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优秀作文 >  专题作文 >  读后感大全 >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高中

何为苦旅

一翻开《文化苦旅》这本书,从字里行间便可感受到春风拂面般的舒适感,就是仅有余秋雨能带给我的直接感受,对于文字,他不喜欢使用绚丽优美的语言,也不愿使用正经说教的口吻,因此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正如余秋雨的生平,淡雅而不失激扬,细腻而不乏豪放。

我们都知道的是余秋雨是一位勤于思考的作家,在经历文革和世纪之交全国上下对他铺天盖地的诽谤时,他总会记得老友黄佐临先生的恩师萧伯纳的语录:“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骂去!"是的,他总会记得。

也许他会迷茫会无助,但他总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尊严,因此,当我开始真正了解他时,早已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借此来看这本《文化苦旅》,这不是一本生来的好作品,它可以说是经过很多挫折和修改,我已提起过,余秋雨偏爱用平淡质朴的语气去写作,因此这部书不像小说般扣人心弦,不像名著般晦涩难懂,而当你用心去体会每一个字,就会产生难以言表的舒适感。

人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可余秋雨不信这“自有”,他信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者用他的话说“路,就是书”,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旅行途中思想碰撞的结晶。这一碰撞,古典与现实发生了摩擦,和平与战争拔出了刀戈,个人与家国纠缠在一起,固步自封的愚钝大脑与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展开了拉锯。《文化苦旅》也是如此诞生的,它包含四个部分“如梦起点”讲述儿时的故事,剩下的“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前两者属于游记,后者则是人生感悟,谈一谈作者的生平及友人。

读过一篇又一篇,我才意识到让我感受最深的只是看似平凡的一篇《为妈妈致悼词》。尽管有慷慨激昂的《黄州突围》《山庄背影》,尽管有宁静沉思的《鱼尾山庄》《北欧寒夜》,尽管有悲痛叹息的《寻石之路》《文化之痛》,但是就在谈论妈妈时余秋雨才会动用最细腻最深刻的笔触。

文章是2012年余秋雨在妈妈追悼会上的发言。发言一开始,一开始余秋雨最后告诉各位“不要痛苦”,因为“这是妈妈不喜欢的”,在他眼中,妈妈是独一无二的,是坚强的,是不惧谣言的,是大胆的,但终究,是深爱的。

妈妈代表着温柔。用文章原话说“从小到大也没有听到过一句责备”;妈妈代表着坚强。文革中爸爸遭批斗,一家八口只有每月三十六元的收入,妈妈为了维持生计,严寒时节在一家工厂洗铁皮,尽管手冻得通红,但只要看见孩子们幸福的笑脸,便觉得阳光灿烂,温暖如春。

妈妈充满智慧。面对全国上下对儿子余秋雨的恶语滔滔,他丝毫不去理会,丝毫不为所伤;妈妈传扬着善良,他放弃富家生活,跟随爸爸来到乡村,不计报酬地担起文化教育的重担。

全篇悼词,透露出余秋雨笔下“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以及,细腻上的深情,借此表达对妈妈的深深悼念。正如此篇,整本散文集都会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一根细弦,仿佛是经过苦难中洗涤后大彻大悟,如梦方醒。

当然不会忘了这本散文集的初衷,这是文化,但是何谓文化?文化是一种抽象概念,我们知道它却不曾了解它,但我知道的是文化需要苦旅。这个旅不单指单纯的旅行,还代表着思想的旅行,心灵的旅行,因此《为妈妈致悼词》便是在心灵的苦旅之后产生的文化之苦,虽然没有明确文化二字,但说它是一种文化也不为过。

作为青少年,我们虽然不能造就中国文化希腊文化之类的文明,但我们能从文化中吸取精华,学习文化中的真理,秉承文化中的精神,并为之己用,这,也是文化。

千言万语,离不开《文化苦旅》和它的作者余秋雨。不禁想起文中的一句话“千万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此为何物?此为文化。

或许这便是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