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鲁迅

教学目的:

1、了解小说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

2、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

3、认识小说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4、深刻认识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2、了解时代背景。

一  导入新课,介绍背景(多媒体投影)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后,并没有放弃医生的本职工作,他挥起犀利的大笔,给中国人开了第一副良药。这是一副什么样的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药》。

1  背景介绍:本篇小说是以19xx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成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对于辛亥革命,早已作出正确的评价,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所以这次革命最后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创作了这篇小说。

    2  秋瑾(1875——1907)子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小说中夏瑜的名字就是根据秋瑾的名字仿造的。

夏——秋——季节

瑜——瑾——美玉

3、分析本文的双线结构 (多媒体投影)

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各部分所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②归纳各部分的内容,理出文章结构线索。(附:双线结构图)

情节    华 家(明线) 时 间       地点    夏家(暗线)

开端:老栓买药→秋天后半夜←→刑场←夏瑜就义 

发展:小栓吃药→当天早上 ←→ 茶馆←夏瑜血被吃  

高潮:茶客谈药→当天上午 ←→ 茶馆←茶客谈夏瑜  

结局:华母上坟→次年清明 ←→ 坟场←瑜母上坟   

4、讨论

①夏四奶奶上坟是明写还是暗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写。说明两条线索在坟场这地方汇合。选在坟场汇合意在表明两家都有着同样的悲惨

结果,两家都是受害者。

②是什么东西把两条线索暗中连接起来的?

人血馒头。离开了人血馒头,两家的事就毫不相关。

③双线连接的人物是谁?

康大叔。

④两条线索关系如何,各起什么作用?

既是有主有从,有明有暗的,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明线通过华老栓买药给

儿子治病,结果没治好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的罪行,揭示人民群众愚昧落

后的现实。暗线通过夏瑜英勇献身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揭示

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

⑤作者为什么把夏家的故事作暗线安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a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描写“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故将华家的故事安排为明线;夏瑜的故事表现“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的重点,这样安排,

会使小说的主题更丰富,更深刻。

b本文写于1919年4月,尽管新文化运动已开始,马克思主义已开始传播中国,但五四运动尚未爆发。在鲁迅的生活阅历中,对革命的一面了解不多,因此,不能把革命者

夏瑜作为重点描写对象。

⑥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一明一暗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呢,有什么深刻含义?

a华家和夏家合称华夏,而华夏其实就是中国,因为中国古代称谓华夏;华家夏家的故4页,当前第11234

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华、夏的悲惨遭遇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

b统治阶级对华夏实行一文一武两手。康大叔代表了统治阶级,对华家实行文治(欺骗)。

对夏家实行武功(镇压)。

4、归纳什么是双线结构

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中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双线结构就是由两条线索

贯穿全文的结构方式。本文使通过具体的事物“药”贯穿全文的,我们就叫它“物线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鉴赏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开头写夜景和茶馆的环境气氛,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①夜景描写既交代自然环境,又交代社会环境,“月亮下去,太阳未出”是最黑暗的时候。    

②交代作品主人公和故事发生的地点。③创造悲剧气氛,阴暗、凄清。恐怖、麻木的人们象昏睡着的一样。

    2、华老栓夫妇的对话,为什么没头没脑,有什么作用?

    ①事先商量好了,行动时不必从头说起。②出于忌讳,不便明说,夫妻两心中明了。③故设疑问,引人入胜,产生一睹为快之效。

    3、“掏了半天”、“抖抖的装入衣袋”两句描写有何作用?

    ①说明钱来之不易,藏得十分谨慎。②既是老年动作,又是内心激动的表现。③表现华老栓夫妇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

    4、华老栓两次“按”衣袋,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第一次表明华老栓对钱之珍惜,办事稳妥细心。②第二次说明她谨慎机警,同时又说明社会的动乱黑暗。

    5、华老栓上街买药,作者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段描写是什么色彩,有何用?

    ①景物是又冷又静的画面,凄凉的色彩。②反衬华老栓爽快的心情,进一步反映他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

    6、作者两次写华老栓“吃了一惊”,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一次:显示华老栓的善良性格,同时打断他的畅想曲,终于使他冷静下来,但仍不觉悟,依然等着买药,更显其愚昧落后。二次:着重表现他善良的性格,同时反映了周围环境的可怕,社会的黑暗。

    7、刑场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和含义?

    ①勾勒阴森可怖的气氛,表现华老栓的胆小和善良。

    ②整个过程在无声中进行,场面寂静得令人窒息。

    ③这个场面是华老栓眼中所见,看的具体真切,显示他的麻木不仁,愚昧落后的思想状况。

    ④象他这样的看客不只一个,形成一个无声的海洋,革命者夏瑜便是在这无声

的海洋中被吞没的,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8、写康大叔的外貌神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的手法。

9、作者用一连串的动作写“黑的人”有什么作用?

