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范文大全 >  导游词 >  浙江导游词 >

关于浙江的导游词1000字

下面是关于浙江的导游词,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们喜欢。

浙江桐庐桐君山(七里扬帆)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桐君山七里扬帆景区游览,我是景区的讲解员,姓Х,我们的游程大约为二小时左右,希望各位今天在我的导游讲解下,能够玩得开心,游得尽兴。

【桐君老人像前】

桐君山七里扬帆景区是一处综合性的观光游览景区,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攀桐君山访古寻幽,品中药文化;另一部分是观景游乐富春江七里扬帆。

各位游客,一进大门,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位慈眉善目、笑眯眯看着我们的老人塑像,这位便是此山最早的主人桐君老人,他背依桐君山,面朝富春江,肩挂药葫芦,后背箬叶帽,仿佛千百年前那位济世救民的老中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说起这位桐君老人,根据《方舆胜揽》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时候,此山上长满了许多的桐树,山上有一位老翁在此采药、炼丹,并在桐树下造了一座茅草房,因为这位老人的医术非常高明,经常给山下的老百姓治病,并且分文不收。所以当地人非常感谢他,请他留下姓名,永远为他传诵。当人们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只是笑了笑,指了指后面的大桐树,人们根据他的这一示意,便把这座山称为桐君山,这位老人称为桐君老人,意指桐树下的君子,山下的小镇称为桐庐镇,取桐树下的草庐之意。

其实,桐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位对药物学研究卓有成效的医药学者。据梁陶弘景《本草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名人大辞典》等记载:桐君,是黄帝时人,黄帝命巫彭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也就是现在的桐君山)桐树下,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著有《桐君采药录》,太平兴国二年的《太平御览》之药部篇载有桐君对30多种药物的性味评判,可见桐君这位历史人物是载之史册的,在古时的医坛上也是盛名卓著的。桐君定的处方格律君、臣、佐、使,垂数千年沿用迄今,不愧是我国中医药的鼻祖。历代诗人、画家都曾以桐君为题材吟诗作画。如苏轼、陆游、徐舫都写有《桐君山诗》,在桐君山的摩崖石刻上还留有元已卯(公元1279年)俞颐轩的五绝一首: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这首石刻,生动地记录了700多年前诗人对于桐君其人的真情实感。

【百草园】

好,各位,在对这位桐君山的最早的主人稍作了解后,我们前行可以看到,旁边有一片开阔的园子,看似许多普通的杂草和一些高低不同的植物参差不齐地排着,偶尔沁入你的鼻子,是一股淡淡的青草味。也许你会把它当作一般的绿化草地,眼睛偶尔瞥过便罢了,其实这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行医治病的良药。大家请看,这个叫马蹄径专治胆囊炎、尿路结石、传染性肝炎等;这个叫阔叶十大功劳专治胃肠炎、咽喉肿痛等;这个叫枸骨,专治腰痛、肋骨痛、牙痛等;这里还有专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毒蛇毒虫咬伤等的药材,大家所处其中,是否闻到了浓郁的中药气息呢?

各位,走过百草园,请大家往左边看,停泊在江边的小木船正拉起风帆准备启航。这就是我们景区的另一部分 富春江七里扬帆,过一会儿,我们将会登上帆船,去富春江中感受一下古景七里扬帆的乐趣。

【牌坊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一座牌坊前,这座牌坊是建于年,上方写有药祖之乡四字,这是由广州中医学院教授罗元恺书写的,牌坊前有二块石碑,一方是已故的著名中医叶橘泉先生书写的中药鼻祖碑,另一方上写源远流长是1989年前来参加桐庐华夏中药节的国家医药总局的领导题写的,意指桐君始创的中华医药科学源远流长,希望桐君山这块中华医药圣地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各位,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登桐君山了,桐君山海拔只有67米,200多级台阶,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有了千年的桐君老人,使得桐君山在中医药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被称为是药祖圣地。当然,此山除了具有浓厚的中药文化外,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秀丽的风光,而被称为小金山、浮玉山。清代康有为曾称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梁启超则称之为峨眉之一角,由此可见,桐君山不仅风光旖旎,还是一方风水宝地。各位,在绿树掩映丛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幢青砖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吸引着我们前往,这就是我们登山前要去的第一处景点叶浅予故居 富春画苑。

