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项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习心理描写。

2.鉴赏出人意料的结尾。

3.在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续写小说,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续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虚荣的危害;感受人性的光辉。

●重点、难点

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培养小说鉴赏能力。

●教学思考

1.在课堂上可以讨论下面两个问题:1.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到底应该怎么看?是不是正当的?2.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或者二者都没有?从这两个问题入手进而分析小说的主题。

2.对《项链》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应适当鼓励。可以提供《项链》的背景资料、莫泊桑的有关材料,以帮助理解《项链》的主题。

●教学设想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初步分析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项链》是名篇,扣住结尾的“假”和开头的“也”进行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探幽发微鉴赏小说。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

布置学生预习。预习时,可以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可以要求学生画出各段的重点、关键词句等,体会人物性格。

二、导入

乾隆皇帝写了万多首诗而无传世之作,一个农妇吟出一句诗却千古流传。她看见红花飘落到蜘蛛网上,脱口而出——

蜘蛛也惜春归去,

网着残红不放飞。(板书。后面要派上用场。)

当然,创作出大量传世之作的作家更让人敬佩。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都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三人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投影)

莫泊桑(1850—1893)法国《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首饰》)《羊脂球》《漂亮朋友》(《俊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

三、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1.文章的线索是

明确:项链。

2.以项链为线索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明确:借项链—失项链—陪项链—还债务—知真相。

四、分析心理描写

让学生讨论、发言。

《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

“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正如祥林嫂的封建迷信思想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一样,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她生活在把女子当作花瓶、玩物的社会,是那个社会对她的毒害。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是就是为了这些。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一个方面: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应该说,渴望过好日子,有追求,并不为过,但这追求不算高远。12页,当前第1123456789101112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方面: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这一点过去常被忽视。

“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地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女主人公完成了性格的渐变过程,心理成熟了。

应联系全文,整体考察,才能把握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性格发展过程。

五、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把握玛蒂尔德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适当鼓励。

一般说来,第三种说法似乎更合理些。

玛蒂尔德的虚荣使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人物也有可爱之处——面对艰难的生活“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她还清债务后与莱思节夫人在极乐公园不期而遇时诚实的告诉朋友真相,“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玛蒂尔德的遭遇让人同情。

人是复杂的,不能简单的用“好人”或“坏人”来评判一个人。

莫泊桑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玛蒂尔德这个典型形象。这个形象是不朽的。

六、把握小说主题

明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

下面几种说法以及参考资料可供参考。

《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写玛蒂尔德的一个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这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惩罚。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于辛苦劳动而得以糊口的小康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一心想上升为大资产者,而且希望走捷径,借侥幸的机会发迹,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当然,只有少数小资产者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者在竞争中沦落到更加悲惨的境地。《项链》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12页,当前第2123456789101112

另外一种看法是,作者无意(我们读者也应该如此)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这种看法的根据是,第一,在玛蒂尔德看来,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何况“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而不是忍受种种贫困与丑陋。不能因此而指责她有虚荣心和追求享受的思想。在这指责背后隐藏着“安贫乐道”的价值标准,而这种将贫困道德化的价值观是十分可疑的。第二,作者对一心追求享乐生活并没有批判,对以十年艰辛还清债务也没有赞颂,对二者没有做出明确的倾向性选择,只是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七、布置作业

思考练习三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艺术鉴赏

鲁迅先生赞美《项链》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

(一)结尾

1.小说结尾处才由佛莱思节夫人一语道破真相——项链是假的,真是出人意料。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情理呢?

让学生找出作者巧妙埋下的伏笔。①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②当她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③当她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作者在文中多处埋下了伏笔,埋得巧妙,不露痕迹,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情节的逆转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板书),小说精巧的构思让人拍案叫绝。

2.项链是假的,这样构思对表现主题思想有何好处呢?

