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
他曾在国际上11次捧回大奖
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就是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袁隆平
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但是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多么朴实无华的理念,多么慈爱善良的老人,当然,也正是他这种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也能信步闲庭的忠于初心才造就现今,他这样的伟大成就。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后来来到重庆上小学时,袁隆平就喜欢思索,爱提问,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且保持至今受益终生。大学期间,袁隆平主修遗传育种科学专业,这一看似平淡的选择,实际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不仅使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丰富传奇,中国一位震惊世界,响彻华夏的大师也在悄然诞生。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也只是在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也就是在这里,袁隆平看到如有人饿死在路边,直击心灵的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做了许多这方面的实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他决定打破思维反其道而行,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几个夏天的辛苦,甚至每到水稻杨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以后的几年里,袁隆平及其团队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的稻田里精心培育,不舍昼夜,不畏烈日,不惧暴雨种植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杂交水稻,从原先的亩产五六百斤到现金亩产2000斤,此举解决了上亿人的吃饭问题,更是全世界人民的福音。
看到这里,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刚刚转到明珠小学的时候,因为语言和背景的差异,每天惶恐不安,怕老师的排斥,怕同学的嘲笑,甚至出现懒怠学业的行为,而就在此时,班主任蔡老师察觉了异样,放学后与我在办公室促膝长谈,全面了解分析了我的问题,教我解决的办法。不过最后老师提醒到,虽然问题是发现了,想要彻底解决,还是需要依靠自己,学会迎难而上,直面问题,带着老师的关爱,父母的期许,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我认真听讲,下课反复练习,在家里也是延长学习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半学期过去了,自己也变成了老师眼中的学习积极分子,同学眼中的好朋友。再回首时,除了感谢老师的关爱,亲人同学的鼓励,也要感谢那个不屈不挠,迎难直上的自己。
当然要说感悟最深的,莫不是年初那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中国在全球瞩目下,力排万难,精诚团结,死命抵抗,不惜倾国之力,与“死神”顽强斗争,而细节到每个家庭,大家积极配合,足不出户,就这样国人每日在煎熬,又每天在进步。时至今日,疫情已基本控制,但为了做到极致,仍有部分工作者坚持抗争,力争疫情数字清零。
看吧!一如袁隆平一般,想要成事,过程必然千难万险,复杂多变,甚至耗干你所有的激情和动力。但是只要我们学习袁老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坚定信念,不忘初心,胸怀家国天下,必然会有柳暗花明,壮志报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