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八年级物理教案 >

“电能”,

“电能”,(通用17篇)

“电能”,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没有给出电能明确的定义,而是从社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获得电能和使用电能的例子来引出电能和学习电能的,突出了科学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教材从电能的来龙去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电能。教材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图片来说明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深刻地体味到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中起着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不同家庭使用电能多少的不同,电能有多少,来引入电能的单位,从而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能的测量工具──电能表。介绍电能表的时候先说明怎样读数,再给出电能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及其意义,给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以一种途径和方法上的指导。然后紧跟时代步伐,介绍新型、现代化的电能表,把现代新技术及时地引进教科书。教材最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角度给出功的概念。还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结果很自然的得出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一样。

在新教材中是第一次单独列一节来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能。新教材中“能”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它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内容的一条主线。“能”的概念在声学、物态变化等内容中有提及,但都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新教材在处理“能”这一知识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仅仅把“能”作为新教材一条鲜明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更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能”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这一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的作用,光学习能量,然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定义功,这样一来把功定义为“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量”,这样比旧教材对功的定义,就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体现了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而旧教材在处理能和功上,在学习能的知识之前,先从机械功给出功的概念,此时只能生硬的把功定义为“功等于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即“w=f·l”,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来计算功,教材再没有解释和说明。学生更是觉得非常突然而难以理解和接受。新教材作了光电学后力学的安排,而且在电能这一书里给出了功和能的关系──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这样安排以后在后面的力学部分学到机械功以及做功与内能的改变的时候,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

②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

③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从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各种应用来学习电能。

难点:功和电功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课前利用各种条件收集整理有关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资料,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信息。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电能

一、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来源与应用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电能的优点:来源广泛、容易输送、使用方便。

二、电能的单位

度、千瓦时(kw·h)、焦耳(j)

1度=1kw·h=3.6×106j

三、电能的测量

测量工具──电能表。

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

四、电功

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

功的单位:与能一样。

电功: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教学流程

课前调查→情景引入→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交流成果、展示资料、发言→引导阅读自学→讨论发言交流→设疑、引发思考、讨论交流→发言交流→引入功和电功的概念→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手边的一切资料,教材、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收集下面资料:①电能有哪些来源?②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③抄下你家的电能表铭牌上的信息。

课外利用各种工具收集相关资料、信息。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校内校外相结合。

引入新课

用多媒体引入,播放火车运煤、高压输电、油轮运油、管道输油等有关能源供应运输的多媒体课件。把电能放到能源资源的背景下来学习。

观看、思考。

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

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中丰富的物理知识。为后面引出电能的优点:运输方便埋下伏笔。

进行新课

一、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来源与应用

请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电能的资料拿出来,分小组讨论、交流。创设学生进行信息、思想交流的情景,在小组间巡看,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发言。通过板书电能的来源及应用的流程图,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电能的来源和应用。

引导学生小给电能的特点和优点。

把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电能的资料拿出来,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学习成果,并分析、归纳、发言。

讨论、发言。

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进行信息情感的交流沟通,形成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信息与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体会从生活走向科学,提高学习兴趣。

给与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交流讨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电能的单位与电能的测量──电能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

①电能的单位是什么?

②电能表怎么读数?铭牌上的各种标注是什么含义?

通过阅读,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学习。

投影题目,供课堂小测。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讨论、交流、发言。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用好教材,培养阅读能力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看书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会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乐于交流讨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电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有人说自来水管的水流过来,水龙头有水流出,我们就要交水费。而我们的生活用电,电流从发电厂通过火线流过来后又从零线流回去了,而且电流又没有减小,所以我们不应该交电费。你认为这么说有道理吗?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并说出交或不交电费的理由。

师生一起讨论、归纳、得出功和电功的概念。

阅读、思考。

积极讨论,相互交流。

讨论、发言。

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思维的多样性。

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

积极思考本节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

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

布置作业

通过查找资料或调查完成作业,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案例选自延边教育出版社《课堂--与案例》新课标教案物理八年级下册,如欲购买此书,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邮购电话:010-82608550

服务电话:010-82608377,82608850

邮政信箱:10080-155

网址:

“电能”,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之一.知道输电的过程.了解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理解各个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充分理解 ; ; 中的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4、知道什么是输电导线上的功率和电压损失和如何减少功率和电压损失.

