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八年级物理教案 >

光 的 传 播

光 的 传 播(精选13篇)

光 的 传 播 篇1

第二章 光现象

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以及月亮不是光源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用具:演示器具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

(板)光的传播

新课教学:

谁来说哦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很好,同学们知道很多发光的物体,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对,它们都能发光。

物理学中,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板)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同学们刚才说的电灯、车灯都是人造的,而太阳、萤火虫、水母这些光源不是人造的,是自然存在的,于是我们把光源分为两类

(板)光源: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大家说月亮和行星是光源吗?

月亮、行星它们自身是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

我们知道了光是由光源发出的,有谁直达咯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从光源向远处传播的呢?

实践出真知,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推断对不对。

谁来和我一起做第一个实验

(把蚊香点燃,用透明的容器收集,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

很明显的看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

(用水槽剩满水,在水中放些粉笔灰,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

很容易看出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最后,我们来观察一下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又是怎样的

(拿激光手电做光源,向玻璃砖照射)

很直观的发现,光仍然是沿(直线)传播的。

(板)光沿直线传播

光是摸不着的,怎样在纸上把它描绘下来呢?比如说,我想画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该怎画 呢?

谁到黑板上来画一下 画的很好,这些直线代表什么?表示太阳发出的光。

在物理学上,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路径和方向,叫做光线

(板)

下面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说话。

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们来研究一下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早晨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沐浴着温和的阳光,光线从太阳发出,射向我们,沿直线传播,因为我们不是“透明人”,更不会什么“隐身术”,所以光线不能穿透我们,而在我们身后留下一片荫暗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子。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还能解释日食、月食

通过图形可以清楚的看到,A区域太阳光无法到达,所以看不到太阳,就是通常所说的日全食,把A区域叫做本影区,而在B、C区域只有一部分太阳发出的光能够到达,所以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偏食,并且把B、C区域称做半影区。而D区域只有太阳周围部分发出的阳光能够到达,这部分

2008年8月1日,在我们新疆可以目睹到日食这一天文现象,有兴趣的同学记好了是2008年的8月1日。

光沿直线传播在实际中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课本33页的图2.1—3描述的是激光准直,还有每天课间操排队时要向前看齐;军训打靶时,眼睛要看齐靶心、准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点一线。

雷雨天,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的发生,但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呢?

这是因为光比声音传播的快,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那么光在空气中的转播速度是多少呢?

早在1607年,伽利略就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他的方法: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一英里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盏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举起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的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两英里所用的时间,但由于光传播的速度太快了,所用的时间几乎为零,所以他这种方法没有测出光速。在这之后的三百多年里,很多科学家都进行了测定光速的实验,但效果都不理想。知道1972年,美国的埃文森才测出了光速的精确值:299792457.4m/s

(板)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3×10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

3、光的速度

最后布置给大家一个课后讨论作业 ,三个人一组,分组讨论,题目是:

(板)假如光不再直线传播

下节课我们请几组的代表上来告诉大家讨论结果。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光 的 传 播 篇2

光 的 传 播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 (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具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电灯(或其他光源),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蜡烛,火柴,半透明的白纸,胶水。挂图或投影片——光源、从密林缝隙透过的光。

2 、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剪刀,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

2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学习新课

l 、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 1 )谈话: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

(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源。

( 3 )讲解: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 (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 4 )讨论: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 、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 1 )讲述: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

( 2 )谈话:

①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透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②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

( 3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通过讨论,得出 "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 假设。)

( 4 )实验:

①讲述: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材料是这盏开着的电灯和一根细而直的塑料管。

②讨论:如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根直管能看见电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电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 5 )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 6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可以补充: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 7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 、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 1 )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各组都带来些纸盒,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纸;然后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以上方法需边讲解边演示)

( 2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 3 )讲述:下面,我们就用制作的这个器材实验。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纸盒,看到什么现象?

( 4 )学生分组实验。

( 5 )汇报实验结果: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

( 6 )讨论:

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这与什么有关系?

( 7 )教师小结:合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的时候,蜡烛光就会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

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画图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三、巩固应用

l 、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

2 、提问:

( 1 )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 2 )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3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有没有关系?假如光是可以转弯的,还会有影子吗?

四、布置作业:用小孔成像盒给室外的景色“照相”,观察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彩色?