【富春画苑】

各位,现在我们站在富春画苑前了,这是我国当代画家叶浅予先生生前居住的地方,背靠桐君山,面临富春江,打开窗户便是景,是一处绝好的吟诗会友之地。面积有466平方米,分上下二层,除了有画室、展览厅外,还有起居室、厨房、小餐厅等一应俱全。叶老的老宅原来在桐庐镇上,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为了使他每年回故乡,有一个居住、创作、会客的地方,1985年,桐庐县政府、县旅游局特地建造这座小楼供他居住。叶老对他的新居非常喜欢,取名为富春画苑,这横额上的富春画苑四字便是他亲手所写,在画苑的两侧有一对龙虎门,叶老将左侧题为迎晖,右侧为揖翠。面对滔滔富春江,背朝嵯峨桐君山,的确是恰到好处。接下来,各位请随我入内参观。

各位游客,正面墙上的这幅画像就是叶浅予先生了,叶浅予先生1920xx年生于桐庐镇,是中国集漫画人物、舞蹈人物和山水画于一身的大画家,他早年的漫画《王先生》曾在解放前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时,在1929 1937年间的刊物上以长篇连载的漫画形式刊登,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小市民生活,在当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滑稽人物,后来《王先生》还出出版了专门的画册,并被拍摄成故事影片。叶老生前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一幅《富春山居新图》更是令人称绝,说起这幅画,我先给各位介绍一下叶老画这幅画的起因。桐庐富春山水的美在历史上就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倾倒,历史上曾有1000多位诗人来过桐庐,留下了20xx多首赞誉桐庐的诗,当然更有一些画家也为富春山水所迷恋。元代被称为大痴道人的黄公望便是其中一位,黄公望,姓黄,名公望,字子久,一生喜爱山水,游遍名山大川,当他来到富春江畔时,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便选择了富春江上风景最秀丽的一段,在江边有一处叫做庙山坞(现江南龙门湾的钓鱼岛)的幽谷中结庐作画,精心构思,画出了一幅长7米,宽30多厘米的《富春山居图》,此画取景多远浦近丘,荒村疏林,穿插山头峰峦气势清秀,意境简远,被认为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就是这样一幅传世佳作,在历史上几经流转,到明万历年间(1573 1620xx年),此画落到了江苏宜兴收藏家吴之炬手里,后又传其子吴洪裕,吴洪裕把此画比作王羲之的《兰亭序》,特建造了一座富春轩来珍藏此画。在吴洪裕临死前,双眼一直不肯闭上,家人展尽金银财宝,都没有效果,直至看到此画,并已投进火中燃着,才闭上眼睛,放心离去。在他闭上双眼之后,站在一旁的侄子赶忙从炉中抢出此画,但画已被毁成了二段,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已是二段,但真迹还留在世上,卷首一段现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内,卷尾一段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清朝王修玉曾有诗云: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带着这样一种惋惜之情,一直到了二十世纪,桐庐籍画家叶浅予决定在其有生之年填补这个遗憾,既是为了让富春山水的美为世人所知,同时也为了报答桐庐的养育之恩。他花了三年的时间,画成了一幅《富春山居新图》,这幅画长32米,宽95厘米,拓展了原画的内容,从杭州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开始,画富阳、画桐庐,一直画到富春江上游的梅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可谓揽富春山水于一处,集四季胜景于一卷。这幅画的临摩画卷曾经在山上的江天极目阁里展示过。

各位,介绍完这幅画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左右橱窗里展出的这些照片,都是叶老生前的照片,大约有40幅左右。与宋庆龄在一起的合影,有叶老在国外的照片,有与好友、学生和家人的合影,同时还展出了与叶老一生息息相关的三位女性的照片。这张是叶老和他的第一位夫人罗彩云的照片;这张是他和第二位夫人戴爱莲的照片,她是一位芭蕾舞蹈演员;这位是王人美,是叶老的第三位夫人,是一位电影演员。