明确:玛蒂尔德为一夜风光而付出十年艰辛,这是对她虚荣心的强烈讽刺。债务还清后,才知道项链竟然是假的,这对她的虚荣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同时,佛莱思节夫人也用假项链,可见,当时有虚荣心的不止玛蒂尔德一个。

3.假如项链不是假的,你对这篇小说如何评价?

明确:仍不失为优秀作品,但讽刺性会大大减弱。

(二)结尾

1.再看小说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其中“也”字非常突兀,怎样理解呢?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以联系“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讲清“也”的一般用法和这种句式的特点。

明确:小说暗中将玛蒂尔德与佛莱思节夫人作了对比。

2.有何根据呢?

十年后她们在极乐公园不期而遇,“……佛莱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3.这样写有何好处呢?

明确:两人本来都是“美丽动人”的,十年之后,佛莱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而玛蒂尔德却风韵不再。“蜘蛛也惜春归去”啊,玛蒂尔德青春之花如此凋谢让人惋惜。这都是虚荣心惹的祸,表现了虚荣心对人心灵的戕害,对人生命的糟践。

莫泊桑不愧是短篇小说大师,《项链》中的这一个“也”字,一个‘假’字,多么耐人寻味啊!古人说:“开篇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这篇小说的开头、结尾值得我们鉴赏、借鉴。

(三)全文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12页,当前第3123456789101112

《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然而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小说开端,作者大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想望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小说还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关系,看来无足轻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

二、布置作业

1.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以后会怎样呢?请将小说续写下去。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500字左右。

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阅读《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把于连、爱玛、安娜同玛蒂尔德作个比较。组织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附:板书设计

●参考资料

一、错位到复位的女性(方位津)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中国流传甚广。中国读者对这部作品实在太熟悉了,几乎当代中学生都在语文课本里读到过它。许多年来,对其中女主人公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好像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是绝对的众口一声,毫无二致。但果真如此吗?难道我们从莫泊桑的小说中就没有读出别的体验吗?对她就没有别的看法吗?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故事的中心事件,对她一生构成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她的生活从那一时刻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她的性格从那个晚上起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我们自以为早就明白了的问题果真经得起追问和推敲吗?这些看法的确最符合莫泊桑的创作初衷吗?当我们向自己质疑这一系列的问题时,特别是当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加看重文本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论定,更加重视接受美学在阅读中的作用时,我们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不仅如此,有些还是我们根本想不到或是想错了的。于是,对这部经典小说重读并产生新的看法,便成为了可能。

《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XX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使读者对小说中的项链有了至深至透的感受。而女主人公的性格也就在这一失一得中尽显风采,使其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性的女性形象。

玛蒂尔德是个怎样的女性?让我们从作品中考察吧。

“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面庞儿好,丰韵也好,但被造化安排错了,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便是其中的一个。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只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这就是玛蒂尔德的身世。如果她对于这些并不在乎,就像许许多多的平民女子一样,既认命又随遇而安,也就罢了,可偏偏她并不甘心,总是对自己的处境不满。“她没钱打扮,因此很朴素,但是心里非常痛苦,犹如贵族下嫁的情形;”在她看来,“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娇艳、她们的风韵就可以作为她们的出身和门第……她总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讲究豪华生活的,因而无休止地感到痛苦……”玛蒂尔德整日处于对自己命运不济的愤愤不平之中,她对自己所处的境遇耿耿于怀,她心高气盛,具有强烈的不满足感,心中充满奢望,靠幻想打发着日子。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可贵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遍大众的思想追求。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望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华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这使我们想到了简爱,她也是由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而奋起反抗,而她所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惟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并且立志一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得多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什么错误。12页,当前第4123456789101112

当我们说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是其性格第一内涵时,不能忘记她的性格中还有其他依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玛蒂尔德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惟恐吓着他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不能否认,当生活突变,面临重大危难而负债累累,不仅向往的日子没有出现,连小康之家的日子都不能保持时,玛蒂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无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开始承受。这不能不说是玛蒂尔德的美德所在,也正是她性格最终发生根本变化的内在原因。