5、理解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2、通过例题板演使学生学会规范解题及解题后的思考.

3、通过远距离输电原理分析,具体计算及实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验.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我国远距离输电挂图展示,结合我国行政村村村通电报导及个别违法分子偷盗电线造成严重后果的现象的介绍,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做一个合格公民.

2、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对于电路上的功率损失,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从已有的直流电路知识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讲解电路上的电压损失,是本教材新增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输电问题有更全面、更深人和更接近实际的认识,知道影响输电损失的因素不只一个,分析问题应综合考虑,抓住主要方面.但真正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教学中并不要求深人讨论输电中的这些实际问题,也不要求对输电过程中感抗和容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好分寸.

3、学生常常容易将导线上的电压损失面 与输电电压混淆起来,甚至进而得出错误结论.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认识.这里要注意,切不可单纯由教师讲解,而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否则会事倍功半,形快而实慢.

4、课本中讲了从减少损失考虑,要求提高输电电压;又讲了并不是输电电压越高越好.希望帮助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问题,逐步树立正确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l)理论分析如何减少输电过程的电能损失.

(2)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难点: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

3、疑点: ; ; 的对应关系理解.

4、解决办法

通过自学、教师讲解例题分析、实验演示来逐步突破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设计方案

电能的输送

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高压输电的道理.

教学用具:电能输送过程的挂图一幅(带有透明胶),小黑板一块(写好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板书:第三节 电能的输送

输送电能的过程:发电站→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线→ 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能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3、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 ,减小发热 ,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 ,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 ,三是减小输电电流 .

4、提问:哪种方法更有效?

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用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了也是很有效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5、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 ,要使输电电流 减小,而输送功率 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 .

板书:(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送电的电能损失.)

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使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附近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讨论:高压电输到用电区附近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安全,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板书:(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三、引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四、课堂小结:

输电过程、高压输电的道理.

五、作业 布置:

某电站发电功率约271.5万千瓦,如果用1000伏的电压输电,输电电流是多少?如果输电电阻是200欧,每秒钟导线发热损失的电能是多少?如果采用100千伏的高压输电呢?

探究活动

考察附近的变电站,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电学知识和用电常识.

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调查生活中的有关电压变换情况.

调查:

在电能的传输过程中,为了减小能量损耗而采用提高电压的方法,可是在提高电压后相应的对一些设备的要求也会提高,请调查在高压输电和低压输电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

“电能”,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以人教版必修教材《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中的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注重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电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本节课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涉及的化学原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动手探究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构造,运用已有的知识认识和理解本节核心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重建,并让学生感受到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等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在物理学习中对于火力发电工作原理有所了解,这对学生学习本节知识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学生缺乏微观原理分析能力及感性的实验体验。因此,本节设计为:“互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利用边讲边实验探究和多媒体,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三、设计思想

1.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是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师鼓励学生从事积极的实验活动和思维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如何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知识是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构建、自我发现的,而不是从外部传递给学生的”的认知目标。

2.以学生亲自设计、亲身体验水果电池为教学情景,并在一系列合作实验探究中,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原理相结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思考可能产生的物质及发生的变化以完成本节教学设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初步了解化学电池—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水果电池”为主线,首尾呼应,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及分享探究成果的愉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的理解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的探究。

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原电池反应原理及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六、教学模式设计

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围绕“生活即化学、科学就在身边”的思想理念,采用“指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学习任务,都是通过学习小组对“问题情景”的讨论、探究、实验、评价完成的,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七、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1.视频:将很多橙子分别插上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给手机充电。

思考:橙子手机电池利用了化学中的哪方面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及蕴含的知识。)