光 的 传 播 篇3

教学课题

光 的 传 播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课前准备

预习

布置预习及上课时要带的学生器具

预习及准备器具

激发兴趣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练习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猜想

设计实验

(二)光的传播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讨论、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合作)

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讨论、交流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信息交流

得出结论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讨论、归纳

举例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讨论回答

巩固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练习

贴近生活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联系实际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讨论

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观察生活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阅读

比较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

反馈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巩固练习

本课小结

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

设计作业

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一课一练》。

课后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继续讨论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晒,爱护身体。

光 的 传 播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电灯(或其他光源),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蜡烛,火柴,半透明的白纸,胶水。挂图或投影片——光源、从密林缝隙透过的光。

2、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剪刀,针。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1、谈话: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习新课

l、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谈话: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源。

(3)讲解: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讨论: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1)讲述: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

(2)谈话:

①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透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②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

(3)讨论: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

①讲述: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材料是这盏开着的电灯和一根细而直的塑料管。

②讨论:如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根直管能看见电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电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5)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可以补充: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各组都带来些纸盒,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纸;然后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以上方法需边讲解边演示)

(2)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3)讲述:下面,我们就用制作的这个器材实验。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纸盒,看到什么现象?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

(6)讨论:

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这与什么有关系?

(7)教师小结:合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的时候,蜡烛光就会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

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画图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巩固应用

l、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

2、提问:

(1)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2)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有没有关系?假如光是可以转弯的,还会有影子吗?

布置作业 :用小孔成像盒给室外的景色“照相”,观察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彩色?

光 的 传 播 篇5

教学课题

光 的 传 播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课前准备

预习

布置预习及上课时要带的学生器具

预习及准备器具

激发兴趣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练习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猜想

设计实验

(二)光的传播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讨论、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合作)

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讨论、交流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信息交流

得出结论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讨论、归纳

举例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讨论回答

巩固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练习

贴近生活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联系实际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讨论

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观察生活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阅读

比较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

反馈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巩固练习

本课小结

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

设计作业

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一课一练》。

课后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继续讨论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晒,爱护身体。

光 的 传 播 篇6

教学目标:

1、探究性目标:

a、能根据本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b、能够对问题和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c、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d、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2、stse目标:

a、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b、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性质。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4、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物体进行分类。

实施建议:

1)4个人一组,活动时间15分钟。

2)教师鼓励学生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外寻找发光的物体,并鼓励一些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

3)学生有可能找的不是发光物体。这时,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光源?而教师应引导学生设法验证它为什么不是光源。

4)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方法,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评价建议:找到发光物体3个以下是(一般);4-5个是(良);5个以上是(优)

二、活动二: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要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学习。

1.活动建议:可2-3个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一个半课时。

2.活动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幅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在一条线上时,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实验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用其它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即当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活动的最后部分,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

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 的 传 播 篇7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光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意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三、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教法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与此相适应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展示大连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教师提问:图中的光是从哪来的?引入光源定义: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你知道还有那些物体是光源?就以学生举出的光源为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类。

2、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习

(1)提出问题:

有关光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将在我们今后学习中依依解答,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几种猜想:直线、曲线、折线、射线。

(3)设计实验,评估优化探究方案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激光笔、大矿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冻、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蜡烛。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大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完善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小组分别向同学展示光空气、液体、固体光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解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向学生提出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如果举手同学不多,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4、光的传播速度

生活中还有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电脑展示雷电,提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速大于声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5、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光 的 传 播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黄鸣。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传播》,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下面我就按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理念、说学法和教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光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意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三、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

构建“人文·物理·社会”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教法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与此相适应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展示大连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教师提问:图中的光是从哪来的?引入光源定义: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你知道还有那些物体是光源?就以学生举出的光源为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类。

2、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习

(1)提出问题:

有关光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将在我们今后学习中依依解答,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几种猜想:直线、曲线、折线、射线。

(3)设计实验,评估优化探究方案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激光笔、大矿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冻、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蜡烛。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大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完善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小组分别向同学展示光空气、液体、固体光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解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向学生提出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如果举手同学不多,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4、光的传播速度

生活中还有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电脑展示雷电,提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速大于声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5、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光 的 传 播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1、提问:

(1)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录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3、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三: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体演示)

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研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提出问题〗: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观察、讨论、思考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我对于学生的预期太高,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熟悉生活中的现象,但缺少深入思考和完整描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有的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物理原理。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要多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

光 的 传 播 篇10

以前物理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对科学内容的学习上,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实际解题能力。而现在,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把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显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同样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动手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因而必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本人就从初二物理《光的传播》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谈谈自己的设计。

(一)课题引入:

初二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刚开始的引课很重要。在心理学中有这样的经验,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并不完全了解的东西。根据这一结论结合这节课的内容,我选择了各种自然界奇特的光现象引课,有日全食,月食,极光,海洋深处会发光的生物等等。通过展示这些真实的图片,激发他们学习光的热情,为学好整个光现象打好基础。