尤为值得一提,也是我们从来在阅读中被忽略的,是她性格中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生的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小说中写道:“罗瓦赛尔太太尝到了穷人的那种可怕生活。好在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因此,她一定要把它还清。”“她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而就在这XX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到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挺直腰板,站稳脚跟,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和快乐。“还债”成了她生活中的最高目标,她的日子不再是在那虚幻的假想和对现实的种种不满中度过,而是有了实际的动力,她的物质水平的降低换来了她精神生活的充实。丢失项链的挫折给了玛蒂尔德当头一棒,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丢项链对玛蒂尔德而言,与其说是其步入苦难的边缘,毋宁说是其走向成熟,重新认识自己的起点。

另外,玛蒂尔德婚前婚后的最初阶段,根本就没有懂得爱的真谛,她不仅看不到丈夫对她的爱,反而总是抱怨自己缺少爱,对丈夫常常挑剔。倒是XX年的同甘共苦,使她真正体会到了爱──来自丈夫的无私的爱。是罗瓦赛尔先生在妻子因丢失项链而束手无措时,立刻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当确认项链难以找回时,是他毫无责怪和怨言地冒险到处签名,借债买了项链如期还上;在漫长的XX年中,也是他急妻子所急,想妻子所想,无怨无悔,省吃俭用,深夜抄写书稿挣钱,勇敢地承担起了偿还债务的责任。罗瓦赛尔先生理解妻子的焦虑和恐惧,以最真挚的爱体谅和呵护着妻子,与她共渡难关,使玛蒂尔德才有了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使她真正懂得了爱的含义。12页,当前第5123456789101112

综观玛蒂尔德性格形成过程,也正是她的心理变化过程。可以说,丢失项链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的渐变过程,也是她返璞归真,战胜和超越“原我”的过程。虽然这过程对她有点儿残酷,有点儿不情愿。莫泊桑在小说的最后写道:“生活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那么,丢失项链这件“小事”,对玛蒂尔德到底是断送还是拯救呢?我们的结论显然是拯救!当我们看到她XX年后重又见到女友时,完全没有了当初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有的是自在和从容:“去跟她说话吗?当然要去,既然债务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呢?她于是走了过去。”多么达观和坦然,多么平和的心态啊!当陈述完了自己XX年的艰辛后,“她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她感到了一种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这就是最后的玛蒂尔德,她已经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就在漫长的XX年还债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XX年艰辛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项链》在艺术上也是韵味无穷的。首先他采用了以物写人的手法,将项链作为一条主线,从它与人物的多重关系出发,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使读者透过项链对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了然。在小说中,项链与玛蒂尔德的关系分为“强烈地被项链吸引”“戴上项链的风采”“丢失项链的恐慌”“赔偿项链的代价”“得知是假项链的真相”等环节,一环扣一环,从不游移,从不松动,用项链这一物品刻画出了玛蒂尔德动态的变化过程。其次,莫泊桑巧妙地处理了几组对应的关系,使多种关系在相辅相成中既是真实可信的情理之中,又是突如其来的意料之外,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例如偶然与必然的关系,项链对改变玛蒂尔德生活的作用,就在种种偶然中孕育了必然:因舞会而借项链、用项链和丢项链是偶然,但实质上正是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和炫耀姿色使她在舞会上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才忽略了项链而丢失,而这一切都恰恰来自于她性格的必然。在处理虚幻与现实的关系上,小说也自然妥帖,将玛蒂尔德舞会前对物质生活的向往虚写,将项链丢失后她生活的窘况实写,一虚一实恰到好处。小说中真与假的关系也转换得很微妙:玛蒂尔德参加舞会戴的是别人的项链,作为项链的主人她是假的;项链丢了她当做真的赔上,而XX年后才得知原来那项链根本就是假的。这其中的真真假假是对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欺骗的最好讽刺。小说结尾处,作者以隐喻的方式对全篇作了总结:玛蒂尔德最初向往而不得的那些东西,就如同那挂项链,原来每一颗粒都是假的;而她用了XX年艰辛换来的这一挂,就像她真真切切领悟到的人生一样,每一颗粒都是真实的,只不过她付出的代价多了一些而已。12页,当前第6123456789101112