交流讨论:学生思考、交流后得出结论——原电池。

2.提出问题:化学能否转化为电能?指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入新课题。

(1)铜片、锌片同时插入水果(学生提前准备好的水果:苹果、橘子、橙子、西红柿等),并与发光二极管相连。观察发光二极管是否发亮?(2)铜片、锌片同时插入水果,并与灵敏电流计相连。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3)用小刀将水果切割分开,使铜片和锌片分开,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再将水果合拢,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思考:(1)上述实验过程中看到什么现象?你想到什么?(2)特定条件下的水果电池会产生电流,你还联想到什么?(3)再仔细想一想:电子从何而来?电子如何移动?水果味道怎样?离子如何移动?

交流讨论: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教师倾听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当铜片和锌片用导线相连同时插入水果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能直观地看到?由水果是酸的味道,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选择盛稀硫酸的烧杯替代水果,探究铜片和锌片用导线相连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能看到什么?

学生实验:(提醒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1)铜片和锌片的导线之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2)用导线把铜片和锌片连接起来,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3)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铜片和锌片不能互相接触)。

交流讨论:(1)实验1的灵敏电流计显示有电流通过,电流是如何产生的?电子从何而来?电子如何移动?(2)实验2和实验3的实验步骤有何差异?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3)为什么当锌片和铜片连接后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在铜片上看到有气泡产生?溶液却都是无色的?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各发生了什么反应?(4)1、2、3实验中锌片的质量将有何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离子如何移动?

课件展示:播放微观和动画课件,让学生感受到现象与对应的微观变化的本质,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认识并理解锌与溶液中的氢离子之间是怎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怎样产生电流?了解化学能是如何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的。

因为电子的定向移动而产生了微电流,从本质上说,这种微电流是在化学反应(两级分别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归纳、板书:(1)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原电池的构成——用导线连接两块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极,同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两极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思考: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但是在原电池中,铜片并没有参加反应,那么,铜片的作用是什么呢?

交流讨论:电子在电压的作用下,才能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当锌片和铜片同时浸入电解质溶液时,由于两种金属的原子失电子能力不同,会在两者之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时,便会产生电流。

学生实验:(1)将锌片和铁片用导线相连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2)将锌片和石墨棒用导线相连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归纳小结:构成原电池的基本要素。

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利用水果电池让发光二极管亮起来。

(由于开始时学生用一个水果做电池连接发光二极管时不发亮,但连接灵敏电流计时指针偏转,说明一个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较小,不能对外做功,因此二极管不亮。为了呼应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推向高潮,设计这一教学环节。)

(1)实验准备:用水果(西红柿、苹果、橙子、橘子等)和金属片制作电池,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常识——两个干电池串联能使灯泡更亮的道理,设计将水果电池串联起来后让发光二极管亮起来。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活动并适时点拨,鼓励引导。

交流汇报:小组代表汇报设计的方案及实验成果,交流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实验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活动情况,展示有创新的小组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原电池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具体应用?

探究:探究钢铁在潮湿空气中易腐蚀的原理:

新旧知识衔接:在《化学1》中已经接触过钢铁制品在潮湿空气里很容易生锈,今天用已学知识深入了解腐蚀的原理。

视频: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边看边思考边交流讨论,从原电池的角度探究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本质。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阅读《化学1》和《化学2》资料卡,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方程式。

迁移思考:在水闸、水下钢柱、船舰的尾部、船锚和锅炉内壁,通常将锌块镶嵌在钢铁的表面,为什么?

交流讨论:学生类比钢铁生锈腐蚀原理进行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倾听的同时,指导完善。

讲授:由于锌比铁活泼,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变成Zn2+发生腐蚀,保护铁不受腐蚀。锌充当腐蚀的卫士,锌块不断地锈蚀而消瘦,以至于最终被新的锌块替换上去,却保护了它相邻的钢铁安居乐业,这是多么可贵的自我牺牲品格啊!

