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立意创新12招:由虚入实法
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时间啊,时间”,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
如“独到的感觉”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法。它需要你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把圆想像成一个具体物体,写出一个画面、镜头或场景。这就要用化虚为实的手法,把圆想像成旭日、夕阳、瓷盘、足球、露珠、车轮……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除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丰富、深刻的隐含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对重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理解蕴意,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如“诚信”包括诚实、有信用,抓住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切题。若把诚信理解为真诚、诚意等显然不十分切合本意。
二、先发散,后聚合。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为具体,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如上海高考作文“时间啊,时间”,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作者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干巴枯燥的说教,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
例文1
随着科技发展,对记忆移植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于是爱幻想的人们提出: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又将如何?
是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们就可以不再拼命学习――换个爱因斯坦的脑子,我们不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吗?反正爱因斯坦的脑子里有的是相对论!
是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们又何必要什么北大、清华呢?每个人都把邓小平爷爷的记忆移植一遍,不就不必搞什么“三讲”教育了吗?
是的,移植记忆可以带给我们许多许多,但在不经意中我们又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创造。移植了别人的记忆,我们将一遍遍地重演昨日的故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大概也能再重温一下吧?但想想今天,想想明天呢?
记忆代表过去,移植记忆实际上不过是一种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做法,它让人忘记创新,它滋生人们的惰性,使人不思进取。沉湎昨天,放弃思考,这将使人没有前途,这将使一个民族丧失希望。
那么,该何去何从呢?
答曰:学会创新,学会创造。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就是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使人们能在新的起点上去从事新的实践活动,去改造世界,去探求新知,从而拥有一个更美好的天地。在创造过程中,人可以变得更聪明、更伟大。我们要移植记忆是出于对伟人的敬仰,“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都跪着”,当我们站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自己也很伟大。共3页,当前第1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