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20xx年是郧县建特色产业促农民增收的主题活动年、完成“三个确保”的关键年,又是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年。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自3月份以来,县扶贫办组织专班,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县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成效及做法

实施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中之重,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举措。近年来,郧县抢抓重点村建设机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突出农民增收核心,强力推进产业扶贫。2019年全县“果菜药桑”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已达到67.87万亩。其中已启动的105个重点扶贫村突破16万亩,人平达1.3亩,其中柑桔8万亩、木瓜4万亩、桑园1.5万亩、蔬菜1.2万亩、中药村0.8万亩、茶叶0.5万亩;养殖小区11个,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产业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科学规划,才不至于让农民的苦干变为白干,才能让农民尽快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全县在实施产业扶贫时,进行反复调查、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坚持把重点村致富产业建设与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果菜药桑畜”等特色产业,突出柑桔、木瓜、胡桑三大主导产业,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的要求,办示范样板,发展畜禽养殖等特色经济板块。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丹江库区柑桔带、退耕还林和二高山地区木瓜带、低山丘岭桑蚕带、城郊乡镇和国道沿线蔬菜带的产业格局。。

(二)整合资金,倾斜使用。

产业扶贫,资金是关键。郧县整合财政、扶贫、发改、林业、移民和畜牧等各类资金,集中捆绑、倾斜使用,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一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比重。启动实施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其中安排到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至少40%用于产业发展;二是互助资金全部扶持。2019年郧县被列为全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后,在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和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等3个村开展了村民生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把互助资金项目的投向全部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切实解决了贫困户想发展又缺资金的难题,真正使致富产业扶贫到户。如:黄土梁村贫困户尚智云去年6月份借款3000元,养殖1000余只鸡,9月底全部出售,还清借款后,三个月内净赚1500余元。三是小额信贷重点扶持。把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的投向重点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重点村推进到哪里,贴息贷款就安排到哪里,有效缓解了产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产业建设的步伐。2019年度扶贫到户贴息资金32万元(贷款金额640万元),共发展产业基地9600亩,发展牲畜1万多头、家禽8000多只。四是帮扶资金集中扶持。将中直、省市县对口帮扶资金集中用于发展产业。近年来,社会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其中用于产业扶贫近500万元,2019年中国恒天集团帮扶郧县200万元,繁育经果林种苗100余万株,全部用于重点村产业发展。五是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由县产业办牵头把产业化扶贫与退耕还林、库区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柑桔产业村和木瓜重点村。

(三)多方促动,扎实推进。

产业扶贫的主体是农民,如何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郧县多方促动,让农民尽快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拉动。首先,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对白泉酒业、十堰渝川泡菜公司、郧县南化红酒厂等10家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帮助龙头企业壮大块头,加强与基地联结,增强了拉动能力。其次,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兴建龙头企业带产业。培育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产业效益明显提高,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二是培植各类典型带动。通过提高品质、择优发展,以优质品种推进重点村产业建设提档升级。在重点村创办柑桔高产高效示范园样板、畜禽养殖小区样板等产业示范样板20余个、2万余亩。在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抓了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小区特种养殖;同时,加强产业村典型和产业典型户的培养,为后来启动的重点村树榜样。三是突出重点推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发展产业难度较大。郧县建立一名县领导带一个扶贫工作队帮一个重点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的帮扶机制。以“择贫而扶,极贫重扶”为宗旨,帮助贫困户发展高效经济林(园)或找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从贫困户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上全程服务,切实把扶贫到户的机制落实到实处。

(四)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是实施产业扶贫保障。一是领导重视。郧县十分重视致富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将致富产业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列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优先安排,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产业建设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将其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加强培训。一方面注重产业建设的建园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围绕致富产业基地建设,聘请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现场培训,实现户平拥有1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品种的优良化。在重点村培育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和推广辐射作用,实现了产品升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培育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在农民和企业、生产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农民和其他组织以及农民和农民之间构架了桥梁,起到了连接和粘合作用。全县打破传统性小而全、分而散、粗放性的经营模式,把农民有序的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不断培育和引导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城关镇黄土梁村把扶贫互助合作社与桑蚕协会有机结合,形成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的拉动机制,全力发展桑蚕产业,仅两年时间就发展胡桑1000余亩;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探索出“支部+协会”的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该村种植桑树20万株,年养蚕1500余张,产值达60多万元,年收入过8000元的养蚕大户达30余家。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产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约该县产业化发展因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一)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力弱。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11家,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经济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意识不强、辐射面狭窄、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未完全建立,产业发展多由政府包办代替,企业自建基地意识不强。

(二)产业发展技术含量不高。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农民习惯于传统种植,产业发展产前服务的多,产中、产后服务的少,种植栽培管理粗放,产量普遍较低,优质品种比例较小,市场竞争力低,农民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差,盲目、被动地应对市场,很容易出现生产环节快速发展,产品销售环节过剩或短缺的现象,使农民增产难以增收,农民增收显得十分脆弱。