“电能”,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 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1.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2. 看书p62,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3. 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1. 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2. 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3. 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4. 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5. 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6. 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7. 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1. 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2. 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是使用什么能源发电的?3. 介绍三峡发电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电能”, 篇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编辑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上方相关栏目查看,谢谢!

《化学能与电能》

盐池高级中学武燕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之中。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

二、教法分析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

我邀请学生一起动手利用西红柿,苹果让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这个现象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引导学生复习金属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提出问题:

锌和稀硫酸反应的类型属于哪一类?

这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用双线桥法表示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以及数目?

(2)通过分析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作出大胆的假设:如果让锌失去的电子在闭合回路中发生定向移动,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电子定向移动的闭合回路,得到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图。

(3)通过分析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产生电能,依据能量守恒原则,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那么电能到底是什么能转化而来的呢?和学生一起分析从而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二)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教学:

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依据之前设计出的铜锌原电池装置提出问题:如果更换铜锌原电池中的部分电极材料,那么电流计的指针依旧会发生偏转吗?得到实验方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我把学生分为四大组,共八个实验,通过分组对比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讨论,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

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动画演示,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示意图,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原电池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如电子的定向移动,电流的流向以及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电流的方向来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判断正负极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最后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释在新课之前的实验现象,说明苹果,西红柿中含有电解质溶液,和铜片,锌片以及导线共同构成了一个原电池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通过这个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见学案)

(四)学生小结升华新知

课堂小结,让学生在学案中自己小结,能使学生体会到一堂课中的乐趣和收获,老师做要点补充。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44页1题、2题

2.(选做题)制作水果电池。

“电能”,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高压输电的道理。

教学用具:电能输送过程的挂图一幅(带有透明胶),小黑板一块(写好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板书:第三节 电能的输送

输送电能的过程:发电站→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线→ 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能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3、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 ,减小发热 ,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 ,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 ,三是减小输电电流 。

4、提问:哪种方法更有效?

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用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了也是很有效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5、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 ,要使输电电流 减小,而输送功率 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 。

板书:(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送电的电能损失。)

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使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附近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讨论:高压电输到用电区附近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安全,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板书:(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三、引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四、课堂小结:

输电过程、高压输电的道理。

五、作业布置:

某电站发电功率约271。5万千瓦,如果用1000伏的电压输电,输电电流是多少?如果输电电阻是200欧,每秒钟导线发热损失的电能是多少?如果采用100千伏的高压输电呢?

探究活动

考察附近的变电站,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电学知识和用电常识。

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调查生活中的有关电压变换情况。

调查:

在电能的传输过程中,为了减小能量损耗而采用提高电压的方法,可是在提高电压后相应的对一些设备的要求也会提高,请调查在高压输电和低压输电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

“电能”,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 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 看书p62,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

3. 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 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

2. 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 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4. 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 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6. 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 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1. 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

2. 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是使用什么能源发电的?

3. 介绍三峡发电站

“电能”,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

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铁丝

2. 教师准备:电扇、电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

2. 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

1. 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

(2)风车利用了风能

(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

2. 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

3. 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举例说明。

4. 人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

(三)电能的转化

1. 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

2. 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

3. 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

4. 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

5. 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6. 观察教材p62图画,分析这里是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

7. 在p62最下方图画中连线,表现出能量之间的转化。

“电能”, 篇9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和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具

1.电能输送过程的挂图一幅(带有透明胶)。

2.小黑板一块(抄有题目)。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三节电能的输送〉

2.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板书:〈1.输送电能的过程:发电站→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线→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板书:〈2.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和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通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设法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减小发热Q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t,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R,三是减小输电电流I。

提问:哪种方法能被实际使用呢?

