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这是选自《吊古战场文》的一段话,这黯兮惨悴、风悲日曛的环境像极了李鸣生的第二故乡——西昌,但就在那个地方发生了一件轰动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传奇!
跟着李鸣生的七步曲之章——《飞向太空港》, 我仿佛来到了1990年4月7日那天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那就是个穷山沟沟,但在那天,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把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人外太空!就在那个荒凉的土地上,经历了许多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又可歌可泣的事情,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去歌颂的传奇人物,现在的中国是远近闻名的航天大国,但在几十年前是那么的渺小。那段时间,那些航天人是多么的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读了《飞向太空港》,让我知道,不是只要一个火箭和一句“点火,发射”就能实现飞天梦想的,在那中间是多少人挥洒着汗水,用尽了青春,多少人满怀希望走进发射场?直到年过花甲,还在发射场艰苦付出。有不注重穿着打扮的总总师任新民、有只要知识不要命的火箭女专家……在那工作的还有很多,犹如天上的星星,有些会渐渐隐去,但也会有些渐渐出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留着平头已到中年的“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年轻时的他还‘命令’过陈赓大将灭掉烟头呢!在西昌的谢总已67岁了,年轻时的那股劲减弱了,他平易近人,十分开朗,是个名副其实的老顽童。
发射场虽然不是你死我活的战场,但也是一个有牺牲的地方,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随时都会要了这里正在坚守的工作人员的性命,但是他们却不惜一切代价,在不停的努力,岁月已让他们弯下腰、驼起了背、白了发、长起了皱纹。可他们却在4月7日那天,在那个山沟里……笑了……笑得十分的轻松,十分的甜。他们是值得的,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没有白费,那时所有人都笑了,像一个个温暖的小太阳,凝聚成的光,就是祖国走向航天路的光明!
看完这本书,我热血澎湃,心里十分的激动!我们中国在航天事业的阻碍已被清除,中国已满怀憧憬和自信在外太空尽情遨游,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可敬可爱的航天人,是他们的坚持不懈,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年华让中国成为航天大国。作为21世纪好少年,得到优越生活和优质教育的我,会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像那些航天人一样,飞向属于我的太空港!
【第2篇】
迎难而上,方获成功
-------读《飞向太空港》有感
开始,我在课本中看到了《飞向太空港》的简介,对他完全没有兴趣。可当我无意翻开这本书时,这本书生动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激昂的文字令我心潮澎湃,欲罢不能,竟一口气将它看完了!合上书本,我才真正的明白什么叫血脉奔张
这本书最令我感慨的就是显示出一个难字,改革难,谈判难,拿到发射订单难,送卫星难,发射卫星更难。但最令人屈辱的是,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拥有5000年的灿烂文明学,经历了苦难落后的百年的近代历史,这一颗卫星能够发射成功,是千亿中国儿女心中的希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关键性事件,这一份沉甸甸的负担,压的人喘不过气来,但是这本书虽然难字当头,困难层出不穷,不过,科技工作者们总是迎难而上,困难迎刃而解,其中有两件事最令我印象深刻
首先是在发射卫星过程中的供电问题,美国人对电的要求相当的苛刻,必须保持24小时有电,只要设备在电就不能停,但人走电断是中国的老习惯了,人走电不断是一种浪费,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而供电时间长,怕设备烧坏,而美国人对这一制度大惑不解,中国人为了满足美国人七天七夜供电的要求,也是历尽千辛万苦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然后是卫星发射时气候不好,不利于发射,发射卫星的气象组早已算出4月7号会下雨,而卫星公司却已一大堆与气象毫无关联的的理由搪塞过去,到了4月7日,天气环境果然非常的恶劣,发射卫星的难度极高,但中国航天人不畏困难,依然在全球面前直播发射卫星。当时,那遍布在崇山峻岭中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淋着雨,忍着饥寒向上天默默祈祷的场面,实在感天动地!
这样迎难而上的精神,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中国大禹为了治洪水,整整13年没有回家,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手脚长出了老茧,连腿上的毛都被磨光,不过他终于成功了,有人说,要是没有雨,我们这些人早就变成鱼虾了。
遇到困难,不消级对待,而是迎难而上去克服,去解决困难,这就是中国航天人在接踵而至的困难中创造奇迹的关键,而我会传承与发扬这种精神,这种令我心潮澎湃的灵魂与力量,奔向未来,创造属于我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