表现唐大叔的贪婪凶狠的特点。

10、这部分最后一段问话有什么含义?

a:这是个疑问句,对华的愚蠢行为暗藏贬意。b:借以提出问题,反衬华老栓买药后

充满希望和幸福的心情,移植生命的自信心。

三、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写华老栓买药在街上所见情景和买药后的高兴心情以及革命者夏瑜被害的过程。前者使正面写(明线),后者是侧面写(暗线)。4页,当前第21234

四 布置作业:找出课文中描写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的文字内容,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并思考小说主题。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步骤:

一、归纳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 (多媒体投影)

1、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形象。家境贫寒,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清醒的认识。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宣传革命道理。坚持斗争,劝牢头造反,对革命矢志不渝,毫不动摇。在敌对斗争中,勇于献身,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气概。

    但是,夏瑜的斗争是悲剧性的,他的革命主张不为群众所理解,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他的牺牲也没有得到群众的同情;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洒的鲜血,竟成了给华小栓治病的“药”。他的死是悲凉的,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2、 华老栓: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具有善良、勤劳、俭朴的美德;又十分愚昧落后,这是封建统治者长期毒害造成的。所以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了他的愚昧落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镇压群众的工具,忠实的卫道士,穷凶极恶,贪得无厌得刽子手。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以杀人为职业,以买人血馒头为专利。对群众蛮横无理,凶恶之极,对革命极端仇视。

    4、茶客们:一帮游手好闲、麻木不仁而又空虚的小市民,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对统治者恐惧、讨好,低声下气;对革命者不理解,不同情,甚至仇视。他们是封建秩序不自觉地维护者,又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二、明确标题含义,把握主题思想:

 1、小说标题有何意义?

(明确:“药”是人血馒头。但它蘸的是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鲜血,故就有了其特殊

的意义:人血馒头医不好群众肉体上的病;资产阶级革命者的鲜血也治不了群众精神上的病——迷信、落后、愚昧、麻木、不觉悟。)

2、  那么什么是疗治中国社会的良药?(进行一场真正由民众参加的改造旧中国的革命)

 3、研讨“题五”: “药”(蘸有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决不是疗治人体疾病的药)

药 (什么是治疗中国社会的良药?)

药!(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治疗中国社会的良药)

3、由此可按“人血馒头”→“药”→“药效”→“什么是真正的药?”的过程研讨揭示主题:《药》通过华、夏两家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指出唤醒民众,摆脱封建社会精神毒害的重要性,启示人们去探究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

4、“药”也是小说的悬念:

老栓要人血馒头干什么?如此残酷而血腥的药,其药效到底如何?什么才是改造中国社会的真正良药?这一个个同“药”有关的悬念也正是该小说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之处。

四、布置作业:找出小说的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的内容,并思考其表达作用。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

1、研讨场面描写、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研讨“设疑探微”等内容。

一、研讨场面描写及其作用:学生搜索课文,讨论,自由发言

提示: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四个场面,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4页,当前第31234

二、研讨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多媒体投影)

1、华老栓去刑场途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反衬华老

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

2、华老栓刑场归来的景物描写(这是在兴奋中表现他的愚昧麻木,越兴奋越愚昧麻木)

3、墓地丛冢的描写(揭露反动派血腥镇压革命者的罪行)。

4、结尾坟地的景物描写①坟场的悲凉气氛,增强了白发老人为年轻死者上坟的悲哀。②微风、枯草,表现坟场死寂、悲凉的气氛。③乌鸦的描写,一是烘托凄凉、寂寞的气氛;二是借助乌鸦揭示夏四奶奶的迷信在事实面前破产,更是渲染了悲凉、死寂的气氛,也增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和母亲不知儿子死因、不理解儿子的悲哀)

5、作者为什么要创造一种阴冷恐怖的气氛?

①这种气氛是前三部分气氛的继续,在这里形成阴森可怕、冷意逼人的高峰。②这种气

氛给人以极为压抑的感觉,是悲剧的高潮。③升华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 设疑探微:(《药》作为名篇,还有不少内容可“设疑探微”,这对学生学习小说很

有帮助。)

1、华老栓买“药”前有没有同华大妈合计过?何以见得?

(合计过。可从“你就去么”、“你给我吧”简洁、含蓄而深沉的对话中而知)

2、华老栓为什么话少?茶客议“药”时为什么又一言不发?

(从中更显华老栓勤劳朴实(老实憨厚)、愚昧麻木的性格特征)

3、小栓为什么没说话,只是咳嗽?一共咳了几次嗽?各有什么作用?

(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无言胜有言”。小栓一共咳了六次嗽:第一部分咳了二次嗽,第二部分咳了一次嗽,第三部分咳了三次嗽,不仅点明了病情的日益严重,而且是对“包好”的“药”层层深入的揭露和讽刺。)

4、为什么茶客中还写了一位“二十多岁的人”?他的“气愤”“恍然大悟”又说明了什

么?

(这仍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说明当时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不单是中年、老年,而且还有青年。这也是《药》这出悲剧的最悲处的表现之一。)

5、《药》“画”了多少次眼睛?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共画了九次之多,如对华老栓夫妇画了三次,对康大叔画了两次,对夏四四奶奶画了两次等,从中进一步体会这些人物的性格或心情。)

四、归纳:第四部分通过上坟的情节让明暗两条线索汇合,把故事推向高潮和结局

五、学习交流:谈学了《药》后的收获(谈感受最深的或提出还有什么不懂讨论解决。)

4页,当前第4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