讨论: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际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Q=I2Rt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也是很可行的。

板书结论:〈①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②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p=UI,要使输电电流I减小,而输送功率p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

板书:〈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送电的电能损失。〉

(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使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附近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讨论:高压电输到用电区附近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安全,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板书:〈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4)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3.小结:输电过程、高压输电的道理。

4.作业 :出示小黑板上的题目。

葛洲坝电站发电功率约271.5万千瓦,如果用1000伏的电压输电,输电电流是多少?如果输电线电阻是200欧,每秒钟导线发热损失的电能是多少?如果采用100千伏的高压输电呢?

(四)说明:

1.本节是应用物理规律和公式分析实际问题,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较好。

2.对于高压输电,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高压输电时电压很高,怎么会使电流减小呢?这不与欧姆定律矛盾吗?如果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作如下解释:变压器并不遵循欧姆定律工作,它的工作原理要到高中以后再学习。

“电能”,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

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铁丝

2. 教师准备:电扇、电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

2. 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

1. 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

(2)风车利用了风能

(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

2. 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

3. 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举例说明。

4. 人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

(三)电能的转化

1. 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

2. 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

3. 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

4. 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

5. 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6. 观察教材p62图画,分析这里是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

7. 在p62最下方图画中连线,表现出能量之间的转化。

教学反思

“电能”,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会使用电能表正确读数,能结合实例理解电功。

2.经历对电功的探究,体会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提高思维变通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节约用电的意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功的概念

难点:对电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场景:思考家庭中一个月需要交多少电费?由学生的回答引出交多少电费的依据——供电部门通过电能表来计算电费。提问学生对电能表了解多少,由此引出课题——电能表与电功。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介绍电能表的概念,并实际展示电能表,引导学生思考电费的多少表示什么?电费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结合电子式电能表,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图,思考表上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含义。教师介绍含义并强调额定电压和基本电流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电能表的读数,介绍电能表的计量单位,学生总结供电部门计算电费的依据。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家庭中交的电费不一样,引出电功。教师可以列举点亮的'小灯泡、给电热器通电、给小电动机通电、给电视机通电等例子,让学生思考电能转化为哪些能。学生总结是因为电流做了功,所以才有了能量的转化,即电能的消耗,得出电功的概念。

教师讲解电功的表达式,强调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并补充它的推导公式,即通过欧姆定律得到的变形公式,注意使用范围。

学生活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在一定时间内,电流做的功越多,灯泡就越亮)

设计并进行实验:1.将两个电阻不等的白炽灯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和两只电压表的示数;2.将两个灯泡并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和两只电流表的示数。

实验分析:串联时,通过灯泡的电流相等,电阻较大的电压越高,灯泡越亮;并联时,通过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电阻较小的电流越大,灯泡越亮。

介绍电功的单位:

国际单位:焦耳,符号为J,1J = 1VAs;常用单位:千瓦时,符号为kW·h,1kW·h=3.6×106J。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教材中习题,小组内完成。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课后思考电功已经会算了,那如何计算电功率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板书设计

“电能”, 篇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铁丝2. 教师准备:电扇、电灯

【教学设计】

(一)导入1.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2. 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1. 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2)风车利用了风能(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2. 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3. 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举例说明。4. 人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

(三)电能的转化1. 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2. 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3. 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4. 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5. 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6. 观察教材p62图画,分析这里是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7. 在p62最下方图画中连线,表现出能量之间的转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电能”,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之一.知道输电的过程.了解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理解各个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充分理解 ; ; 中的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4、知道什么是输电导线上的功率和电压损失和如何减少功率和电压损失.

5、理解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2、通过例题板演使学生学会规范解题及解题后的思考.

3、通过远距离输电原理分析,具体计算及实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验.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我国远距离输电挂图展示,结合我国行政村村村通电报导及个别违法分子偷盗电线造成严重后果的现象的介绍,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做一个合格公民.

2、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对于电路上的功率损失,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从已有的直流电路知识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讲解电路上的电压损失,是本教材新增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输电问题有更全面、更深人和更接近实际的认识,知道影响输电损失的因素不只一个,分析问题应综合考虑,抓住主要方面.但真正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教学中并不要求深人讨论输电中的这些实际问题,也不要求对输电过程中感抗和容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好分寸.

