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设置的五个研究性小课题。
2、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重点】
来自《记念和珍君》一文的五个研究性小课题。
【难点】
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掌握。
【周期】
四课时。
【过程】
第一研究段(一课时)
t:今天,我们就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
板书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
t:下面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文意。
(录音范读,感知课文12分钟)
板书:
共19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一、感知课文,诵读文段。
t:在课文感知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对某一个文段理解比较深,情感把握也比较确切,下面哪位同学能把这样的文段给大家朗读一遍。
(s诵读准备)
(s1:朗读,t:点评。)
(s2:朗读,t:点评。)
t:下面我给大家朗读课文第一节的第3段。
(声情并茂)
(s掌声)
t:为了深入地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给大家拟定了几个研究性小课题。
(投影出示研究性小课题,各研究小组组长到讲台抓阄,明确各自承担的课题)
t:根据抓阄结果,声明各研究小组承担的研究性小课题;
板书:
二、明确课题,合作探究。
t:研究性小课题展开的一般流程是研读教材,结合课文正文,课文注释及手头相关资料,讨论教材,然后根据这些材料中的事实、观点,围绕自己的课题加以分析、归纳,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最后进行发言交流,完成结题。 共19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板书:
研读→讨论→归纳→交流发言
t: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中,大家只有充分发挥合作探究的意识,方能高质量地完成课题报告。
板书:
研究→讨论→归纳→交流发言
(合作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魂)
t:下面,我们进入本文研究性学习的第二步:研读、讨论,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走动。
(同学们走动,结对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第二研究段(一课时)共19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t:这节课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第三步:分析材料,扣题成文(板书)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材料主要来自教材,所以同学们要利用好课文中的文字表述来充实自己的研究报告,然后归纳课题小组成员的理解与观点,写成课题研究总报告。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子报告和总报告的关系,没有课题小组成员独到、深入细致的子报告,是不能成就课题发言的总报告的。所以,小组成员的每一个人的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课题研究报告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自己的论题,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据,能经得起众人的质疑。
下面大家接着研读、讨论、分析材料,注意扣题成文,可以自由走动。
(s,走动,结对讨论。)
(教师负责课题指点,巡回走动。此时,教师也是热烈讨论中的一员。)
(当同学们的讨论不需要我的时候,我就站在一边,感觉有些被冷落)
(同学们热烈讨论了大约30多分钟以后,又各自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扣题写作)
(此时,课堂又恢复原有的秩序,平静而有序,中间夹杂些许讨论的声音)
(临下课前2分钟)
t:在本节课当中,同学们的讨论自由,深入而热烈,非常的好!在课下的时候,同学们注意推举出自己的课题发言人,以课题发言人为中心,集思广益,在子报告的基础上结成课题汇报发言稿。下节课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发言交流,完成结题。(下课)
第三研究段(两课时)
t:在前面两节课里面,我们经历了研究性学习的前三个环节:一、整体感知,诵读文段;二、研读讨论,合作探究;三、分析材料,扣题成文;今天,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四、发言交流,完成结题;在每一位课题发言人进行报告的同时,大家要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入地去听,如果在这个小组课题研究的范围内你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应针对发言的报告进行询问和质疑,而负责这个课题的发言人及课题组其他成员应给予必要的回答和解释,否则小组研究的课题不能通过!下面由承担“课题①《记念刘和珍君》思路探究”的小组发言人进行发言。
(同学们掌声欢迎)
s1:小组发言人进行课题研究的汇报发言。
(发言完毕)
t:针对这个小组的课题研究报告,同学们可以进行质疑和询问,在质疑和询问的过程中,小组发言人及小组其它成员应给予必要的解答;当发言人不能解答质疑和询问的时候,小组的其它成员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援助,只有这样,小组承担的课题才有可能被通过。 共19页,当前第4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s2质疑、询问)
(s1解答)
t:s2同学,你对发言人的解答满意吗?
s2:满意。
t:请座。还有质疑、询问的吗?
(s3质疑、询问)
(s1解答)
t:s3同学,对此解答满意吗?
s3:不满意。
(s1继续解释)
s3:依旧不满意。
(原因在于s1的解答确实没有说清楚)
t:小组成员有补充发言吗?
(s4主动补充)
t:s3同学,对此解答满意吗?