叶老生前除了爱好绘画创作外,还有一个嗜好:就是收集石头,特别是家乡的石头。一次,他的第二位夫人戴爱莲女士来游桐庐,回北京时,叶老兴高采烈地把从富春江边捡来的两块石头作为礼物叫她带回去。当然,在这里,我们也有幸可以看到叶老生前所收集的一些石头。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叶浅予先生的陵园。各位游客,这是叶老的半身塑像,在塑像后是当代画家黄茵子先生的悼念碑刻。叶老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他生前曾说过:故乡是他生命的根,身心欢乐的根,艺术源泉的根。的确,富春江的山水不仅造化了桐庐,也孕育了桐庐人与生俱来的灵气,所以也使得画坛宗师将这种灵气变为灵感,创作了那么多不朽的巨作。叶老是1995年病逝于北京的,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葬在画苑旁,让富春江的水流,让桐君山的山风日日陪伴这位老人。

【三方石碑】

各位游客,参观完叶老故居后,我们可以看到有三方石碑立于两侧,这一块是已故的当地老中医洪燧卿先生在桐庐县举办的首届华夏中药节时自创自书的碑文,洪老先生当时已是73岁,他生前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将此文镌刻成碑立于桐君山,以表达他对桐君老人、对中国中药文化的热爱,现在,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块是1982年9月,日本樱美林大学友好访问团一行25人来到桐庐,在参观完桐君山后,团长石川忠久教授即兴而作的一首诗,短短几句话概括了桐君山这处名胜古迹的变迁发展,由王璋书写;这一块是由四组签名碑组成,签名者都是来过桐君山的医药界、书画界的和中国知名中医学院的一些著名人士。

【桐荫问道亭】

经过了几级台阶,我们可以在石亭内小憩一下。这座亭名叫桐荫问道亭,是为了纪念当年在桐树荫下,桐君老人为百姓看病,谈论养生之道的地方。亭内有两方石碑,左边的这块是宋代学士杨时做的一首《登桐君山》诗,内容是:翠崖千尺崎方高,楼殿翠飞压巨涛。槛外回峰自连着,只因潭下有灵鳌。右边这块镌刻着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一篇《启孙若裘书》。

各位游客,经过64级陡的台阶后,我们可以看到前方石壁上的一首明代诗人孙纲的《桐君》诗:以桐为姓以庐名,世世代代是隐居。夺得一江风月处,至今不许别人分。这首诗原来刻于桐君山沿江的石壁上,浙江省博物馆还藏有此诗的拓片。

【四方药局】

经过了200多级石阶,到现在基本上已到了桐君山顶了,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楼阁式建筑,飞檐翘角掩映在树木丛中,这就是四方药局。四方药局是指四川的桐君阁制药厂、杭州的胡庆余堂、杭州第二中药厂、杭州民生药厂四大药厂联合在此设点销售,意指这里是中药文化的发源地,弘扬国药文化,济世救民。在四方药局的门前是一对龟鹤同春铜像,鹤头龟身,栩栩如生,高1.999米,因铸造于1999年,故选此高度,重888公斤,龟体上有13块龟片,刻有13种不同书体的寿字,这是预祝各位健康长寿。

【桐君塔】

各位,走出四方药局,前面一座白塔吸引着我们前往,这便是桐君白塔。这是一座高20米的七级实心塔,最早建于什么年间没有考证,只是据《桐庐县志》记载,宋景宗元年(公元1260年)曾修过这个塔,明朝、清朝也曾几次修葺过它,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0年政府又重新修饰了这座白塔。以前桐庐县城内有三座古塔,呈等边三角形互相呼应,其余两座已在文革时被毁,现在仅剩下这一座,成为了桐君山、也是桐庐县城一处标志性景观。

在白塔的右边是一口重4000公斤的百令钟,是由四川桐君阁制药厂为寻访药祖而送来的,每到除夕之夜或者新年的第一天,此钟便会敲108下,意指去除人类的108个烦恼。每当钟声敲响之时,方圆百里都能听到,人们互相祝福,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君山晨钟,成为一处胜景。大家如有兴趣的话,也可去敲一下,保佑家人安康。