3、学生常常容易将导线上的电压损失面 与输电电压混淆起来,甚至进而得出错误结论.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认识.这里要注意,切不可单纯由教师讲解,而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否则会事倍功半,形快而实慢.

4、课本中讲了从减少损失考虑,要求提高输电电压;又讲了并不是输电电压越高越好.希望帮助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问题,逐步树立正确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l)理论分析如何减少输电过程的电能损失.

(2)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难点: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

3、疑点: ; ; 的对应关系理解.

4、解决办法

通过自学、教师讲解例题分析、实验演示来逐步突破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设计方案

电能的输送

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高压输电的道理.

教学用具:电能输送过程的挂图一幅(带有透明胶),小黑板一块(写好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板书:第三节 电能的输送

输送电能的过程:发电站→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线→ 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能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3、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 ,减小发热 ,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 ,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 ,三是减小输电电流 .

4、提问:哪种方法更有效?

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用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了也是很有效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5、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 ,要使输电电流 减小,而输送功率 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 .

板书:(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送电的电能损失.)

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使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附近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讨论:高压电输到用电区附近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安全,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板书:(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三、引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四、课堂小结:

输电过程、高压输电的道理.

五、作业布置:

某电站发电功率约271.5万千瓦,如果用1000伏的电压输电,输电电流是多少?如果输电电阻是200欧,每秒钟导线发热损失的电能是多少?如果采用100千伏的高压输电呢?

探究活动

考察附近的变电站,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电学知识和用电常识.

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调查生活中的有关电压变换情况.

调查:

在电能的传输过程中,为了减小能量损耗而采用提高电压的方法,可是在提高电压后相应的对一些设备的要求也会提高,请调查在高压输电和低压输电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

物理教案-电能的输送

“电能”,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l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l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2、过程和方法

l体验电能可以转化其他形式的能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l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重、难点:

1、电能的概念、相关单位。

2、围绕“电能”进行教学。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连接一个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小灯泡发光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呢?

进行新课:

1、能量和电能:

(1)、能量: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

存在方式: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原子能等

学生讨论:能量可以转化吗?

教师总结: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例举一些其它能→电能的例子

(2)、电能: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的一种能量形式。

学生讨论:电能的应用……教师总结

电能的单位:千瓦时(kW·h)即“度”

能量的国际单位:焦耳(焦)(J)

1kW·h=3.6×106J

2、电能表:测量电能的常用工具之一。

(1)、电能表的结构:接线柱、转盘、示数

(对照实物观察)

(2)、电能表的使用: “220V”……

“10A”……

“50Hz”……

接线方法……

(3)、读数: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计算使用的电能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计算使用的电能

(4)、介绍新型的电能表:

3、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叫电功(做功)有多少电能发生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1)符号:W

(2)单位:与能相同……焦耳。

3、达标练习:课本后3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教学后记:1、重点是电能的概念,其他概念要围绕电能的概念进行。

2、读数应多练习几遍,学生会判断使用的电能。

“电能”, 篇15

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高压输电的道理.

教学用具:电能输送过程的挂图一幅(带有透明胶),小黑板一块(写好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板书:第三节 电能的输送

输送电能的过程:发电站→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线→ 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能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3、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 ,减小发热 ,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 ,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 ,三是减小输电电流 .

4、提问:哪种方法更有效?

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用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了也是很有效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

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5、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 ,要使输电电流 减小,而输送功率 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 .

板书:(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送电的电能损失.)

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使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附近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讨论:高压电输到用电区附近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安全,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板书:(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三、引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四、课堂小结:

输电过程、高压输电的道理.

五、作业布置:

某电站发电功率约271.5万千瓦,如果用1000伏的电压输电,输电电流是多少?如果输电电阻是200欧,每秒钟导线发热损失的电能是多少?如果采用100千伏的高压输电呢?

