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道士塔

课前准备:出示课题图片 

师: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师:好,这是你了解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再想想。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整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想给同学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快了”)哦,大家自己也意识到了,读的快了,你们是一路匆匆行来,却忘了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的走啊,欣赏!所以,无论是生活中或是学习中,有时我们需要停下脚步,慢慢欣赏。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刚才两个问题的认知。第一个问题,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 

生:(齐声)王圆录 

师: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好,我把你的回答完整地表述一下,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所以死后被埋葬在塔中,并且保存的较为完整。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师: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佛教圣地。那么,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吗? 

生:不了解 

师:那么,一个不了解佛教的人会怎样对待莫高窟?现在我们就来分组浏览文章第二、三部分,让我们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的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一段故事。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组,台上的同学阅读第二部分,台下的同学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一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 

师:好,有请 

生: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 

师:好,刚才你说到的其实包括了三个内容。首先是把洞窟刷白,我想问问你,刷白的仅仅是洞窟吗? 

生:不是(齐声) 

师:是什么? 

生:是壁画(齐声) 

师: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看课文! 

生:(齐声)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师:好,注意概括的时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刚才说的第二点,他还塑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圆路王道士,还真带有几分对道教的虔诚。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准不准确?请台下的同学这时看到课文的第二部分。  5页,当前第112345

生:不准确 

师:那么,破坏的使什么?是雕塑。看课文,“才几下” 

生:“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 

师:但是,大家知道吗?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出示图片字幕)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录悄悄的毁灭着。(留了一会空白) 

师:我听见,靠近我的这个男生,刚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好,台上的同学这时看到文章的第三部分,台下的同学,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进行概括? 

生: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 

师:那么,你想想,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卖给外国 

师:是文化遗产。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 

生:中国的 

师:中国的,不确切,现在我要求的是浏览课文第三部分,概括这一部分的信息。好,你先坐下,谁能回答我?是哪儿的文物? 

生:敦煌的 

师:再具体一点 

生:莫高窟的文物 

师:再具体一点。一个洞窟里的文物。好,大家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的第三部分,什么时间? 

生:19xx年5月26日 

师:“他辛辛苦苦地清理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雕塑等诸多作品。卖给了谁? 

生: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 

师: 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献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然而在经过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的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出示藏经洞照片20)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 

生:不知道 

师:真的不知道?那么,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53页的注释。读书还是要细心一点。好,看到没有?有多少文物?找到答案了吗? 

生:四万多件 

师:其实,连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我目前看到的资料而言,有说五万多件,还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确如此,就像你们刚才告诉我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其实,我们是最应该知道答案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华民族每个儿女的馈赠,如今,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 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在波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多的多。我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你们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  5页,当前第212345

生:气愤 

生:遗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好,把话筒传到后面的女生,我想听听女生的看法。 

生:伤心 

生:我这时心里很难过 

师:其实大家的情绪,作家也有。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第二环节,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读一读,品味一下,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或者说,哪些句子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者暗合了你刚才的情感? 

师:好,有请那位女生 

生:读“偌大的中国”一段 

师:好,你告诉我,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生:与作者一样,有一种悲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把它留在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遭到中国官员的糟践。倘若把它送给外国,可那又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馈赠。 

师:进退两难,怎么办?我们只能怎么办? 

师:大哭一场,请坐。(老师再读这一段)刚才这位女生说“悲愤”,你们能不能从我的朗读中体会到,除了悲愤,还有什么样的情感? 

生:无奈 

师:这个词找的很准确,还有什么? 

生:遗憾、痛惜 

师:好,情绪越来越多了,我们请一个同学集中地来说一说。 

生:作家的情感是伤心、惋惜 

师:伤心什么? 

生:中国的文化中国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国去了。还有痛惜、愤怒 

师:愤怒什么? 

生:愤怒当时的中国如此腐败 

师:其实,作家的情绪大家已经都说出来了。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我们的眼光可能更多的集中到了“我好恨”,恨也有很多种,有愤恨,有怨恨,有痛恨,在这里属于哪一种? 

生:愤恨 

师:作家有爱,他的恨是来自于他的爱的,这个爱是什么?对什么的爱? 

生:对中国文化的深爱 

师:对了,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注,对中国文化的深爱,所以,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是爱恨交加,既痛苦又无奈。好,除了刚才这位女生说的这一段,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 

生:第二部分地一段(读)我觉得这一段写的是中国官员对中国的文化一点也不爱惜。 

师:作家的情绪怎样? 

生:很失望,同时也很愤怒 

师:他们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生:讽刺 

师: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四部分(读)从中,我体会到了敦煌研究者内心的辛酸 

师:很好,你不觉得作家的情绪在这里也有变化吗?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在想想,作家的情绪一路行来,这里有没有变化? 