【四望亭】

听着钟声,各位请随我到四望亭去看看。四望是指:东望白云深,西来天目远。南攀双台月,北溯钱江潮。这里是远眺富春江与天目溪两江汇合的最佳位置,请大家眺望一下,脚下清流萦绕,四周层峦叠嶂,清澈的天目溪水流到此处与富春江汇合,黄绿分明,交汇处泛起了白沫,好似中间镶嵌着一条银带,这一景致般在春末夏初时比较常见。再往前看,富春江开阔而深邃,难怪唐朝诗人吴融写道: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诗中意境也不过如此吧?

各位游客,到了这里,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到现在桐君山的主人也没有看到,接下来,我们就去拜访一下中药鼻祖 桐君老人。

鲁迅祖居导游词

走进鲁迅故里,一幅清末民初时的画卷展现在游人面前,石板路、旧木窗、石库门无不向游人述说着当年的历史。穿过东昌坊口老街,来到了鲁迅祖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周家老台门。老台门坐北朝南,前临都昌坊口,后通咸欢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 周家老台门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是绍兴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整个台门占地近3000平方米,是一座江南典型的官宦人家住宅,主题建筑分四进,前面第一进,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周氏家族在绍兴420xx年的历史中,属周福清获得的官位最显赫,因此当时在三个台门的门楣上都挂有“翰林”匾,它像三张巨大的名片,向游客展示了主人尊贵的身份。 第二进为德寿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德寿堂原名宁寿堂,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号“啬”之讳,改为德寿堂,“德寿”取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鲁迅平时很少来祖居,只有家里祭祖或操办大事时才过来。 说起这周家老台门还颇有历史。鲁迅祖上是湖南道州人,一世祖在明朝正德年间搬迁到绍兴城内竹园桥。据鲁迅二弟周作人推测,周氏祖上或许是务农,但搬到绍兴城后,肯定是弃农经商了,家境也逐渐殷实了起来。由于在城市的便利,周家子弟开始走进学、读书、赶考之路,终于六世祖考上了举人(乾隆年间),为周家挣得了第一块“文魁”匾。这意味着周家从此挤进了士林,不光经济地位上升,政治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此,周家开始购地建屋,广置田产。鲁迅的七世祖周绍鹏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购得了此屋,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形成了现在颇具规模的周家老台门。 来到第三进——香火堂,香火堂是祭祖和办丧事的场所。中央上方设一神龛,放有历代祖宗牌位。现挂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中间挂有一张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神像,两壁上挂着的就是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现在这些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手抄的。《恒训》的内容是祖父对自己一生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总结。大到读书之法,为官之道;小到日常生活常识,无所不有。现在老台门就是依照周家鼎盛时期为背景,融合其他大户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场面作实景布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 第四进是座楼,前有廊、后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布置为小姐的书房、绣房、闺房和沐浴房。由于子孙的繁衍,家族的扩充,祖居的房屋已不敷使用。所以周氏家族在清朝嘉庆年间又购置了两个台门,即过桥台门和新台门。从第九世开始,周家已开始分家,长子住新台门,二儿子住过桥台门,小儿子和父母住老台门。鲁迅先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新台门,从此开始了他伟大的一生。 出了周家老台门,心中已然畅游了鲁迅的家族历史。带着对老台门的回味,沿着街道信步向前,不经意间抬头一看,竟已到了周家新台门。 从外观来看,新台门与老台门并没有什么两样,同样是黑漆漆的大门,气派的门环,整块的小瓦片,在这现代化的都市里,保留了一丝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但它比老台门要小得多,一问之下,才知道其占地为1800平方米,近乎于老台门的一半大小。