(s3满意。并坐下)
(接着又有几位同学质疑和询问,小组发言人和小组其它成员都积极主动地给予解释,中间出现了各据一词的辩论,第三方参与解说〈有学生,也有教师〉教师主要从看问题的不同角度给予适当的点拔,并建议发言人的课题报告吸叫该观点并加以完善课题总结)
t:下面举手表决该小组承担的课题是否能够通过?
(s举手一致通过。)
t:祝贺你们。“《记念刘和珍君》思路探究”的课题报告被大家通过。
(s掌声也表示祝贺。)
t:一个课题被通过真是不容易啊!好,下面由承担第二个课题“刘和珍事迹研究”的课题发言人进行发言……
(课题结题报告历时两节课)
(经过同学们的课题报告的发言、质疑、解答,再质疑,再解答,再发言,一个个课题报告在充实和完善中不断被通过,中间也确实出现了报告没有被通过的情况,又给了该小组一次完善补充发言的机会,才被大家通过)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结束后,离下课还有10分钟)
t:下面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刘和珍的理解和想象,为她勾勒一幅肖像,来表达我们对她──一位在枪林弹雨中不惮于前驱的英勇女子的怀念和崇敬。
共19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同学们写作)
(s1朗读创作片段,t点评。)
(s2朗读创作片段,t点评。)
t:大家通过对《记念刘和珍君》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落实了本文学习的目标: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文;更重要的是大家初步掌握了一种深入学习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研究性学习。在大家的课题结题报告当中,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合作探究的精神,展现了你们的聪明才智,说句心理话,你们的报告很精彩,有些地方已超过了老师的想象,坚持下去,大家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掌声)
(铃声响起,下课)
【附《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小课题】
1、《记念刘和珍君》思路探究。
2、刘和珍事迹研究。
3、《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目的浅析。
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合珍君》中的情感分析 。
5、有关《记念刘和珍君》文中的几处语句的理解;在研究性学习的第二时段,我给大家找了一些有关本文的材料,制作成5份,每小组1份 。
【教后简感】
1、鉴于同学们这是第一次接触研究性学习,在大家研究学习的地程中,方法的指导多些,这样的方法指导,在同学们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流程后,可以删去,这样,可留再多一引起的时间给同学们讨论、思考。
2、这是同学们在高中价段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好理解,我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点拔少之又少,几乎没有,但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他们不仅理解领悟了,而且理解领悟得很深、很细,挺好。
3、同学们身上蕴含着很多、很强的聪明才智,给他们主动学习的学科机会,给他们表现才华的学人情境,给他们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他们的表现会像水晶般灿烂。
【附学生撰写的研究性课题报告】
课题:《纪念刘和珍君》作者情感分析
撰稿:一组成员
执笔:龚保磊(高一、二十四班)
指导教师:杨延涛
在本文中,鲁迅先生的情感是深刻而复杂的。我们小组同学认为贯穿全文的感情为:共19页,当前第6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1、对刘和珍君等进步青年牺牲的深切哀悼、惋惜以及对她们的热情讴歌;
2、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批判;
3、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期望。
在文中,鲁迅先生一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却又感觉到“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了”……他想说的,或者说有必要说的应是很多的,但现实的黑暗又使他出离愤怒,使他感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愤怒!刘和珍君是鲁迅的学生,是对鲁迅的学识和精神的热烈追求者,鲁迅回忆起当初订阅《莽原》的情形,从这一点感觉有写些东西的必要了。他说:“但我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而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的尊敬与讴歌。在第六节中他这样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为了积聚革命力量,鲁迅先生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政府请愿这种方式的,所以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君等被害的惋惜之情。
鲁迅先生在文中这样写道:“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与微漠的悲哀。”对于这次惨案的影响和意义,他说:“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于此外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然而,在文章第七节,他又说:“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又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这些看似矛盾的语言,充分地展示出了作者内心的愤怒、悲哀和告祭的心情。同时在措词闪烁与词锋隐显之中,又分明让人感受到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凶残所达到的“非人间”的程度。
鲁迅先生以含悲之笔,以一个“亲族、师友、爱人的心”去“深味”这浓黑的非人间的悲凉、微漠的悲哀与淡红的血色,感受到了中国女子的“微笑”、“从容”与“伟大”,他的心由此震动,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作者的心情实在是悲哀与愤怒之极,他认为三月十八日是“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因为他“只觉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有几点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会如此之下劣。”作者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作者对执政府的彻底绝望和对流言家的强烈憎恶也跃然纸上。
共19页,当前第7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虽然社会十分黑暗,但作者并没有绝望,在文中,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坚定信念和对民族生存图强的强烈期望。
鲁迅先生善于摄取“现代社会的魂灵”,他深感世态炎凉,窥视于“世人的真面目”。他除了用笔于“始终笑着”,“从容转碾”“干练坚决”的刘和珍君、杨德群君等进步青年,展示了中国女性的勇毅和温和,“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的形象,还着眼于那些庸人与闲人,着眼于罪恶的段政府,下劣的无耻文人,文中虽然没有勾画他们的“尊容”,但强烈的对比反差使那些在处阴暗潮湿里的阴暗物们显得多麽的丑陋!
