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16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课 题 云南的歌会 总课时 2 第1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重 点 积累生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 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教 具 小黑板 学具 文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 时间

情 境

引 入 我们都爱唱歌,因为心情场所不同唱歌的内容也不同,让我们随着沈从文去欣赏云南的歌吧。介绍作者。  

2

展示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

首轮自学 自学内容 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8

 自学指导    认真朗读课文,画出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工具书注释或询问同桌解决,8分钟后比谁读的准确流利。 

交 流

研 讨 生生小组交流生字词音形义,生展示,生评价,师生共同明确。 5

质 疑

答 疑 1.区别多音字:  和      兴      斗   

2.易读错字:   氛      哕 2

专 项

训 练 1.本文作者     ,        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主要作品           。

2.注拼音写汉字。

酬和   气氛   糯米  即物起兴  dūn距  jì huì  xī 微 4

二轮自学 自学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6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描绘了几个唱歌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呢?6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准确。 

交 流

研 讨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4

质 疑

答 疑     探究:三种歌会的描绘侧重点是什么?结合三个场面,说云南歌会有什么特点? 5

专 项

训 练     课后练习一 4

综 合

练 习     朗读课文 3

课 堂

小 节 学生谈收获 1

布 置

作 业 巩固生字词,再读课文。 

 云南的歌会

    一、山野对歌

 

二、山路漫歌             淳朴自然

场面宏大

三、村寨传歌      

附 记

  

课 题 云南的歌会 总课时 2 第课时 2

教学目 标  1.品析文章精彩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方法。

重 点 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方法

难 点 品析文章精彩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教 具 小黑板 学具 文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 时间

情 境

引 入 由云南优美风光图片导入 

2

展 示

目 标 小黑板展示学习目标 1

首轮自学 自学内容     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5

 自学指导     认真默读课文2、3段,划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5分钟后比谁说的具体。 13页,当前第112345678910111213

交 流

研 讨  要点提示: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工笔描绘出云南歌手清新明快的特点。 5

质 疑

答 疑 课后二题 5

专项

训练 读2、3段,体会人物描写方法 7

二轮自学 自学内容 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 5

 自学指导 认真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看看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钟后比谁说的具体、深刻。 

交 流

研 讨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4

质 疑

答 疑   1

 专 项

训 练 课后三题  4

综合

练习 写一个小片段,100字左右,运用适当的描写方法,描写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或场景。 5

课堂

小结     学生谈收获(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 1

布置

作业 搜集民歌民谣并体会民俗文化。 

板书

设计

             云南的歌会

    人物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环境描写:宏观   微观 

16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一、创设情境

云南是个山俊水美的地方,云南人的生活也像是美妙动听的音乐。大家用歌唱倾诉爱情、用歌唱激起劳动的热情,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云南的人们是怎样“用歌传情”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二、展示目标

1.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在课本上划出来,看谁找到又快又好。(5分钟后看谁掌握的更好。)

(二)词语展台

(3名学生板书。)教师从字的音、形、义帮助学生记忆。

(三)质疑板示(指名读,巩固记忆。)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四)专项训练

听写重点字词。

四、二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2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的再次默读课文,边度边思考,本文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会?(提示:可以根据提示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情景)(5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准确。)

板书:山野    歌   山野    歌  村寨    歌

我们已经了解了云南对歌的几个场面,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阅读,找出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及作者写作的侧重点。(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可以运用表格形式)(9分钟后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内容 特点 写作侧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挥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三)质疑答疑

 “山野对歌”部分写对歌女子对表现热烈欢快的对歌场面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四)专项训练

阅读课后习题二,为两段文字各起一个小标题。

五、课堂小结13页,当前第212345678910111213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情景。这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写法上各有不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欣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吧!

六、 综合训练

本文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都相当出色,请仿照本文任何一种描写写一段话,可以写一个人,可以写一处景,也可以写一个场面。 字数要求: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直接导入新课

二、展示目标

1.品味精彩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1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你所欣赏的语(句)段,并谈谈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句)段的写法和作用。8分钟后看哪个小组的见解更好。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二)交流研讨

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问题探究

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

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学生表达的意思接近即可)

思想感情: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美好、 生活的美好的深切感悟。

(四)专题训练

找3—5名同学读一读文中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四、二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2

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找出第五自然段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世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5分钟后看哪名同学理解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质疑答疑

哪位同学针对本文的学习内容还有疑问?生生、师生交流。

(四)专题训练

请你用100多字写一段场面描写。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六、综合训练:读一读,听一听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语言文字。

附:语段资料

过节和观灯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筋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向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假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乐队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的随意敲打着。有时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最后集中到个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13页,当前第312345678910111213

(选自沈从文《过节和观灯》,见《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个性鲜明的云南民歌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调解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各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器乐发展的胚胎,它不仅孕育了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他丰富的养料。在各类民族哭乐和花灯、白剧、壮剧、傣剧、扬琴、大本曲等戏曲、说唱音乐中,大量的曲调至今还保留着民歌的原型或近似民歌的变体。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词本身就是极其丰富多采的民间诗歌,许多文学价值很高的长篇叙事诗都是民间歌手创作的。自然,各民族民歌也正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