推门而进 来到鲁迅生活的地方 “吱呀呀”地推开大门,一块镶金的匾额便落入眼帘——德寿堂,这是台门的第二进。和老台门一样,这里也作为各房公共活动的地方,用来举行红白大事和接待贵宾的场所。步入大厅,顺着一排红木太师椅,一眼就看到了两副醒目的抱对: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敏于事而慎于言、持其志而无暴其气。在这一道一儒的两幅字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庄重、是大气,颇显大户人家气魄。1881年9月25日,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就诞生在这座台门内,并在这里生活到了18岁。此台门修于清朝嘉庆年间,此时周家正处于鼎盛时期,在这20xx年里,鲁迅亲身感受到了整个家族从显赫走向小康,再从小康走向彻底没落的全过程。鲁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新台门对他的影响。而辛酸往事的点点滴滴,也为鲁迅日后的文学创作积淀了广泛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鲁迅曾说过:“我是绍兴人,所写的背景又是绍兴的居多。”如此看来,周家新台门对于鲁迅日后的创作的确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进“香火堂”为辅助陈列,内容分为“周氏房族兴衰”、“鲁迅与周作人”和“鲁迅与周建人”三部分,资料详实、图文并茂。

转过侧门 来到鲁迅小时听故事的天地 转过侧门,穿过一条短弄堂,便进入了一个亮堂的小天井。一株茂盛的桂花树像一把大伞般撑在这里,占了足有一半的空间,为背面的一间小屋遮住了阳光。据导游介绍,这里名叫“桂花明堂”,明堂就是俗称的天井。原先这里种着两棵很茂盛的桂花树,天井因此而得名。这里充满了鲁迅童年时的记忆。夏夜,躺在桂花树下的小饭桌上,听继祖母在这里讲述“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传说,都是鲁迅童年时最难忘怀的故事,后来,在鲁迅的文学作品《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这些童年时听过的民间故事,都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 穿过一条狭长的过道,几间平房出现在我们眼前。左手一间现在被锁得严严实实,透过模糊的玻璃窗,房内的摆设大致能看个清楚。一张大床、一张椅子、一个茶几、一张书桌形成了房内的主要结构。据介绍,这间房间是鲁迅在绍兴任教期间的书房兼卧室。

小小灶间 鲁迅与“闰土”结识的天地 转过个弯,来到了鲁迅家的厨房,绍兴俗称“灶间”,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地方。据导游介绍,这间厨房并没有被改建过,这里的一个“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里面一共有三只锅,两小一大。外面两只锅是烧饭做菜用的,里面那只是逢年过节时才用的。外面的两只小锅俗称“汤锅”,它具有节能的功效,充分利用做饭时的余火,当饭煮熟了,汤锅内的水也就烧热了,可以用来盥洗和温酒。墙边还有一只小灶,是给客人烧点心和煎药用的。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大概就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吧!墙上挂着几个竹制的大大的菜罩,据介绍,这些菜罩就是当年鲁迅家的季节工(当时称“忙月”)章福庆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俩第一次见面就是在这间厨房里,运水使鲁迅认识了一个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之后,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里,以运水作为原形,塑造了“闰土”这个为众人所熟悉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温州雁荡山导游词

至欢迎辞,自我介绍,司机介绍,服务态度,良好祝愿,注意事项,路程500公里,时间6.5小时,停留3个服务区,跨经5个区域。

温州是我国首批列为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浙江南部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旅游中心,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

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通丽水,北通台州,330,104国道十字交汇,贯穿而过,温州现管辖鹿城,瓯海,龙湾三区,瑞安,乐清二市,苍南,平阳,文成,泰顺,永嘉,洞头六个县,全市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人口713万。

温州素有“东瓯名镇”美称,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春秋战国时期,已是我国九大港口之一,西汉年间,是东瓯王绉瑶的封地,东晋时期,著名学者郭裴选址始建温州城,古名“永嘉郡”。相传,建城时,有只白鹿衔花跨城而过,所到之处一片鸟语花香,祥云腾飞,又名“鹿城”。

温州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雁荡山,楠溪江,南鹿列岛,乌岩岭等都是大家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北宋科学家沈括游雁荡山后得出了流水对地形侵蚀作用的学说,这比欧洲学术界关于侵蚀学说的提出早600多年。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雁荡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破火山。它的科学价值具有世界突出的普遍的意义。