课题:《纪念刘和珍君》的行文思路探究
撰稿:二组成员
执笔:王立庆(高一、二十四班)
指导教师:杨延涛
这篇文章的总体行文思路是这样的:作者在一、二两节中交代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三、四、五小节具体展现了纪念的内容,最后两节阐述了纪念的意义。这样,文章的层次就一目了然了,文章在层次上划分为这三个部分,但各节各段之间又不是孤立的,作者通过使用过渡句和过渡段将全文连为一体。
首先,作者在写作目的这部分内容中提到了作者由什么萌生了写作念头和在当时写这篇文章的重要性。段祺瑞执政府枪杀请愿学生,已经使作者愤怒了,再加上一些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扭曲事实,使作者出离愤怒了!于是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拿起文学武器向敌人反击。
在这两节中由开追悼会想起了段政府枪杀学生,很自然地就写起了对刘和珍君和其他被害青年的哀悼,继而借助猛士的形象暗含了要唤起民众推翻反动统治,改造旧社会的强烈愿望。
在第三节中作者介绍了和刘和珍君的交往始末。在作者的印象中刘和珍君总是微笑和蔼的,文中提到她敢于反对广有羽冀的校长这一事件,为下文写她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在政府门前请愿临死不惧打下了性格展现的基础。
第四节中开始描写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作者开始不相信和珍君被枪杀是事实,作者说“我对这些传说颇为怀疑,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接着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刘和珍君被害的铁的事实,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刘和珍的哀悼和对下劣凶残的敌人的愤怒。
共19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第五节作者愤怒的思想达到了高潮,作者写到“在执政府前中了弹,从背部入。”“中了四枪,其一是手枪。”从背后开枪说明敌人早有准备,有手枪子弹说明有军官指挥,足以证明是谋杀。敌人有着超乎常人想象的阴险恶毒。
在最后的六、七节中作者总结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分为两个方面。第六节中主要是说对黑暗势力作斗争应选择正确的斗争方式,要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也暗示了要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不能向敌人请愿妥协,须组织民众进行更为革命的斗争,进而彻底打败敌人。
第七节中作者则高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的勇毅和她们爱国行为的深远的意义。正如文中所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文章有这样三个相似的句子,“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说不出话来”他们在节与节之间起了过渡作用,在全文上起了穿针引线的连贯作用,将文章的三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行文思路的严谨性和艺术性。
课题:《纪念刘和君》写作目的浅析
撰稿:三组成员
执笔:冯婷(高一、二十四班)
指导教师:杨延涛
1、目的:
探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
2、过程:
通过收集资料,分批讨论,归纳总结,制定框架,修改拟定。
3、成果:
此文的写作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点:
⑴ 表达了鲁迅对刘和珍的怀念和对她勇毅精神的赞赏;
⑵ 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⑶ 唤醒民众,号召大家勇敢前进;
4、正文:
⑴ 从文章题目来析,“纪念”二字已揭示出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之一。通过课文记叙,可以了解到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是他学识和革命精神的热烈追求者,是先进的爱国青年,因此她的死给作者带来极大的愤怒,正如鲁迅在日记中所写:“这是压在心上的坟,随时都会淌出血来。”所以怀念刘和珍君以及对她这种中国女子所具有的勇毅精神的阐发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一。
在文章的第七部分,作者高度赞扬了刘和珍等人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肯定了这种坚毅勇敢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魄,由此可见,本文不是作者在软弱无声单纯地哀悼,而是将满腔悲愤付之于铿锵有力的文字中,他将这种对刘和珍极大的尊重“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抒发感情的同时也在积极地阐发着这种勇毅的爱国精神。 共19页,当前第9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⑵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在段政府黑暗统治的年代里,作者着眼于现实情况,用犀利尖刻刻的语言揭露批判了社会的黑暗,正如文中几处情感强烈,发人深省的句子所言“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我将深味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它们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的黑暗和反动。
