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背后的冷思考——读《美丽新世界》
“共有、同意、安定”,这是乌托邦的模样,是手握大把物质资料的人们空洞眼神里对极乐世界的赞美,是一个个不知自由为何物的灵魂对制度死心塌地地服从。你是真的不懂吗?不,你是甘愿被骗。
作为生物学家的儿子,阿道司·赫胥黎的伟大之处却体现在文学思想界,他的代表作《美丽新世界》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三大巨著。而《美丽新世界》又以它广博的科学背景、绚烂的想象和深刻的内涵位列榜首。他笔下那个机械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人一出生就用生物手段分为几个等级,从事脑力,体力,奴隶等固定的工作。睡眠教学,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被用来矫正思维,让人们深信自己得到的就是最好的。业余时间人们尽情玩乐却不需任何物质、精神上的付出,哪怕有烦恼——西市政府发放的唆麻让一切烟消云散。主人公约翰在生活中对这样的社会感到深深的惶恐,他千方百计逃到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与“野蛮人”居住在一起。不幸的是,最终他还是被发现了,在百般羞辱折磨下,约翰选择了自杀。
约翰的死是必然的。书中表现的极端唯物主义的社会,物质是精神的终极领导,科技的高度发达掩盖的是人精神上的空虚与荒凉。在社会“完美”的面具下,在一切都准备好了的享受面前,人们心安理得的放弃自由,与奥威尔“英国社会主义”里的强权逼迫不同,这种枷锁是人们亲自带上的,更为可怕。这个钢筋混凝土的牢笼里,物质浪费蔓延,道德沦丧,人性湮灭,人工智能背叛人类,人类文明在禁锢中逐渐僵化、腐化——最终走向毁灭。就像温水煮青蛙,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已化为灰烬。
小说带来透彻的震撼背后引发的是思考:我们所处的社会离“美丽新世界”还有多远?纵观眼下,有些人整日埋头手机沉迷微博里的大千世界,现实中却很冷血;有些人追求金钱地位年纪轻轻却满身俗气与世故;有些人幻想用科技代替一切劳动与思考;有些人为博出位不惜造谣杜撰社会名人的猎奇新闻……可拨开这些有由发展带来的层层浮躁的污垢,我们真正的内心需求被挤压到微乎其微。作为看客甚至亲历者的我们,明知道这些表面的满足根本无法带来幸福,却依然在泥淖中自得其乐。
赫胥黎不怕信息禁锢,却怕有一天已没人愿意阅读书籍;他不怕自上而下压迫来的强权,却怕我们身处强权中仍麻木的觉得世界很美;他不怕物质的日益繁荣,却怕我们面对享乐而把身为人的权利拱手相让;他不怕文化带来精神上的欢愉,却怕我们从此失去情感,失去对痛苦,激情,恐惧的感觉,甚至失去思考权,创造力!
不得不佩服,英国是个未雨绸缪的国家,从赫胥黎和乔治奥威尔身上就可看出,他们的文人乃至国民身上,有着深深的自我权利意识的烙印。如果不论社会如何变化发展,我们都能保持理性并坚守原则,看透一切事物浮华的表象,是否就能多一份自由的保障。而那些执迷不悔,耽于享受的“美丽新世界”的子民们,终将成为被煮的青蛙,在温水中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