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读《论语》有感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想,国学文化书籍自然也不例外。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能够传承千年,与古代盛行所创造的启蒙经典的广为流传密不可分。这些国学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具有永恒的价值。
而《论语》就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本国学文化著作,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典籍中的瑰宝,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以语录体和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论语》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流连忘返,每一句的理解都让我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打开这本书,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我经过深刻的思考后猜测,学,并且能够“时”习,可见非虚无缥缈之道。因为所谓的屠龙之技,并不能“时”习。一个人的学习时间和能力,有限的很,所以学什么,必须和干什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即不会有单纯的快乐的学,只有学然后习,才是快乐的。按照孔子的一生追求,学的应该是为政。同时可知,孔子的一生,绝对是不快乐的,因为不但不能习,而且还不能“时习”。简单地说,为政是不可能了,只能与朋友坐而论道。 一个人的快乐是不长久的,所以有下一句,有朋远来,不亦乐乎。将个人的学和习,扩展到朋友中去。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这样,学和习才能有进步。就是现在所谓的学术交流才能带来文化的繁荣。同时参照孟子的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既然有交流,就会有纷争,所以又有下一句,人不知而不愠。这就是处事的良方,亦是对待学问的正确态度。至于真理在谁家,只能慢慢证明了。孔子虽然自信满满,但理会他的并不多,所以有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叹。至于我等愚辈,更应如此。总结全句,可知,朋,是同类执意,凡是共同追求学问的,不论异同,不论对错,都是朋。正如鲁迅所言,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在这本书中,蕴含的道理数不胜数,而最让我受益匪浅的就是那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句意是: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在读完这句话之后,我仔细想了想,我在生活中有没有温故而知新的经历,但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所以我们还需要继续钻研学习,争取也可以再温习旧知识时有新的发现。而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为:对于所学,的确要时时温习,过目成诵,一目十行的人有,但是太少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即使做到了过目不忘,是不是学了就能理解呢?还是一个未知数。记住了和理解了不一样。知识只有真正的理解了,真正的弄懂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证实了,才算是学会了,掌握了,这时才可以说你已经把这门知识学到手了。而我就经常是那种学过就忘,不经常复习的人,每次学过后,我都会感觉,自已已经理解透彻,但理解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没有什么透彻,只有越来越深奥。只有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实践,才可以算为你开始理解了。
《论语》还告诉我们要怀着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要学会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能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的内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照耀他人,让家人和朋友们乃至于更加宽广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使人欣慰的理由。想要别人对你好,尊重你。你首先就得尽你所能为别人帮忙,做有用的事,做一个对他人及社会有益的人。
如今,这本书还一直放在我的床头,虽然有些故事我还没有细细地读完,不过我想我会挤出时间去细品,看着书柜里长年作为装饰品的书籍,我很惭愧,没把书当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会重新去认识它们,就像《论语》里说的,为人之道,贵在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