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以来,人们喜欢用“自由表达”来表达作文教学新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但学生的作文能力却未见有多大提高。笔者认为,必须重新审视“自由表达”,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概念、意义与特点
(一)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概念、意义
“自由表达”包括与其和它相似的字眼,没有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和课程目标部分,而只是出现在“教学建议”,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见,“自由表达”是操作层面即教学策略的概念,就是学生能够在较少束缚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培养良好的写作心态,有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兴趣表达甚至能乐于表达,同时,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特点
小学生习作能够“自由表达”,就在于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能自由表达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心智水平,心智水平越高,表达也就越自由。但是,小学生习作的“自由表达”,并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不可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自由表达”有很大的受限性,受到心理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限制。
小学生的“自由表达”,首先受到心理发展特点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即使到第三学段,抽象思维仍然需要形象材料的支持。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虽然一直在发展之中,但即使到了第三学段,个性的发展,也仅仅是比较多地减少对父母的依赖;社会性的发展,对人与社会的观察,角度比较单一,也是肤浅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个性与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到想表达什么事物就能表达什么事物。
其次,是受个体生活经验的限制。即使到第三学段,他们对生活感性认识的积累也还是比较单一的,对生活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
其三;是受个体写作经验的限制。第一学段,是写话的启蒙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怎么遣词造句,把句子写通顺、写完整,怎么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第二学段,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是学习的主要内容。第三学段,也不过是比较系统地“学习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习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每个学段的习作,都有新的写作知识要学习,“自由表达”都受到写作经验的限制。
二、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策略
对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其受限性,要遵循课程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一)目标策略
教学是有序行为。习作教学也应该有序,要遵循教学目标两个向度,写作心态的向度和写作能力的向度。
第一、二学段的“自由习作”,在培养写话的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的同时,要把能“写话”纳入教学目标,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到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第二学段如果没有培养写一两段话的能力,第三学段的分段写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围绕一个主要意思写一两段通顺连贯的话,应该是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重点。第三学段,在继续发展学生的“乐于表达”的写作情感时,要注重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能力。
(二)开源策略
1、热爱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作家是如此,对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更是如此。
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承受生活,认识生活,丰富情感。相对于中学生,小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单调的,主要还是局限于家庭、学校和有限的社区活动,但这并不防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要引导学生享受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爱的温馨,享受友谊的温暖;要引导学生学会承受生活,生活不总是阳光明媚,也还有风雨,要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要引导学认识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与事,学会与不同性格人相处,学会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体验幸福感、成功感、挫折感、羞耻感和感恩,丰富自己的情感。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会乐于表达生活,表达生活就会有话可说。
2、读书积累
读书,也是开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不能急功近利,只读作文选之类的书,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书刊报。要引导学生从书中间接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积累语言。
一是间接认识生活,很多生活,就是阅历很丰富的大人也不可能都经历过,通过读书,可以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和大千世界的奇妙。比如,农村的孩子可以通过书报认识城里生活,城里的孩子可以通过书报认识农村生活,不管城里的还是农村的孩子都可以凭借书报认识异域的生活,体验异国情调,……
二是丰富情感体验,人类的高尚情感十分丰富,每个人都不可能有很全面的体验,但可以在读书中徜徉其间。读书体验,是对别人体验的再体验,在再体验中丰富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在阅读革命故事中体验正义感、崇高感;在悲剧性文章中体会怜悯为怀;在阅读科普著作中体验科学感,体验大自然的奥秘感等。
3、促进心理发展
一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思维的具体化,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与思想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如,在习作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在取材训练中培养辐射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在构思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修改习作的指导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二是要促进个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语文学科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可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在平等中互动,给学生社会态度与社会情感的发展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在诸如反映同伴的和睦相处,社会群体的互相帮助的课文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塑造学生的社会行为;可以在抒发对亲人、同伴的爱,对大自然对社会的热爱中促进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可以教师的健康人格和亲社会行为给学生以积极影响。
学生随着智力的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提高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的认识,也促进了主动能动性的发展,就有可能在比较高的程度上做到习作“自由表达” ,诸如自由立意、自由选材、自由选择运用表达方式等。
(三)导流策略
1、激发表达欲望
表达欲望是写作的动力,召唤起表达欲望,学生就会“乐于表达”以至“欲罢而不能”。
可以情感激发表达欲望。挖掘写作对象的情感,或赋予写作对象以情感,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给带有情感的作文题目,《我感激的一个人》可以唤起感恩的情感而乐于倾诉,《今天玩得真开心》因符合学生的天性而使他们乐于表达;此外,充满情感的导语,也能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可以需要激发表达欲望。满足实际需要或心理需要,从来都能产生强大的心理动力。比如,组织学生到他们久已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事前要他们以《我向往的一个地方》写一写自己的强烈愿望,然后做成手抄报带回家,打动父母,取得父母的支持才能梦想成真。学生都会主动了解想去的那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风物景观,写得情真意切。
可以兴趣激发表达欲望。课中可安排做游戏或做有趣的实验,把表达的指导随机安排于其中。比如张化万老师的“摔鸡蛋”作文指导课,就是以学生对实验的强烈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有条理的表达和学习表达内心的感受。
2、指导表达方法
课标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指导的途径有,指导课中指导,面批时指导,讲评课的指导和随课文教学指导。
指导课的指导。作文指导课,除了激发写作兴趣外,要进行取材指导、开拓学生选材的思路,比如可以用例举法,例举写作材料,激发学生通过联想从记忆仓库中提取写作材料。构思指导,要引导学生想明白要告诉别人什么意思,哪些内容写具体,那些内容少写甚至不写,要按照什么顺序写才能把意思说明白等。起草环节的指导,学生在起草过程中,老师要巡视,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在班上做集体指导。
面批时指导。要把批改作文的过程作为有效指导的过程,一次作文可面批几个到十几个同学。习作中有不足的,要让他们明白缺陷在哪里;写的好的,要让他们明白好在那里,可以让他们谈谈感受,这么好的作文这么好的句段,是怎么想出来的。
讲评课的指导,修改环节,可侧重放到讲评课中。对选材、主要意思的表达,写作的顺序等,发现共性问题,以典型案例具体指导修改。对词句方面的毛病,应要求学生按照批改提示自行修改。
随课文学习表达方法,是课标对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可以一课一得,或模仿课文的立意选材,或模仿课文的句式、细节仿写,或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分流
对“自由表达”与“规范指导”可作适当的分流。小练笔、日记给足“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写作目的自由、选材自由、应用表达方法自由”。
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则要适当加强规范指导,即使是没有题材限制没有写作方法的明确要求的作文,也要进行规范指导。比如,在选材上,可以引导多角度考虑选材或多例子引路;在表达方法上,可以给多例子参考。
假如把习作比作一棵大树,心理发展、生活与读书就是大树的根,自由写作就是枝叶,树没有枝叶不行,没有树根更不行,心理发展有多成熟,热爱生活与读书的程度有多深,习作就可能有多大程度的自由。根深才能叶茂,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热爱生活、热爱读书,有效学习表达方法,才有可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习作的“自由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