子,又犯错了不是?”……
曾几何时,我们被这样无礼地叫来叫去,“听话”似乎成了比较我们“好坏”的计算单位。一句“听话”,就代表他们说过了很多正确的话,而我们的努力只是听他们的话并进行实践而已。所以,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孩子硕果累累时,很自然就认为是自己教育有方,而从来不很重视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不只是亲戚,别人夸奖我们的时候,也都近似于这样:“这孩子真听话,肯定是父母教育有方。”夸是夸了,真的是在夸我们吗?恐怕也是别有深意吧;而一句“不听话”,似乎是我们连话都不会听,不是聋子就是呆子,是不可造之材。而说这句话的人也显得自己很有水平,推卸了自己的责任:看,早就教了你们,问题只是出在你们的身上,是你们自己没学好嘛!
在成功时,当自己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一句温柔的“听话”立刻无情地否定了我们的全盘努力,要是换成了像“你真棒!”之类的话,就会让我们快马加鞭,更加有百分之两百的勇气向前冲,同时成就的快乐也会永远铭记于心,在记忆中留下一片黄金地带,一举两得,岂不妙哉?在犯错或失败时的心灰意冷中,一句“不听话”同样如期而至,本来还些许流动的水,在这一瞬间就变成了硬邦邦的冰块,堆积在心灵的深处里,成倍地消耗我们的勇气和希望;而同一种情况下,如果能说一点鼓励的话,或干脆少说点话,我们也会觉得好受多了。比如:有一次,我在客人面前缺少了点礼貌,又不小心拿错了客人的水喝,导致客人闷闷不乐地走了,我本以为老爸会把我骂得狗血淋头,结果老爸只是指出了我的错误和导致的后果,并告诉我下次该怎么做,就结束了,异常简单,于是,我的心情又像平常一样开朗了,同时也确实记住了这次小小的教训。
其实,我们知道,“听话”和“不听话”本意是好的,都是出自为我们含辛茹苦的长辈们的口中,妄加评论确实不礼貌。但是,如果换一种说法又何尝不可呢?天下汉字千千万万,信手拈来就是一堆,组合一下不就比那两个词更好更温馨?我们也不更容易接受吗?
所以,我希望无论是父母、兄弟、爷爷、奶奶还是其他长辈,请不要再说“听话”了,也为我们考虑考虑吧,好吗?
【篇二】
又一次,他背上了书包;又一次,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踏入了学校;又一次,看到了那张张熟悉的面孔。他禁不住露出了笑容……
他永远无法忘记,在那个夜晚,在那间教室,那点微弱的灯光,那希望的灯光……
还记得,那时的他还是一个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老师们也曾苦口婆心地教导过他,可他屡教不改,一错再错,连最耐心的老师也拿他没办法,只好选择了放弃。而他自己呢,也乐得个逍遥自在。直到有一天,她来了——他的新班主任来了……
“同学们,我是新来的语文老师,兼你们的班主任,我姓吴。从今天开始,我将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探讨。希望我们能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位年轻的女老师,笑容甜美,有着一头飘逸的长发,一双虽小却那样有神的眼睛。哦,她的眼睛里,分明充满着一种我从没看到过的神采。那是一种怎样的神采呢?”他看到新老师,脑子在飞转着。
哦,原来她跟别的语文老师并没两样,一样的认生字,解生词,一样地分析课文。他好失望,于是,渐渐进入了他上课的一贯状态。
恰好就在这天晚上,有一节语文自习课,他早有准备,今晚要看那本新到的杂志。上课了,她却并不像原来的语文老师那样让大家自己学习,而是在课堂上搞起了什么“互动游戏“游戏?听起来倒蛮新鲜的。”他想。可他不知道这位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管她呢,反正也与他不会有啥关系的。
他正准备把事先带来的杂志拿出来时,听到老师开始提问了。哦,原来都是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连他都基本上能回答。同学们积极地举着手,争相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他却好像局外人一般,只是静静地看着一个个同学尽情“表演”。
“第四大组最后一排那位男同学,请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好吗?全班同学的目光一下子全集中到他的身上,他压根就没想到老师会请自己回答问题,毫无思想准备,甚至连是啥问题都没听清楚,看到大家都盯着自己,只好机械地站了起来,低着头,默不作声。
“看着我回答问题,好吗?与别人交谈时看着别人的眼睛是一种礼貌。”依然是那甜美的声音,声音里充满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他不由自主地抬起头。他看到了老师的眼睛,那眼神好复杂:既有关切,又有期待;既有信任,又有责备。他仿佛突然读懂了老师眼光的含义,循着那眼光,他找回了久违了的回答问题的勇气。
从此,他再也忘不掉老师那双眼睛,他觉得那双眼睛里闪现出的就是希望的灯光,那灯光在指引着自己,激励着自己迈向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