雁荡山,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历史上称为我国“东南第一山”,以山水奇秀驰名中外,被列入名山行列,山中环境怡人,冬暖夏凉,泉水清澈,空气新鲜,是游览,避暑,修养的好地方,82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雁荡山山体构成多以火山岩为主,形成众多的深谷,峰林,有着“造型地貌博物馆“之称。整个景区方圆450平方公里,8大景区。

楠溪江

北雁荡山*灵峰夜景

灵峰的奇峰异石在月光和夜色的映衬下,犹如涂上了神秘的色彩,构成了一幅幅线条鲜明的泼墨画,灵峰夜景更具形象美,意境美。

怎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夜景呢?这需要三个最佳:最佳时间,最佳位置,最佳想象力。

请大家抬头仰望左边的山峰:前面的山颠上,一头老牛昂首向东,好象在等待着什么,思念着什么?现在,请大家听一个迷人而凄凉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雁荡山脚下住着一位非常富有的财主。财主家有一位没有父母的六岁小姑娘,名字叫玉贞。小玉贞白天给财主放牛,晚上跟老牛睡在一起,老牛与玉贞相依为命。冬天老牛用身子给她御寒,夏天老牛用尾巴替她赶蚊子。就这样小玉贞与老牛结下了深厚的情感。转眼间“十八的姑娘一朵花”。

人说漂亮是件好事,可坏就坏在财主心怀歹意。一天晚上,财主带了很多家丁,到牛棚里想把玉贞姑娘抢来做小妾。此事被通人性的老牛知道了,趁着夜深人静,老牛驮着姑娘便跑,可到前面的山颠上,无路可逃,怎么办呢?这时老牛显灵了,对玉贞说:“姑娘,你站在我的角上,我用角送你到月宫去。”没等姑娘答应,老

牛便忍痛把角往前面岩石上一扣。只听“轰”地一声,老牛一只角断了下来,变成了弯弯的小船,把玉贞送到月宫,而老牛只剩下一只角,天天都在这里仰首遥望着月亮,思念着玉贞姑娘。每当皓月当空的晚上,称为“犀牛望月”;月有阴晴圆缺,假如没有了月亮,则称为“犀牛盼月”。观赏此景最佳时间应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因为那时,月最圆,情最真,人团圆。

请大家站在屋檐底下,抬头仰望,只见一只硕大的雄鹰,凝神伫望,象一尊保护神,守卫着灵峰这一方净土。60年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观此峰后,诗兴大发,挥笔道:“雄鹰踞奇峰,清晨化为石;待到黄昏后,雄鹰看又活。”峰随步转,景随步移,请各位再往前行,看看“雄鹰敛翅”还有何变化?

最神圣,最伟大的双乳峰。双乳峰不仅孕育了如诗如画的雁荡山水,而且也孕育了勤劳智慧的雁荡人民,因此,雁荡人民还赠给她一个雅称,“东方维纳斯”。

山峰的左侧,一少女背倚灵峰,脸朝东北方,流海高卷,身着旗袍,体态匀称,温文尔雅。向人们显示着东方少女的腼典和婀娜,真不失为一位大家闺秀。如果你用心去感悟,会发现,她朝者远方,面带愁容,眼露悲意,望眼欲穿,似乎正在思恋着未归的情郎。真可谓“自古多情伤别离”让我们真诚地祝愿这为相思女等到自己的意中人。

大家抬头望右边的山峰,有一峰如童,卓立山背上,而它下面的山背,恰似一条巨大的鲸鱼,合在一起,就是“牧童骑鲸鱼”。

相思女终于盼到了心上人。请大家抬头看合掌峰,左边的少女留着波浪式的发型,一身得体大方的服装。此时她踮起了脚尖,扬起了脸,双手楼着右边小伙子的脖子。小伙子天庭饱满,眉清目秀,刚从远方回来,来不及卸下身上的包袱,双手楼住了恋人的纤腰。这就是雁荡山驰名中外的“情侣峰”,此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了不打扰他们,我们的队伍还是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