“电能”, 篇16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和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具

1.电能输送过程的挂图一幅(带有透明胶)。

2.小黑板一块(抄有题目)。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三节电能的输送〉

2.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板书:〈1.输送电能的过程:发电站→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线→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板书:〈2.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和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通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设法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减小发热Q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t,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R,三是减小输电电流I。

提问:哪种方法能被实际使用呢?

讨论: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际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Q=I2Rt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也是很可行的。

板书结论:〈①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②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p=UI,要使输电电流I减小,而输送功率p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

板书:〈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送电的电能损失。〉

(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使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附近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讨论:高压电输到用电区附近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安全,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板书:〈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4)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3.小结:输电过程、高压输电的道理。

4.作业 :出示小黑板上的题目。

葛洲坝电站发电功率约271.5万千瓦,如果用1000伏的电压输电,输电电流是多少?如果输电线电阻是200欧,每秒钟导线发热损失的电能是多少?如果采用100千伏的高压输电呢?

(四)说明:

1.本节是应用物理规律和公式分析实际问题,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较好。

2.对于高压输电,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高压输电时电压很高,怎么会使电流减小呢?这不与欧姆定律矛盾吗?如果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作如下解释:变压器并不遵循欧姆定律工作,它的工作原理要到高中以后再学习。

“电能”, 篇17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传输电路中电功率转化及电损耗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送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 导线(电阻) 发热 损失电能 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输电线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要尽量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减小发热Q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t,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R,三是减小输电电流I。

提问: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际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p=UI,要使输电电流I减小,而输送功率p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

【例】一小型水电站输出的电功率为20KW,输电线总电阻为5,如果发电机输出电压为400V,且直接进行输电,输电导线上损失的电功率为多少?

若改为20xxV电压输电,则输电导线上损失电功率又为多少?

用20xxV输电时,所使用的升压变压器、降压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比为多少?

p=U1I1 I1= A=50A

p线=I12R=25005W=12500W

p=U2I2 I2= A=10A p线=I22R2=1005W=500W

教师讲解时要求学生必须画出输电示意图如下

分析U输、U线、U用、p输、p线、p用、I输、I线、I用的关系

I输=I线=I用U输=U线+U用p输=p线+p用

从本题的解答中你发现什么?

答:输电电压提高几倍?输电线上电压损失为原来几倍?输电线上损失的电能为原来的几倍?

电压提高了5倍,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压降为原来的五分之一,电线上的损失功率降为原来的二十五分之一。

结论: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电的电能损失。

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使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附近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讨论:高压电输到用电区附近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安全,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4.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高压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1.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为220伏,输出功率为44千瓦,每条输电线电阻为0.2欧,求用户得到的电压和电功率各是多少?如果发电站先用变压比为1:10的升压变压器将电压升高,经同样输电线路后,再经过10:1的降压变压器降压后供给用户,则用户得到的电压和电功率又各是多少?

2.输送4.0106W的电能,若发电机输出电压为20xxV,先用变压器升压后应用截面积为4.25㎝2的铜导线,把电能送到400KM远处,线路损失的功率为5.0105W。(铜的电阻率为1.710-8m)

(1)应选用匝数比为多少的升压变压器?

(2)在用电区使用降压变压器,其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多少?

3.葛洲坝电站发电功率约271.5万千瓦,如果用1000伏的电压输电,输电电流是多少?如果输电电阻是200欧,每秒钟导线发热损失的电能是多少?如果采用100千伏的高压输电呢?

(四)课堂小结::

1.输电导线的功率损失分析

(1)减小电阻(受条件制约)

(2)高电压输电(应用广泛)

(3)p损=p2R线/U2送

2.简单输送电路的计算和步骤

(1)画出供电图

(2)以变压器铁心为界线分各个回路,各回路可独立运用欧姆定律分析.

各回路间通过线圈匝数比与电压比贺电流比的关系,总共率不变等联系.

(五)作业布置:1.227页练习四(1)、(3)、(4)、(5) 2.思考227页练习四(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