当要结束这篇文章时,很想向青年读者们提出几个问题,以引起更活跃的思考与争鸣: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XX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你觉得玛蒂尔德与简爱在性格内涵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可比之处吗?在阅读体验中,你更亲近和理解哪一位?玛蒂尔德对你认识生活有启发吗?相信这些思考会使你的阅读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你作为阅读主体的独特个性。

(选自《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XX年版。

由于作者引用译本不同,故部分引文和课本略有出入)

二、金钱与人格的较量《项链》主题的再思考(李必超)

《项链》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精品。这部作品历经一百多年长盛不衰的奥妙或许就在于它主题的丰富性。我们的高校教材,包括中学教材都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这种看法自然有其强硬的理由,否则也不会至今还能作为对这部作品主题评价的主流。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或许会得出另一个结论,从而更能体会出这部作品主题的丰富性。

阅读文本是我们立论的基础,我们先看看作品所描写的。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个“也”字告诉我们,她未能凭借自己的美貌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处境。因为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金钱的“围墙”把她挡在了上流社会的圈外,那种“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只能在梦想中享受。当她用丈夫“预备买一杆猎枪”的钱置办了衣裙,借来了阔朋友的项链,“包装”了自己之后,她便有了阔太太的外表,得以进入上流社会的“门”,因为华丽的服饰是有钱人的象征。于是在舞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在丈夫把那件朴素的家常衣服披在她肩上的时候,便暴露了她穷困的真面目,警告她:你已逾越了金钱所划下的界线。她不得不“赶快逃走”。慌乱之中丢失了项链是她向金钱挑战,向上流社会圈内冲击而溃败的结果。这自然是偶然中之必然了。

尽管作者在作品中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但细细想来,我们可以说:“在这里,金钱主宰着人的命运。”

在我们分析玛蒂尔德这一形象的时候,不得不被她对人格的追求所打动。

作品中写到:“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于是,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和各种奢华的装饰、“精美的晚餐”。这是一种许多处于相仿境遇的人都会具有的正常而合理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玛蒂尔德除此物欲之外,还有着精神上的追求。“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这种追求实质上是希望自己的人格得到别人的尊重。正因为此,她不想再去看那位有钱的女朋友,这有损于她的自尊心。

在丈夫“得意洋洋地回家来,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她拆开信封,抽出一张请柬来,看清上面印着的字的时候,“她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她懊恼的不是丈夫,而是“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没有件像样的衣服”会被人看不起。衣服做好了,她还是“郁闷,不安,忧愁”。因为“一粒珍珠,一块宝石都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珍贵的首饰来点缀,便显得“处处带着穷酸气”,依然得不到人们的尊重。舞会上成功的光荣差点被丈夫“披在她的肩膀上”的寒伧的衣服所抹煞。好在逃得及时,她的美好形象未被破坏,依然能让男宾们留恋。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总算被人尊重了一个晚上。所以,后来的十年中,有时候,她为这瞬间的精神上的满足,而“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她毫不后悔。12页,当前第7123456789101112

更为可贵的是,在项链丢失后,她没有去乞求别人施舍,更没有利用自己超凡出众的姿色,不择手段地换取完全有可能实现的梦想而丧失自己的人格。而是面对现实,决定赔偿这件首饰。从此,为了节省一个铜子,她辞退了女仆,“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虽然“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对我们这样什么也没有的人,这可不是容易的”。但她毕竟捍卫了自己人格的尊严。正因为如此,当她再见到佛来思节夫人的时候,“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了。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她走上前去。”“于是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这是追求人格尊严胜利者的微笑。可怜的玛蒂尔德,你为自己的人格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难道作者为我们塑造的主人公仅是玛蒂尔德吗?我要说:“不!”

