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设计/ 董亚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2、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3、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二、 教学设想

1、本文的故事情节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十分的陌生,因此先通过阅读方式让大致了解文章的结构。

2、不断朗读的方式读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先归纳、提出文言知识的重难点,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3、本文通过几个场景对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通过分析几个场景让学生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三、拟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历史背景介绍: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二、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

对于文章的结构,可以让学生讨论归纳,老师主要做引导,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归纳结果,可以让学生大胆表达,讨论,鉴别优劣。

第一种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2):故事的开端。荆轲请求刺杀秦王以报太子。

第三部分(3—8)故事的发展。荆轲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部分(9—16):故事的高潮。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

第五部分(17—18):故事的结局。荆轲刺杀秦王不成被杀。

第二种结构:

第一部分(1—2):开端,行刺缘起

第二部分(3—9):发展,行刺准备

第三部分(10—17):高潮,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18):尾声,荆轲被斩。

学生在分析本文结构时可能会得出以上两种结构,教师不做刻意的确定,只要持结论的同学言之有理均可。为便利以后教学方便,本课教学采用第二种结构分法。

三、学习文言知识

文章比较长,文言知识也很丰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本教学环节的学习原则有两个,一是学生的知识疑惑点,即难点;二是学生的知识必备点,即重点。采用学生读文章发现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

1、学生朗读、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讨论、学习相关文言知识

(以下各部分均按照以上方法学习)

2、本文学生应该掌握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常见句式

3、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学习的文言知识

2、找出文章中能够表现荆轲人物形象和品格的事件(或片段),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