(二)新课讲授:

1. 光源: 光源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在讲光源的分类时我避免了由老师先写出光源的类型再让学生举相应实例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先随意举例,他们思路非常开阔,会举出各种各样的光源,甚至有可能举出一些非光源的例子来,我在板书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把它们分成三堆:非光源、人造光源、自然光源,学生举的差不多了,就提出问题:“我们能否把这些光源分分类?”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光源每类的共同点,进而归纳出光源的分类。

用这种方法授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自己举例,自己归纳,自己得出结论,当然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2.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形成

① 在规律的形成过程中,我先是演示一组实验:让激光束分别射向空气、玻璃、水。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引导他们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 接下来学生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③ 提出问题:“我们得出任何结论都要知道这个结论的适用范围,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沿直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呢?”

④ 学生可能一时举不出反例,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其实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新X人喜欢吃烤肉,当你站在炉子的一边看另一边的人或物体时,常会看到什么现象?”

⑤ 让学生先回答,然后再补充,共同其原因。类似的还可以再举晚上看星星总是一眨一眨的例子。

通过演示实验和举反例所创设的情境,学生很容易得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并且强化了对均匀介质的理解,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利用规律解释现象

① 解释日食、月食现象:由于日食、月食发生在天体之间,直接用语言不好说清,因此我用动画模拟了日食月食形成过程。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解释这些现象。在解释过程中强调正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光射不到的地方才会有阴影,才形成了日食、月食。

同时告诉学生,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看到月食认为是被天狗吃了是一种凶兆,这些迷信的说法我们应该摒弃。

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史观教育。

② 解释小孔成像是本节的难点。学生总是误认为像是小孔的像,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为此专门制作了小孔成像演示仪——接通电源的灯泡在圆筒底面的毛玻璃上成像。为了解决像的形状只与物的形状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的问题,在圆筒一侧的纸片上戳出圆形、三角形、四方形的孔,接通电源后灯丝就会在圆筒另一侧的毛玻璃上成像,通过改变孔的形状,让学生观察成像形状,引导他们得出像的形状只与物的形状有关。不仅如此,这个小孔成像演示仪中的圆筒还可以前后推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物与孔距离影响像的大小的规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98%的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还有一个问题,他们可能还解释不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时我引导学生动手画光路,在这里穿插着讲光线的知识,告诉学生我们之所以引入光线,就是为了研究方便。在画光路的时候,首先把物体放在某一位置,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画出它的成像情况,再换一个位置再来看成像情况,比较它们的异同并解释为什么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为后面研究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做铺垫。这样既加深了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

讲到小孔成像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段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史料,比如墨子在多年前做的小孔成像的实验,告诉他们在对光线直进的研究中,古代走在世界的前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教育。

4.光速

① 用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光速比声速大的事实。

② 接下来直接给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值并作形象的比喻。比如光1s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5圈。

③ 为提高学生兴趣,体会科学家的探索,加深对光速的认识,我还简单介绍两种测光速的方法:伽利略测光速法和迈克逊旋转八面镜测光速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分析迈克逊旋转八面镜测光速的合理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在过程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调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即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速大小,并相应的举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射击瞄准,队列排队等,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归纳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总是首先创设相应的情境,在情境中观察,归纳,,再进一步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有没有特例,需不需要再加限定条件等等。其实我们学习物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用学到的这些方法解决我们现在还未知的问题。所以大家应该从今天起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 课后体会

这节课的内容其实比较简单,学生生活中对光的认识还是比较多的,难点就在于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现象,尤其是对小孔成像的理解。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个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和实物演示,给学生创设了相应的物理情境,在情境中观察,在情境中归纳,,很容易的突破了难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光 的 传 播 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级《科学》第二部分"光" 的第四课《光的反射》。

说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分为"照亮目标"和"运用光的反射"两个部分。《光的反射》是上一节课《光是怎样传播的》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不同的是这节课研究的是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

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教材在第一部分便安排了照亮目标这一活动,让学生去经历实验过程,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储存知识,而贵在运用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教材第二部分运用光的反射又把学生带领到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和神奇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去了。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光源、影子和光的直线传播。学生知道光源就是自己发光的物体,月亮不会发光所以不是光源,我们能够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太阳光,这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生活中应用光的反射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列举这些例子,让学生回忆反射显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实践我了解到:科学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五年级学生对科学世界怀着无限的向往与幻想,对科学的学习充满了热情。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具体的学情分析,我对这节课制定了如下目标:

科学概念

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光的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照亮目标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

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只要这个规律被人类所了解、所掌握,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它应用于日常的生活、生产和工作中,帮助人类解决更多的难题),从而激发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运用。

说教法、学法

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可见学生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是何等重要。因此,我采用了"引导——探究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由于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探究过程困难较大,所以我还应用了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倾听组员的意见,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也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

说教具、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手电筒、小镜子、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

教师演示:有关光的`反射图片和课件。

说教学程序

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与灵魂,围绕促进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课伊始 趣即生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问:光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以外,还有什么特性呢?抬头看看教室里的日光灯为什么要装上灯罩呢?汽车装上反光镜又是为什么呢?教室里的墙壁为什么要粉刷成白色呢?这都是和光有关的问题,该怎样解释呢?这节课就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照亮目标".(目的是课堂铺垫,通过生活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实验探究——课深入 趣渐浓

学习快乐——照亮目标

(1)打开手电筒,让光从上往下照射桌子上的书,光是怎样照亮书的?并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2)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把书立起来,这时怎样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书本上。

(3)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我们能想办法照亮阴影里的玩具吗?

通过分组实验把学生的口、手、眼、脑等多种感观调动起来,让每个都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积极思考、主动交流、相互合作的。学生操作完毕后,再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照亮目标的,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也就理解了什么是光的反射,光遇到障碍物会怎样,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出准确的概念。从而揭示了课题:光的反射。

学以致用——运用光的反射

学生经历了以上实验后,对光的反射已有所理解,在学生兴趣未减时问:反光这种现象在生活、生产、科研中还有广泛的应用。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一些反光的例子吗?给学生想和说的机会,并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并边说边打开大屏幕,展示这些利用了反光原理的实物图片。然后教师又提问:这些仪器是怎样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的呢?想一想,试着在书上画出课本上给出的两个例子的光路图。然后教师补充完整汽车的车后镜和医生用的额镜所利用的反光原理。最后,教师又将课前的两个问题引出:

(1)日光灯为什么要装上灯罩?

(2)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粉刷成白色?

科学探索——光的妙用

当学生研究光在生活中的应用而意犹未尽时,教师又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在科学测量中发挥的作用,把学生带入到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中去,以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月球离我们有多远,这是一个无法用尺子测量的难题。当美国宇航员于1969年和1971年登上月球时,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月球上安置了几面特殊的镜子(激光么射器)。地球上的科学家向镜子发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方向返回。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加地面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当学生还沉浸于惊叹科学的神奇、科学家的伟大时,教师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交流、善于动手进行创作发明。

露一小手——制作潜望镜

现在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利用反光原理的小手工——潜望镜吧!

学生用学具制好潜望镜后,让学生说一说它是怎样应用光的反光特性的。

5、光的污染

教师介绍:在生活中反光有很多有用的地方,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你注意了吗?课件展示课本中的图片。告诉学生目前有许多建筑广泛使用的玻璃幕墙就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光污染。

快乐发现——瞳孔的变化

同桌用手电筒照射对方的眼睛,并仔细观察瞳孔的变化。然后教师告诉学生瞳孔是一个可以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三)、全课——课已尽 趣依存

最后对于进行全课,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鼓励学生努力学好科学知识、认识更多的现象和规律,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

在这堂课上学生是在一种我参与、我探究、我发现、我创作,所以我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的。

光 的 传 播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2、光线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二)新授环节

1、光源:

(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charutupian)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

在研究光现象时,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通常研究点光源的关学现象,所谓点光源,就是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

(2)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

分类:

1)、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a、太阳等恒星都是天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

b、白炽灯、水银灯、荧光灯和蜡烛等是人造光源。

2)、按光的激发方式分:冷光源和热光源。

a、热光源:利用热能激发的光源(白炽灯、弧光灯等)。

b、冷光源:利用化学能、电能激发的光源(萤火虫、霓虹灯等)。

3)、按光线特点分: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和体光源。(着重介绍点光源)

a、定义:凡是光源本身的大小与它被照到的物体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点光源”。

b、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点光源并非数学上的点,而是物理意义上的点,即光源本身有一定线度。

2、光的直线传播

(1)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和路径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在光线上标明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2)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等。

注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

(3)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中。

光直线传播产生的光现象有: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光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传递的过程。

3、影:

(l)点光源的影

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2)较大发光面的本影和半影。

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的范围是本影,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区域,是半影,比较以上两图,光源的发光面积极大,本影区越小,无影灯就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

