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的故事
教学目标1、 根据文章的主体结构把握要点,初步了解有关昆剧这一传统戏曲的常识。 2、 通过词句的品读,赏鉴、体验古老戏曲的优雅意境。 3、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这一“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喜爱之情。 说明:XX年5月18日,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首批19个项目中以全票通过,位列榜首。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了她不容小视的位置。教材在 “审美感悟”的单元中安排了这样一篇介绍昆剧的知识短文,意在让学生知道我们还有这样一种纯美的艺术样式,有百年的历史积淀,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有卓越的戏剧品质。它古老而年轻、博大而永恒,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这篇戏曲理论家刘厚生的《昆剧的故事》,不妨可以看作是一篇“昆剧简明小史”,但它并非是以艰涩而佶屈聱牙的学术论文的面目出现,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对昆剧的历史、昆剧的艺术特点、昆剧的振兴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介绍,将知识性、趣味性与文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在课堂上主要是利用文本解读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试图尽可能拉近当代中学生与古老昆曲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传统戏剧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试着走近昆曲,尝试着去体味她的厚重,感受她的典雅,领略她的风姿。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朗读、联想、比较等方式感受昆剧文辞的典雅优美。(文学基础) 2、 难点:通过片段鉴赏来初步感知昆剧戏曲表演、音乐唱腔的特点。(表演与唱腔)说明:整个教学拟用二课时。第一课时以文本解读为主,主要解决“昆剧历史”、“昆剧振兴”一头一尾这两部分,让学生对昆剧的大致历史、艺术成就、今后发展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理性的认识;第二课时主要是用赏析、朗读、借助视频等方式重点学习“昆剧魅力”部分,让学生了解昆曲剧本文辞的典雅华美,具有很高文学性的特点,同时也对昆剧的表演艺术的载歌载舞、形神兼备、抒情写意的特点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背景音乐(朝元歌)。 2、展示一幅画(虎丘中秋听曲图)。同时展示明朝袁宏道的《虎丘》中的一段。(“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壘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用笛韵雅歌、古画古文,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透过尘封的历史,依稀瞥见昆曲昔日的风采和曾经的辉煌。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视、听、读等多角度入手,增进学生对昆曲的初步感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整体感知 学习课文的第一、三部分1、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总体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初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致阅读课文的第2——5段和22——26段,了解与“昆剧历史”和“昆剧振兴”相关的主要信息。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达成以下认识: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昆剧历史 昆剧魅力 昆剧振兴 2、昆剧历史—— 起:元末 兴:明中叶 盛:明末清初 衰:清中后期 3、昆剧振兴—— 人才培植 政府扶持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整体阅读,初步感知,了解文脉走向与布局构思,对课文有一个较为宏观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较粗地阅读头尾两部分,理清文脉、了解历史后为下面的重点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赏析品味 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词语、比较阅读、全班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大致步骤如下:1、学习“文学基础”对文中的四支套曲进行阅读赏析,并挑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支曲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学习“表演艺术”为课文中的四个小故事“梨园掌故”列出小标题3、学习“音乐唱腔”在《虎丘》一文中找出相关内容。1、细读课文,赏析①《琵琶记》之[孝顺歌]、②《牡丹亭》之[步步娇]、[皂罗袍]、③《桃花扇》之[哀江南],可以进行散读、圈划、品味、同桌交流等方式。2、将自己的感悟在全班交流。3、列出梨园掌故小标题:① 马锦私入相府摹态② 家班偷上朝堂观状③ 颜容演杵臼感人④ 陈明智扮霸王震场4、关于昆剧的音乐伴奏与唱腔特点,在《虎丘》一文中写到:“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清声亮彻”、“音若细发”、“每度一字,几近一刻”等。昆曲剧本的文辞文学性很高,唱词本身就是形象优美的文学作品,通过这部分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昆曲文辞形成中国文学史上古典文学又一个高峰,堪称“一代之文学”。戏剧从本质上说终究是舞台艺术,除了看剧本,更主要的是通过舞台表演展示给观众。通过这部分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昆剧的表演艺术体现了中国戏曲独特的审美传统,也成为后来诸多地方戏曲模仿和借鉴的表演范本。堪称“百戏之典范”。观看视频
加深认识
1、播放沈昳丽出演的《牡丹亭》之“游园”片段。 要求学生看:演什么戏,什么人物形象,人物造型、服饰、手中道具、脸上表情、肢体动作。揣摩心态,解读人物的内心情感。 2、播放《玉簪记·琴挑》之[懒画眉],要求学生能感受昆曲唱腔“流丽悠远”、“舒缓曼妙”的特点。(师生交流):杜丽娘随丫环春香来到姹紫嫣红的花园,她和春香边走边看,边看边叹。(小姐手执洒金纸折扇,丫环手拿绣花绢团扇。)这一段用双人舞来表现,姿态娴雅,身段多变。一直独居深闺的丽娘面对满园春色的惊叹、欣喜,既有欢乐,又有惆怅的复杂心态。而那支(2′43″)的曲子,人称“最是纡徐有致,极富韵味”。让学生在观看实际的舞台演出中真正体会:中国的传统戏曲,偌大的舞台,布景极其简单,有大量的留白要靠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去填满。观众要学会从演员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转身一回眸中去发现戏、品味戏。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请学生说说对昆曲艺术的大致印象与感受。昆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有典雅的文词、优雅的表演、高雅的音乐。“雅”是它最大的特点,它是戏曲中的空谷幽兰,散发着淡淡馨香。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
1、阅读补充的课外读物:白先勇的《我的昆曲之旅》、陈从周的《园林美与昆曲美》。 2、给自己一个走进昆剧剧场的机会,双休日去上海大剧院、兰心剧院、逸夫舞台,或者绍兴路的上昆的兰馨小剧场看一场昆剧的现场演出,感受属于昆曲的,属于中国的6XX年不变的惊世之美。按照要求,完成作业(1),作业(2)不做强求,学生视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而定。正如《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一句念白——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让学生试着来打开昆曲这扇门,看看门内是怎样一个陌生而美丽的世界。 藉此希望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思路点拨共3页,当前第2页123课文中还提及了不少相关的昆剧名家、名作,这些内容于学生而言也是较为陌生、生疏的,为了更好地消除学生与昆曲之间的隔膜感,不妨在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借助工具书、查阅有关书籍、上网查资料等方式,分头查找相关信息,然后在全班交流,资源共享。教师可事先布置一些查找内容,如(一)、名家了解:①戏曲作家:魏良辅、梁辰鱼、高濂、汤显祖、孔尚任、洪昇等;②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张继青、蔡正仁、张洵澎、王芝泉、计镇华、张军、沈昳丽等;(二)名作了解:《牡丹亭》、《琵琶记》、《桃花扇》、《玉簪记》、《十五贯》、《赵氏孤儿》等。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在课前分组或独立完成,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先一步增加对昆曲的初步认识。 另外,课文导入还可以借助王力宏的一首歌曲《在梅边》,学生对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也许有更强的心理认可度,能较快、较自然地拉近90后学生与6XX年古老戏曲之间的距离。 练习举隅1、 除昆曲外,再另选择一个“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自查资料,做成ppt在全班作交流展示。 2、如果条件允许,观看白先勇新编的青春版的《牡丹亭》,将观后感写在“随笔本”上。共3页,当前第3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