玛蒂尔德与丈夫演出了一出“双簧戏”,只是她在前,丈夫在后,她是丈夫的影子,请看:路瓦栽接到请柬回家的时候是“得意洋洋”的。因为这请柬是他“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并且“一向很少发给职员”。当妻子让他把请柬让给别人的时候,“他难受了”。弄清妻子恼怒的原因,尽管他脸色有些发白,他还是给了妻子四百法郎。在妻子为首饰发愁的时候,是他建议妻子向朋友借项链。丢失后,他到处寻找,一天下来,他“带着瘦削苍白的脸回来了”,过了一个星期,“好像老了五年”。为了偿还项链,“他顾不得后半世的生活了,冒险到处签着名”,为了偿还债务,他“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他的所作所为是心甘情愿的,妻子是他的代言人。他们夫妻同在,写玛蒂尔德,暗中却正是在写教育部的小书记员路瓦栽。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玛蒂尔德面对金钱是无奈的,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对人格的追求,她是胜利者。她的悲剧正是在金钱至上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的悲剧。作品通过她告诉我们:在金钱至上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莫泊桑对小职员的生活状况及精神境界的认识:面对金钱的无奈,而对人格却有着不懈的追求。这也许是全人类“小人物”的共x##b!

(选自《名作欣赏》XX年第2期)

三、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田保荣)

有的学者认为,莫泊桑“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观点说明一挂项链毁了一家,毁了一个人的青春和美丽……”。其实莫泊桑并未提供“一挂项链毁了一家”的事实;相反,我们能读到的倒是丢项链以后,路瓦栽先生将“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全部拿出,另外“冒险到处签着名”借了一万八千法郎,赔了项链,之后就“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十年间,他一个字的怨言都没有,承受了“压在身上的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路瓦栽夫人则以“英雄气概”艰苦劳动了十年偿还了全部债务,始终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直到故事结尾,像我前边分析的,莫泊桑认为丢项链的不幸反倒“成全”了路瓦栽夫人。我料到,有很多人对此说会不以为然,所以还不得不旧话重提。12页,当前第8123456789101112

试设想,要没有丢项链这件祸事将路瓦栽夫人拉回到现实中来,使她一直想入非非,使她对自己家里的一切,小女佣和丈夫持续不满下去,后果会是什么样呢?恐怕不会太美妙,不是离婚,至少是抱怨不休,家无宁日。路瓦栽先生对妻子的理解、体贴和爱慕终于使妻子懂得了什么是人生最可宝贵的,懂得了爱不应附带任何条件,而是无条件地奉献。这恐怕是她十年如一日能以“英雄气概”面对苦日子的原因。这也是莫泊桑点到的事实使我悟到的。

有人认为,《项链》一文结尾的那句话是作者最残忍的一笔,也是最得意的一笔,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对“残忍”说不以为然,倒是赞成后两种说法,只是在认识上有差异,我认为,“最得意的一笔”和“画龙点睛的一笔”应该是说,莫泊桑最后这一句话以隐喻的方式对全篇作了概括。“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最多值五百法郎!……”路瓦栽夫人最初向往而不得的那些东西,像佛来思节夫人的那挂项链,原来每个颗粒都是假的;她当初根本没有想,用十年艰辛换来的这一挂,就像她真真切切领悟到的夫妻生活,每个环节都是真诚的。不是吗?!对一个女人来说,拥有了真心实意始终爱她的丈夫应该算是最大的幸事。有人对此说会不以为然,那我们试再设想,让一个在物质上应有尽有,而丈夫是个极端自私,对其总是三心二意的女人,如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中的女主人公约娜,如果让约娜和路瓦栽夫人谈人生经历和感想,我敢断定,被人羡慕的是路瓦栽夫人。所以,说《项链》是莫泊桑记述的小人物的一曲爱的颂歌,应该不是言过其实的。

(节选自《〈项链〉的再评论》,原载《名作欣赏》XX年第2期)