云南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而不同的歌种,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旋律风格,则显现出千姿百态、斗艳争芳的动人景象。

 

17 端午的鸭蛋

汪增祺

                                           

课 题 端午的鸭蛋 总课时 2 第1课时 1

教学目 标 1.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重 点 积累生字词

难 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教 具 小黑板 学具 文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 时间

情 境

引 入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或让学生说说本地端午节的习俗导入) 

2

展示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

首轮自学 自学内容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8

 自学指导     认真朗读课文,划出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工具书、注释或询问同桌,8分钟后比谁读的准确、流利。 

交 流

研 讨 1.生生小组交流生字词音形义,生展示,生评价,师生共同明确。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 3

质 疑

答 疑 1.区别字音字形:红苋菜  嚼  腌   13页,当前第412345678910111213

2.易读错字:  粽子  络子 3

专 项

训 练 3.本文作者是      。

4.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粽子    门楣     苋菜    籍贯    腌菜   4

二轮自学 自学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6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结合课后一题,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端午的鸭蛋》的,进而理清文章思路。6分钟后,比谁说的具体准确。 

交 流

研 讨 要点提示:1.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2.写家乡鸭蛋得名声和特色;3.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 4

质 疑

答 疑 文章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为什么开篇用很大的篇幅写家乡的端午节? 5

 专 项

训 练 课后练习一 3

综合

练习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课堂

小节     学生谈收获 3

布置

作业 巩固生字词,再读课文 

板书

设计             端午的鸭蛋

  一、端午风俗

  二、家乡鸭蛋      层层深入(递进)

三、端午鸭蛋 

附记    

课 题 端午的鸭蛋 总课时 2 第课时 2

教学目 标 1.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 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难点 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具 小黑板 学具 文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 时间

情境引入 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 

2

展示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

首轮自学 自学内容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划出文中相关的语句。5分钟后看谁谈的具体、深刻。 

交 流

研 讨     要点提示: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以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5

质疑答疑 作者介绍高邮鸭蛋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5

专 项

训 练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读一读并以“这是     鸭蛋,因为             ”为句式说话并体会作者情感。 7

二轮自学 自学内容 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6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体会作者语言上的特色。6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全面、具体。 

交 流

研 讨

  要点提示:1.平淡而有味:“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无处不在。 413页,当前第512345678910111213

质疑答疑  

专 项

训 练 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一句话的好处是什么?

②“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话有何特色?

③“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两句有何妙处? 5

综合

练习 用一二百字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 5

课堂

小结 学生自己谈收获 1

布置

作业 预习下一课 

板书

设计             端午的鸭蛋

   一、风俗——对家乡的热爱  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二、优美的语句——口语色彩  气息浓厚 

附记

17 午的鸭蛋

汪增祺

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本课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二、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三、 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的哪些风俗习惯吗?(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生活的情趣。

二 、展示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本课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 、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1

认真默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要求,边读边勾画)5分钟后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二)交流研讨

同小组成员共同交流学习成果。

(三)质疑答疑

师质疑,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出示小黑板)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腌(   )  门楣(   )  苋菜(    )   籍贯(   )城隍庙(   )

2.解词:     肃然起敬    嚢萤映雪

(四)专题训练:

找学生朗读课文。

四、二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2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5分钟后进行交流,看谁分析的准确。

(二)交流研讨

   请你简要的分析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旨。

(三)质疑答疑(问题预设)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要点提示: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综合训练

再读课文,真正理清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思路。领悟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13页,当前第61234567891011121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我们认真地读课文,掌握了一些字词,初步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本节课,我们再次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 、展示目标

1.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 、自学指导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文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文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文上的特色。5分钟后看谁的体会深刻。

四 、交流研讨

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把学生说的这些句子扣到作者的语言风格上。

要点提示: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课文中“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的例子是什么?

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子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子有哪些?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张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五 、质疑答疑(问题预设)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写家乡的端午节?

鸭蛋本身是平常之物,因为是端午节的,才有特别的风韵和内涵。开篇用大量篇幅和笔墨写端午节的各种风俗,首先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和地方风俗风情,令人神往,为下文写鸭蛋作了情感铺垫。其次在介绍端午节风俗的时候,特别介绍家乡的吃“十二红”,其中一道菜就是鸭蛋,由此引出鸭蛋,自然而充满情趣。若开篇就写鸭蛋,显得太突兀直白,会使本来很有风俗特色的鸭蛋减色许多。

另外,文章要写的鸭蛋并不是平常鸭蛋,而特别指出是“端午的”,可见作品的着眼点并不单单是鸭蛋本身,而是借自己喜爱的鸭蛋来写家乡的民俗民风、儿时的美好记忆以及借鸭蛋而抒发一种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若抛开那些淳朴有趣的民俗,单写鸭蛋,就难以展示这种情怀了。文章的中心也就会随之浅白许多。

2.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讲囊萤映雪两个故事是由孩子们把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自然联想到的,而且认真地把三种做法比较来谈,郑重其事地说要是现在的五号字就看不清了,非常孩子气,完全是以一种孩童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用孩子的口气去叙述,显得童趣盎然、自然纯真,正是对美好童年往事的无限遐思与眷恋。