生:有,以前的中国官员对文化不重视,而现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却很重视,作者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师:所以说,作者一路沉重之后,这里略微有了一点 

生:好转 

其他的学生笑起来了) 

师:激昂。好,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读至“他满脸困惑不解”)我觉得,作家在这里有对王道士的愤怒,他从心底里感到悲痛。如果有时空穿梭机,他肯定要去阻止。 

师:说的不错。其实我觉得,如果你把这个段落读完,你会对作家的情感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把握。所以你刚才说到,作家是愤恨,作家仅仅是愤恨吗?如果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会到了那个时代,又会怎么样了?你先坐下来。范读这一段文字。作家的情感最集中的,你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5页,当前第312345

生:无奈 

师:无奈。世间诸多情感,唯有无奈二字最让人伤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不是无奈?那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无奈,比之于余秋雨的这种无奈,那一种无奈更令我们伤痛一些? 

生:后者 

师:所以,刚才我们的同学们说,如果有时空穿梭机就好了,可是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又能怎样呢?对于这样的中国,这样的民族,正如我们在后文看到的那样,当时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那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当时运抵京城后,只剩下四千多卷,为了交差,他们把这些珍贵的敦煌文书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最后才凑了八千多卷交上去。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我们能怎么样了,作家又能怎样呢?(停顿)还有其他的吗? 

师:我们的这篇文章很长,应该说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比比皆。当我们一遍遍的读着《道士塔》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苍凉悲怆的心境,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的车队,最终却无能为力,而我们也跟随着作家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这一切感情的源头,都只因为那个王圆录。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样,我们的课文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叙述)(出示他的照片)这就是我们这次事件的主角,看看,他的脸上似乎还有几分 

生:笑容 

师: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一片哗然) 

生:对于这样无知而麻木的中国平民,我对他也不知做什么好。我只希望,通过这件事的教训,我们中国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对这样的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 

师:好,我们再请一位女生,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我真的好想打他,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你会不会对他说点什么? 

生:你去死吧 

师: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再请一位 

生:我想让他住手,不要再破坏中国的文物 

师:哦,你的心情跟作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其实,我的心情,好,请你说吧 

生:我想说,我们换换 

师:你是说,让你去守敦煌,是吧?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想尽办法,四处化缘,凑足运费,把它运到(停止了) 

师:运到哪?运到哪?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是向哪里? 

生:运到现在,运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师:哦,你还是要借助前面那位同学的时空穿梭机,运到现在,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无处可去。坐下来。我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看着他,我会和第一位同学说的那样,尽管我也很想打他一顿,或者以正言辞地对他说,你知道你出卖了多少珍贵的文物吗?你觉得这样有用吗? 

生:没有 

师:顶多换得他一个漠然的表情。我想我会离他远远的,再远远的,长长地叹息一声,然后转身离开。因为他不是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那么,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是谁? 

师:王道士有没有责任? 

生:有 

师: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他出卖了我们宝贵的文物。还有谁有责任? 

生:官员 

师:官员怎样?腐败,还有什么?无能。无能我们已经知道了,连运到京城的文物都保护不好,那么腐败何以见得?从课文中去找。  5页,当前第412345

生: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生:茶香缕缕与股股炊烟 

师:好,王道士有责任,官员有责任,还有谁有责任? 

生:外国的考古家、学者 

师:其实,他们是一群文化强盗。现在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文化强盗的嘴脸。(出示照片) 

现在我们看到是斯坦因,他曾经先后两次来到中国,骗取了藏经洞中大部分文物。现在看到的是伯希和,他有点特殊,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的汉学功底的学者,他曾经在这个藏经洞里呆了整整三个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阅读了整个藏经洞里的所有的文书。每一张纸片他都翻过。他一边翻阅,一边把这些文物分成凡品和精品,最后,以500两白银的价格换取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在所有盗取敦煌文物的外国强盗中,以斯坦因盗取的数量最多,以伯希和盗取的价值最高。这些文化强盗是怎样的? 

生:贪婪 

生:无耻 

师:贪婪我们已经了解了,无耻在哪儿?在课文当中找 

生:读“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师:好,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中国官员腐败而无能,外国强盗贪婪而无耻,这三个原因才导致了我们这次文化大流失。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这次文化大流失折射出来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余秋雨,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站在现实的舞台,远眺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它的眼中,他的笔下,难道仅仅是写一次文化大流失吗? 

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师:是的,它反映出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破败,一个民族的衰微。当一个国家如果连主权都不能保存,保护文化,保护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种奢谈。同样,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走过这道士塔前,听到日本学者用沉重的语调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你们认为,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 

(下课铃响) 

师: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给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些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王道士的塔就象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这分明是历史要我们听懂他的这一声长叹啊!大家听懂了吗?下课! 

5页,当前第5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