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3

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书评写法。2、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说明:作者在《学海无边》一序中曾论及本文“不单纯是评价,而是读后感”,言下之意,她是以“通人生”的方式,来读《李将军列传》,来议太史公笔法的。《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一文没有大段的慷慨激昂的议,但“感”、“议”结合,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 可以说,“感”、“议”结合是这篇书评的特别之处,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借鉴。本文肯定和赞扬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及批判意识。教师可组织学生研读探讨,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无裨益。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太史公笔法之奇;“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书评写法。2、难点:司马迁传写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及价值。说明: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但文章篇幅较长,教师宜指导学生速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迅速把握文章思路和基本内涵。虽然文章“叙”、“引”、“感“、”议“有声有色,可圈可点,但文章内容对于读者毕竟隔了一层,要切实理解太史公笔法,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就要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作,尤其要通读《史记·李将军列传》。如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教学中,就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授之以渔,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熟悉背景

引入课题1、教师课前布置:(1)以“走近司马迁”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研读《太史公自序》,认识这位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了解他郁结于心的不平,了解他忍隐苟活,创作《史记》的漫长痛苦的艰难历程。(2)自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报任安书》。2、学生两分钟交流研究性学习心得,教师顺势引入课题。1、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并将资料整理成文,与班中同学共享。2、交流研究性学习心得。可谈对司马迁的认识,也可谈对司马迁作品的看法。1、熟悉背景可扫除阅读障碍,提供阅读思考方向,促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作品。学习《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时,需要结合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才能分析出作品“貌似平淡,却蕴涵无穷感染力”的太史公笔法。而这种笔法的深刻内涵缘自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因此,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通读《史记·李将军列传》,建立对文本的初步印象;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报任安书》等作品的时代背景,走近司马迁。2、此环节是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速读文本

把握线索

说文解字

激发兴趣

1、课文副标题为“太史公笔法小议”,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的“议”落在何处?3页,当前第11232、在文言文中,“奇”这个字有几种含义?课文取的是哪一种含义?1、学生速度课文,寻找关键词。文章的“议”落在“奇气”上,也即太史公笔法的特点上。2、学生联系所学,回答。教师可提示:“奇”是多音字,读音不同,含义有别。明确:(1)qí“奇”意为特殊的,稀罕,不平常。(2)jī“奇”意为余数,零头;与偶相对;命运不济、坎坷不平。本文取的是“不平常”之意。“命运坎坷不平”这一含义虽未明说,但作者“小议”的根本落在李将军、太史公的悲剧命运。(这点可在“良史之辨”环节再讨论)本文以 “奇”字立骨,因此抓住“奇”字,既可纲举目张、把握全篇,又能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跳读文本

梳理“奇”笔

1、文章小议太史公的笔法,共涉及哪些奇笔?2、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文章共提到五处奇笔:第二自然段三处;第十五自然段一处;第十六自然段一处。2、在作者的理解中,倾注了几十年的人生体验,联系写作时间(1980年)和第一自然段,不难看出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因“意有所郁结”而“以舒其愤”。锻炼学生提炼整合信息的能力。思考写作目的,为下文写法中“感”的理解作铺垫。

细读文本

探究写法

1、这篇书评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关键词:“叙”、“引”、“感”、“议”]2、书评与读后感在写法上有何异同?1、学生思考、交流。提示:从具体的写作中提炼概括。(1)“叙”、“引”交互:“叙”:铺陈直叙,不事雕琢。“引”:精心筛选,以一当十。(2)“感”、“议”结合:“感”:感从身受,以意逆志。“议”:小处入笔,理当辞切。(教师再次强调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2、同:都属议论文范畴,表述作者的某种思想见解,对某一作品进行评论和论说。异:读后感着眼于“感”,有感而发,所论述问题的范围较书评宽泛,形式也更为多样灵活;书评着眼于“评”,即必须针对和紧密围绕书的内容、形式,评论其思想、艺术成就或社会、文化意义,范围有所限制,角度较为集中。1、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有靠学生自己构建完成。因此,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课文写作上的特点,这样获得的新知更为牢固。2、通过比较辨析,了解书评与读后感的异同,为实践操练作准备。

良史之辨

历史上的汉武帝开疆拓土、雄才大略,卫青平定边患、居功至伟,均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二人表现却甚为不堪;李广、李陵、项羽等人都是失败者,或自刭、或降敌,司马迁却浓笔重彩,大力揄扬。作者认为,《史记》“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司马迁带着“爱”与“恨”的强烈感情去著史,会不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史记》是良史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学生研读文本,参考研究性学习心得,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要求:言之有序,言之有据。3页,当前第2123提示:①司马迁爱重的是才力超群、品德高尚却惨遭厄运的英雄;痛恨的是薄情寡恩的汉家天子、挟怀私心的大将军卫青以及为虎作伥的刀笔吏。而这种强烈的爱、憎蕴藏在“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可就《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悲剧形象和作为当权者的武帝、卫青进行分析)②《史记》中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超过三分之二,塑造的悲剧人物达一百余位,这些人物大都具有慷慨悲壮的英雄气质,司马迁传写这些人物留给后人的是壮烈、奋起、深思和升华,这就是其深刻意义所在。(可联系司马迁的悲剧人生,探讨人生悲遇对其创作态度的影响:促使他“发愤著书”,严肃地探求历史人物在社会中的处境和作用)③强烈的“爱”、“憎”感情,体现了司马迁著史的“是”“非”标准,即本文作者在文末所说的“以刑余之身,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批判意识恰恰有助于传写真实的历史。1、读书要知人论世,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由主观性阅读转入实证性阅读,从而和作者进行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及批判意识,对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能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这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布置作业任选一本你所喜爱的名著,用“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方法写一篇书评。800字以上。完成作业。以读促写,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思路点拨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是一种尝试,教师也可进行常规性的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对《史记》中李广、项羽等悲剧人物形象进行赏析、评价,深入把握课文内涵。此外,还可读写结合进行教学。如,结合《史记·李将军列传》相关章节、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等,指导学生以“李广”为人物原型,再造想象自己心目中的悲剧英雄形象,形成富有文化含量和思想深度的书面表达,促进对课文的理解。练习举隅1、“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还需要再多说些什么呢?”这二十几个字究竟“冷”在哪里?2、作者提及司马迁为项羽立《本纪》一事,可是点到即止。请联系《项羽本纪》,谈谈司马迁是如何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其所用笔法是否如资中筠女士所言,具有“奇”的特点。3、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诗经》——先民的歌唱;《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三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要求:表述简洁有力,适当使用修辞。3页,当前第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