(三)扶贫到户机制不健全。

目前,该县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与扶贫部门对接不紧,由于银根紧缩和贷款联带责任等原因,金融部门门槛高,贫困户可望而不可及,存在“嫌贫爱富”现象,贷款难的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由于贫困村和老区村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落后,财政扶贫资金大部分投在基础设施上,投到产业发展上较少,尽管全县启动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可以缓解部分农户生产发展困难,但覆盖面太窄,目前只有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胡家营镇土地沟村三个村。另外,由于农业相比其它产业而言,属高投入、低产出、见效慢的产业,社会帮扶资金往往选择投入成本相对低、产出利润相对高,见效比较快的行业,加上政策引导还未完全到位,导致社会帮扶资金对农业产业的投入较少。

(四)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够畅通。

全县农产品销售网络仍不键全,已建立的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高档次农产品集聚较少,农民市场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家庭式”营销模式根深蒂固,经营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单兵作战,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正确把握;虽然有些乡镇村建立了中介组织,但与千家万户联系不紧,没有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三、几点建议

为了完成“三个确保”的目标任务,该县今年明年将启动实施83个重点村(20xx年41个,2019年42个),全县扶贫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全县要强抓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不断激发产业化扶贫活力,真正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一)要立足优势确立工作思路。

一是立足优势产业建基地。围绕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逐年增加产业化扶贫投入,建成柑桔、木瓜、小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引导农民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实现基地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同时,在城乡郊区要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继续推广大棚蔬菜种植。二是长短结合抓规划。坚持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长抓柑桔、茶叶、木瓜、核桃、小水果、中药材等,短抓烟叶、蔬菜、畜禽养殖等,,使一家一户的小产业汇聚成千家万户的大产业,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产业格局。三是大力实施农村“五通”工程,继续围绕农村支柱产业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彻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状况;四是继续巩固生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互助资金项目是新阶段扶贫到户的新模式,是解决贫困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在办好试点的同时要加强巩固提高。

(二)要培植龙头提升经营水平。

搞好产业化扶贫,培植龙头企业是重点。一是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资源开发上项目,围绕特色农业搞加工,力争一年扶持2-3个龙头企业,通过3年时间,在全县逐步扶持和培植20家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吸引省内外客商到郧县投资兴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三是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出台优惠政策,搞好跟踪服务,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创办企业。四是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重要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拓展市场,健全营销网络。

一是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想方设法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培育农村的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走“农户+协会或合作社+公司”的路子。

(四)要依靠科技打造精品名牌。

一是深入推广科技。结合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农广校为核心、以乡镇服务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每年培训农户2万人次以上,使大多数农户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二是培植精品名牌。始终把依靠科技攻关、培植精品名牌产品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一个乡镇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五)要整合力量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领导。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山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效果,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坚持领导联系制度,对重点扶贫企业,帮助指导发展,协调解决难题;坚持部门帮扶制度,发改局、财政、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搞好管理服务,积极为扶贫企业找信息、选项目;加大对产业示范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把财政、扶贫、发改、农业等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多元联动的长效发展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推进产业化扶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整体合力。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贫困地区逐步培育支柱产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划领导小组的要求,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各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各科室对“”以来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产业扶贫是我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在坚持原有各项扶贫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扶贫思路、探索扶贫途径、创新扶贫机制,围绕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以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信贷资金等,通过扶持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对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构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实施产业化扶贫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实施产业扶贫,是实现新纲要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实现新纲要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必须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人口收入增加为前提。新纲要明确把产业扶贫作为专项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工作任务之一,要求“到2019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从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仍然需要大力发展产业,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

2、实施产业扶贫,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为目标,既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手段,更是党委、政府关心“三农”最现实最具体的体现。

3、实施产业扶贫,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发展农村经济,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4、实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按照国家2300元扶贫标准,全州还有贫困人口72.24万人,有低于785元深度贫困人口11.56万人。加快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目前,我州产业扶贫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基础项目上,包括三七、辣椒、草果、咖啡、香蕉、八角、茶叶、甘蔗、蔬菜、马铃薯、木本油料、中药材和畜牧业等产业。通过近几年的扶持和发展,这些产业正在由“散、乱、小、低效”向“集中、有序、规模、高效”转变。