注意强调: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发出的光可用光线表示,但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种约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碍物的背面留下影子。

4、关于证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很多,例如日食月食现象:

(1)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全食,如a区。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如b区,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阳周围的发光环形面,这就是日环食,如c区。

(2)、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同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如图所示,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如图a区;当月球有一部分进人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如图b区;但要注意,当月球整体在c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

5、光速:光的传播速度。

1)、真空中的光速:各种不同频率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均为:

c=3.0×105km/s=3.0×108m/s。

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等c=3.0×105km/s=3.0×108m/s。

3)、光在其它媒质中的速度都小于c,其大小除了与媒质性质有关外,还与光的频率有关(这一点与机械波不同,机械波的波速仅由媒质的性质即密度、弹性和温度等决定)

6、光年:

1)、定义: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光年。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

2)、大小:1光年=ct=3.0×108m/s×365×24×3600s=9.46×1015m。

光 的 传 播 篇13

一、教材分析

物理研究的是力、热、光、电等现象的。本章教材研究的是光的现象及其规律,而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是光学实验的一个开始,所以做好这个实验也为后面的光学规律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还不具备很好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不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求太严。根据学生前一节的学习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于光的反射有了一点点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反射现象和反射规律学生还很模糊。所以这节课应多鼓励学生勇敢的进行合作探究,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本节的内容和学生情况,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一些生活现象知道物体的表面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能通过实验得出光的反射规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知道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识目标)

2、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图,会利用两种反射解释有关现象。(能力目标)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情感价值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这一节的重点是利用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做光路图。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上课前发放器材:光的反射实验器一套、激光手电(四人一组)。教师提前在黑板上写好小组号,同时画好上课用的光路图。

2、教学过程:

1)学生动手实验,引入新课:

先给学生演示:正对着墙照有个光点,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不对着墙照,如何让光点出现在墙上?同时对学生提出:看谁先做到?做到的报出你的小组号。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都很积极动手实验,一开始就把学习气氛活跃了起来。再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光的反射。同时教师适当的点拨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并让学生举例,加深对光的反射理解。

2)提出问题,学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重点)

通过老师的一个演示反射,提出问题:通过这个现象你来猜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了什么规律?(在这个地方要把一些名称告诉学生,便于学生说出猜想和后面的实验)学生猜想:为了鼓励学生作己的猜想,教师对学生的猜想不做任何的。在学生实验之前要把的要求和实验的一些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在这个地方加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探究思考,发现归纳,同时让相邻小组相互检查,既体现了的公平性,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通过发现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意识增强了,竞争意识也增强了,同时为了得到更多的结论,有的学生会去看课本,这样得到的结论能够全面一些。

学生实验之后请得出结论的最多的小组说出他们的结论,其他组补充。在学生的实验结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反射光线上的一点的对称点会在入射光线上找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利用这个结论作图。还有学生会说:既然法线是人为画上的,那么入射点就可以移动,不用总是在一个地方,教师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鼓励。有的小组会说:反射面必须是透明的,或者是光滑的,教师可以简单说明折射和反射的不同,并就势引导学生得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老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组的实验设计非常的好,应该加一个鼓励:这个小组将镜面朝下,这样做实验使得光线非常的清楚,实验效果很好。最后教师做一个简单的,再把光的反射规律加以明确和强化。实验结束,让学生好器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紧跟着一个跟踪练习:让6名学生到黑板上利用刚学的光的反射规律做光路图(也是为后面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学习做好铺垫),其他学生在下面任选一个画,同时完成后面的练习。学生的作图可能会出现不画法线的、两个角不相等的、光线漏掉了箭头的,或是将光线箭头画反了的,所以在这里也对学生的作图做一个,通过讨论出作图的注意事项,让学生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在做题中规律或是一些注意问题。

3)观察光路图,学习两种反射:

利用黑板上学生的作图,这个图课前画在黑板上了,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利用刚刚学过的光的反射规律作图,巩固了反射定律的知识,再就是为后面引出两种反射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教师三个三个连起来引出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提出问题:入射光线都是平行的,但是反射光线不一样,思考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教师不再做统一讲解。

4)小组交流,归纳:

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对本节所学的知识加以。

5)当堂达标:

学生做导学案的达标题,让做的快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答案,有不同意见的去用不用颜色的笔改,最后全班交流统一定出答案,再让同桌用红笔互批。最后小组长统计组内全部过关的得到一个对号。最后的达标既是对学生这一节课学习的一个也是对小组的一个总体,这样就能带动好的学生去帮助弱的学生,利用生教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五、布置作业:配套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题。

我的课说完了,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