六 、专题训练

有感情地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七 、课堂小结

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的或经历。

八 、综合训练

①把本课字词,读写一遍。

② 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13页,当前第712345678910111213

③说说本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 吆喝

萧乾                       

课题 吆喝 总课时 2 第  课时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文意;

2.把握文章结构,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重点 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

难点 把握文章结构,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具 多媒体 学具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 时间

情  境

引  入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尤其在集市上,你都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吆喝声?谁能给大家学几声。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2

展示目标 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师口述,生齐读一遍) 1

首轮自学 自学内容   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文意; 

7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疑难字词,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并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7分钟后,看谁学的好。 

交流

研讨 1.疑难字词;(音、形、义)

2.交流自己初读后所了解的内容。 3

质疑答疑    生质疑生答疑(围绕本文生字的音、形、义。) 5

专项

训练 1.给下列划横线字的注音:

囿 钹 招徕 铁铉  秫秸秆

2.看拼音写汉字:招lái  隔hé  吆he  吹xū  随机yìng变 

4

二轮自学 自学内容 把握文章结构,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6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看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6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准确。 

 要点提示: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4

质 疑

答 疑 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 4

专 项

训 练 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介绍了什么? 2

综合

练习 学生再读课文 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2

课堂

小结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4

布置

作业 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 1

         吆喝

                萧乾

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发出的种种音响。

口头叫卖   从早到晚  13页,当前第812345678910111213

一年四季

          主要内容 

各种吆喝  声调变化

音韵节奏 

附记  

                                 

课题 吆喝 总课时 2 第课时 2

教学

目标 1.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2.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重点 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难点 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具 多媒体 学具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 时间

情境引入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的内容 2

展示目标 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默记1分钟。 1

首轮自学 自学内容     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6

 自学指导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6分钟后,看谁体会的深刻。 

交流

研讨 要点提示: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4

质疑

答疑 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4

 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1.“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2.“‘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3.“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4

二轮自学 自学内容 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5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说他们卖什么?(或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5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准确。 

交 流

研 讨 要点提示:作者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6

质 疑

答 疑 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4

专 项

训 练 读课文,体会本文的组材选材特点。 213页,当前第912345678910111213

综合

练习     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4

课堂

小结    学生:互相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2

布置

作业     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 1

 吆喝

                       萧乾

语言:富有地方特色

情感:        感情:怀念往昔生活

写作:组材选材适当 

附记   新课标第一网 

19春酒

琦君

                                   

课题 春酒 总课时 1 第  课时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重点 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具 多媒体 学具 课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 时间

情境

引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2

展示目标 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默记1分钟。 1

首轮自学 自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6

 自学指导 朗读课文,勾划出不认识的字词,可询问同桌或借助工具书解决,同时思考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何

组合在一起的?6分钟后,比谁能说的准确。 

交流

研讨 1.同桌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间进行交流研讨。小组间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准备班内交流。

2.找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准备评价。

3.小组选代表展示成果,如有疑问其他小组或同学助答。直到答准确为止。

4.老师:重点强调。

(1)文章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 。本文的构思非常精巧。作者在文末巧设文眼,却又不露痕迹,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家乡的味道”这个焦点上。 5

答疑 学生质疑结束后,教师设疑:(1)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2)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学生答疑:(提问中下等学生,再提问优生,老师再强调)

(1)这几件事显示了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2)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13页,当前第1012345678910111213

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5

练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a.气氛( ) 佛堂( )  划拳( ) 煨炖( )( )

b.撒开( ) 斟酒( )  家醅( ) 炮制( )

c.碗盏( ) 薏米( )  橄榄( )( ) 衣襟( )

d.闯祸( ) 挑剔( )  面颊( ) 枸杞( )( )

2.  解释成语并造句。

(1)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2)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3)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4

二轮自学 自学内容 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自学

指导 再读课文,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

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

乡浓浓的感情,请勾画出来,反复朗读

并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4分钟

后看谁说的好。 

交 流

研 讨

 方法同上(一轮自学中的交流研讨)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从差生谈起)——老师强调重点。 6

质 疑

答 疑 1.学生质疑结束后,教师设疑:

(1)“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阿标叔怎样的性格?

(2)“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运用细节写出“我”怎样的性格?

2.学生答疑:(提问中下等学生,再提问优生,老师再强调)

(1)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2)我:天真可爱 3

专 项

训 练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体现出怎样的一种境界?

明确: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细节描写中 3

综合

练习 写出过春节时,最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或一种食品,并且围绕这种事或物塑造一个人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用上细节描写) 4

课堂

小结 学生:互相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老师:这是记忆中的乐园,这是心灵的“理想园”,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濛。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逝去的一切是多么清晰而美好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面对那逝去的时光呢?请拿起手中的笔,为过去摄影吧! 2

布置

作业 1.写一段文字,表现你过年的欢乐。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板书

设计

 春酒

一、喝春酒——风俗之美

二、喝会酒——人情之美   亲情 乡情  

三、自酿酒——家乡之美 

附记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13页,当前第1112345678910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