四、《项链》的思想意义和主题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而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当然,只有少数人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往往落入更加悲惨的境遇。但是,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经成为小资产阶级人们的普遍的心理特征之一。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于他们有很深的了解,也曾写过不少作品讽刺揭露他们的庸俗、势利和虚荣心。《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和路瓦栽就是这一类人物。玛蒂尔德对自己的生活境遇极为不满,梦寐以求像上流社会的贵夫人那样,过起风雅、闲适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把自己的姿色当作手段,加上盛装艳服和耀眼的首饰,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希望在教育部长的舞会上取得成功。路瓦栽虽然没有像她那样强烈的虚荣心,但是,他同样意识到,在这次舞会上,可以看见全部“大小官员”,那正是玛蒂尔德施展她的魅力,改变他们的生活处境的好时机。所以,他把这次舞会叫做“难得的机会 ”。路瓦栽之所以费尽周折弄到请柬,又肯于放弃自己买猎枪的打算为玛蒂尔德筹办舞装,都不是单纯地为了让妻子痛快地玩一玩,而是为了争取这一个难得的时机。由此可见,路瓦栽夫妇的行动和动机,都典型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那种求虚荣、向上爬的心理。12页,当前第9123456789101112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小说中种种描写不但无情地嘲讽了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习,而且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面貌,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习的社会原因。

小说中通过玛蒂尔德这一个人物,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上、中、下三等人的生活状况。玛蒂尔德向往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那里有金碧辉煌的住宅,有精美华贵的衣着和食品,男男女女整天无所事事,以调情取乐,连仆人都是懒洋洋地在客厅里打瞌睡。这是一种不劳而获、腐朽糜烂的寄生生活。玛蒂尔德很羡慕这样的生活,想挤而挤不进去,原因何在呢?就因为她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小说中写到,她“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没有陪嫁的资产”,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尽管她长得漂亮也是枉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金钱,没有地位,也就没有前途,没有一切。婚姻也不例外。在法国,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种风俗,一个待嫁的女子必须有一笔陪嫁费。男方娶亲,首先看陪嫁,一个女子如果没有优厚的陪嫁,那么,她就找不到有钱有势的丈夫。玛蒂尔德没有陪嫁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的不幸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然,如果她嫁了路瓦栽之后,安于现状,不再想入非非,也可能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因为在那个社会中,他们的生活也算得上是小康的水平了。路瓦栽有固定的职业,继承了一笔价值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平时还略有节余,他们雇上一个女佣(虽然那是一个语言习俗不同于巴黎的布列塔尼女人,使唤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饭菜里还常能有炖肉。总之,是过得去的了。可是,在那种社会风气下,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女人,总认为自己的命运不该如此,总想试一试自己的运气,挤进上流社会。于是,她以现状为苦,以向上爬为理想,结果踏上了不幸的道路。

在金钱决定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只认衣衫不认人,人们竞相以华美的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寒伧的衣衫只会招来上流社会人们的冷遇和白眼。玛蒂尔德深知其中奥秘,她懂得:既要参加舞会,争取这向上爬的“一个好机会”,就必须不惜一切,精心筹办好自己的服饰,这才借来了那串钻石项链,带来了不幸的祸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不幸遭遇都不是一种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有着为当时社会所决定的必然性。

后来,为了赔偿钻石项链,他们签了成千上万的借约,从此受到高利贷的盘剥,尝到了“穷人的艰难生活”。他们辞退了女佣,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玛蒂尔德担负了全家的粗活,每天要为一个铜子与商贩们百般争论。路瓦栽也要在傍晚为商人誊清账目,在晚上抄写东西,抄一页挣五个铜子。十年之后,娇嫩美貌的玛蒂尔德变成了粗俗苍老的妇人,连老朋友都不敢与她相认。这种生活并不算资本主义社会里最底层、最艰难的生活。但是,它与上流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相比真有天渊之别,使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富悬殊带来的生活上的差异竟是如此之大,人们一旦落入高利贷的深渊,那就有吃不完的苦头。莫泊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不合理现象,而玛蒂尔德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中,为追求上流社会的奢华而不幸地坠入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就这个意义上讲,莫泊桑对于玛蒂尔德又不无同情之心。12页,当前第10123456789101112