二、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期间,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州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出了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的“五化”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扶贫措施。山区围绕“山”字做文章,突出特色,做大做强畜牧、林果、中药材等产业;半山区加强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粮、畜及经济林果发展;坝区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名、特、新、优品种发展,突出规模效益,发展精品农业;边境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热区产业和边境贸易、生态旅游等产业。围绕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扶贫开发重心已从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抓产业开发并举,特别是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以来,累计投入各类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6.79亿元,其中:产业扶贫专项资金6861万元,上海对口帮扶产业资金3585万元,易地扶贫产业资金799.35万元,信贷扶贫项目资金1229.8万元,小额扶贫到户贷款资金15.39亿元,互助资金1500万元。在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县为单位连片开发项目中用20—30%的资金发展产业。扶持发展了三七、辣椒、蔬菜、草果、咖啡、香蕉、甘蔗、木漆、剑麻、水果、茶叶、木本油料和母猪、肉牛、山羊、蛋鸡等一批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项目。到目前,基地建设步伐加大,截止2019年,全州三七在地种植面积16.06万亩,累计总产值达166.57亿元;辣椒种植面积145万亩,预计产值达23.2亿元;茶叶种植面积48万亩,预计产值达4.56亿元;核桃种植191.99万亩,产量200万公斤,产值2.64亿元;油茶种植156.89万亩,产量937.5万公斤,产值7.1亿元。存栏生猪、大牲畜、出羊和家禽分别达356.79万头、149.86万头、39.99万只和1246.92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6.12%、4.25%、5.21%、5.77%。出栏肉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分别达507.86万头、56.12万头、40.60万只和1694.96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11.04%、4.25%、15.77%、7.61%。2019年畜牧业产值达6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25.76%,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696.7元,比上年同期增31.48%,畜牧产业已成为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全面发展,全州有重点龙头企业72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26户、州级65户,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4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47个。形成了特安呐、苗乡三七系列产品;一吃福、彝品香等辣椒系列产品;凯鑫企业生产的源升茶叶系列产品;丰林花生油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扶持和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增强了群众的造血功能,促进了贫困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投量不足,需要与可能差距大。整村推进项目村中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仅为财政投入资金15万元的10%,产业发展资金偏少。每年的互助资金投量仅为100万元,仅仅只能安排10个项目村,而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每年只安排1600万元左右,每年每县(市)只能实施2~3个产业项目。产业资金安排与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需要矛盾突出,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受益的农户相对较少,带动和辐射的面不大。

二是群众认识有偏差,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在整村推进项目中,个别村对基础设施比较重视,对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不够清晰,加之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虽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经营粗放,科技运用率低,产业开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色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发,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

三是产业化水平依然十分滞后。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带动面小,服务体系不完善、合作组织发育不足等问题突出。

四是产业项目周期长,扶贫效益难以显现。产业扶贫项目投向重点大多是种植、养殖业项目,生产周期较长,抗自然灾害、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

四、2019~2020年主要工作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以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立足资源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出特色产业培植,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协作化、规模化程度,提升扶贫开发工作层次,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力争到2019年,全州实施6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开展10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实现扶贫对象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疗、有产业。到2020年,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五、主要措施及建议

1、加强领导,做大产业。要发展产业,要明确抓领导,领导抓。要成立产业化扶贫发展领导小组,实行领导亲自抓产业,挂钩产业,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强化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培育产业、促农增收核心,引导贫困群众转变传统种植模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要抓住农民外出务工多,农村土地闲置新特点,引导群众招商引资,发展规模种养殖业。要加大政策宣传,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引导群众发展种草养畜,发展优质水果、木本油料等,增加群众收入。

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三农”发展大规划,在各县(市)选择交通、区位、资源、合作基础良好的乡(镇)、村作为试点,探索建立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做到实施一个整村推进项目,着力培植一项支柱产业,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结合全州“”加快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互助资金、信贷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优势,加快贫困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推进“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培育、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要抓好能人带动。由于贫困群众市场意识、创业意识淡薄,难以形成闯市场合力,所以要培养一批能人来推动。

3、立足资源,科学规划。产业扶贫怎么抓,首先要有思路,有规划。要做好规划就是要围绕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把安居温饱、产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对各县(市)已实施或正在组织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村、整乡推进试点、边境地区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产业项目等各类项目,结合实际,遵循群众意愿,认真进行产业规划。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备选,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不断强化项目储备。按照国家和省的安排部署,依据片区规划及国家和省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抓紧编制完成好我州8县(市)的县级产业规划(2019~2019年)报省审定,并提前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4、打造亮点抓好示范带动。各县(市)要在产业扶贫建设中,选择1~2个增收项目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覆盖面广,群众易接受,龙头企业参与的种、养、加项目,作为县级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扶持做强做大,做出成效。

5、注重整合,加大投入。建议州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加大资金监管,确保发挥效益。要积极整合财政、扶贫、发改、农、林部门及金融机构资金,合力扶持产业做大。鼓励民间企业投入产业发展。各县、各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批复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9~2020年)》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6、加大培训,提高素质。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各类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实用技术推广基地。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农村经纪人创业兴业,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