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怆(chuang4)  幽邃(sui2)    5页,当前第112345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5页,当前第212345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5页,当前第312345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_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5页,当前第412345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及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创造历史的观点。     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5页,当前第5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