那么,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所羡慕的那种奢华生活抱什么态度呢?小说中对于项链这个小道具的描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这串项链是玛蒂尔德那个有钱朋友的首饰匣子里最出色的宝贝,玛蒂尔德戴上它就可以在教育部长的舞会上免遭冷遇,出足风头。它仿佛是上流社会人们的一个符证,是那里的豪华生活的一个象征。然而,最后发现那不过是一件骗人的东西,它那耀眼的光彩掩盖了它的虚假的本质,这个结尾发人深省。人们可以自然地联想到:玛蒂尔德那个朋友在富庶的外表下掩藏着何等虚伪的本相;那一夜豪华的舞会上,珠光宝气,争娇斗妍,然而谁知道那里有几多真相,几多伪装。玛蒂尔德追求的豪华生活不过如此,整个上流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虚伪的名利场!?《项链》能透过上流社会表面的豪华威严,揭露出它腐朽、虚假的本质,我们不能不叹服莫泊桑这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观察力。

(节选自陈《〈项链〉的思想和艺术》,《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五、《项链》的艺术性

这篇小说思想深刻,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称得上是莫泊桑的精心杰作。

莫泊桑的小说很注意刻画人物性格,而且经常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不过很少由作者从旁来进行介绍和剖析,而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显示人物的内心和他的动机,因此他的小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形象就是这样写的。作品以大量的篇幅,通过玛蒂尔德自己的言行,深刻而细腻地表现她的种种内心活动。如写她看到舞会请帖时,先是赌气往桌上一丢,转而怒视丈夫,进而伤心落泪,把她那种既是急切地盼望出席舞会,又为自己没有合适的舞服而懊恼,为丈夫的贫困而悔恨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又如玛蒂尔德在朋友家借首饰时贪婪而焦急的心情,也写得细致入微。她戴上首饰,在镜子前左试右试,舍不得摘下,待到发现青缎盒子里那串非常美丽的钻石项链,她激动得心也跳,手也哆嗦,戴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了神。项链的珍贵使她不敢提出请求,吞吞吐吐地表示借意。通过这些心理描写,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虚荣心支使下所表现出来的卑俗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篇小说也表现了莫泊桑在小说的情节构思方面的艺术匠心。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为了突出这种不幸的悲剧性,莫泊桑特意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从波澜起伏和对比反衬中,求得强烈的戏剧性的艺术效果。起先,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已经使她陷入了绝望的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又打开了希望之门。玛蒂尔德时来运转,步入顺利的境遇。她为参加舞会而碰到的两大难题──舞服和首饰,都能想出办法,得到圆满的解决。舞会上她大出风头,眼看就要踏上成功的道路。不料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她的命运顿时生出波折,玛蒂尔德再次坠入了厄运,以致为项链断送了自己的青春。这样,人物的命运从逆境转入顺境,又猝然从顺境转入逆境,顺境成了逆境的有力陪衬,它升得越高,逆境就越显得悲惨,玛蒂尔德受到的惩罚也就更加沉重。

莫泊桑还在小说中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中一再描写玛蒂尔德如何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可是她在舞会前的两次表现却出人意料:见到请帖,她不但不欢喜,反而发怒,准备好舞服,她不但不高兴,反而发愁。这种意外的表现吸引读者去探究人物的心理和动机,同时又使情节的发展出现波澜而不显呆板。丢失项链的偶然事件使人物的命运发生根本的变化,也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小说的结尾,作者又出人意料地让主人公在备受生活艰辛之后又经受一次精神上的打击,对她的虚荣心给以双重的惩罚。最后,小说在玛蒂尔德路遇故友、发现赝品的情况下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得全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都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12页,当前第1112345678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