作者亲眼目睹人民在水生火热之中,而执政府则野兽般凶残下劣,血腥镇压爱国青年的请愿活动,杀戮进步爱国的青年,……这种浓黑的社会现实汇入作者的文思中,所以笔下汩汩流出的文字就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愤怒与批判,在措辞闪烁与词锋隐显之中,分明让人感到社会与生存环境凶残到了非人间的程度,透过作者精湛的讽刺与反语,我们确实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为民族危亡所急迫、被黑暗反动的现实所刺痛的愤怒而沉痛的心,这也应是文中流露和展现给我们的。
⑶ 通读全文,从鲁迅坚定勇敢的字里行间不难体会到一种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澜,这种如烈火般喷涌而出的波涛被作者化为深刻的韵味和汪洋恣肆的风格,化为一种响彻天宇的震撼,尤如一道在阴晦天空中劈出的闪电刺痛了人们麻木的神经,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鲁迅将这种存在几千年且愈演愈烈的民族劣根毫保留的揭示出来,他伤感于世态炎凉,深深地为这种“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的民族感到深深忧虑,所以唤醒民众也应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一。正如文中所说“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正是作者在黑暗中苦苦探索出的真理,难道真的会选择沉默吗?难道真的会麻木地等待灭亡吗?恐怕读了此文,所有尚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人都会有所领悟。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作者对流言家的痛斥,对反抗方式的见解,但归根结底,唤醒民众才是进行一切斗争的前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号召鲜明而有力,使读者有拔云见月之感,顿生勇敢前进的动力,正是因为作者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强烈的爱国心,对民族的生存发展有强烈的企盼,所以行文之中不乏呐喊和鼓舞,可以说,此文是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战斗性鼓动性较强的精良之作。
课题:刘和珍事迹研究
撰稿:四组成员
执笔:田杨(高一、二十四班)
指导教师:杨延涛
关于刘和珍生平事迹的研究,我们小组认为,其目的在于让大家更进一步地认识这个人物,从刘和珍的角度反映鲁迅先生本文情感产生的原因,即通过一些人物时代背景的介绍,使大家对课文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下面,我们结合课本和其他资料,撰写报告如下:共19页,当前第10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1、课本“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体现了刘和珍是一个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的确,她是旧教育的叛逆,反封建的猛士。据资料载,她在江西女师读书时,为反对严酷束缚学生的校规,倡议成立学生会,被诬为“害群之马”,并“记着大过”,为反对虐迫学生读圣经,作礼拜,她联系进步学生,组织了“江西各界反基督教大同盟。”因首倡女子剪发,带头剪辫,被诬为“有伤风化”并“勒令退学”,一九二一年冬,发起、创办学会,名“觉社”,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出版周刊《时代之花》。
2、教材上说,她反对校长杨荫榆。当时,据资料载,杨荫榆率军警武装据校;刘和珍奋起护校,数夜薄席铺地,于校门内石阶上过夜,与同学坚守,决心喋血校园。这充分体现了她不畏强暴,为真理正义而奋斗的精神。
3、关于刘的性格。课本上屡次出现的句子有:
⑴ “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⑵ “她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⑶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⑷ “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这些语句,体现出刘和珍不仅有勇毅的一面,还有温和的一面,不乏女性的温柔与可爱。
4、课文第五部分,刘和珍牺牲的情形。据资料载:一九二六年三月,大沽口事件发生,十八月清晨,刘动员、组织学生集会游行。当她冲入段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于人群之中时,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二岁。在这里,她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的真实内涵。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刘和珍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关心国家命运、不畏强畏、刚果勇毅而又不乏温和的一位爱国青年。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进步青年的形象。鲁迅先生通过写她,再扩大说开去,赞扬了所有中国的新女性;也从她引出了诸如“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之类的发人猛省、使人振奋的话。最后,我们要说的是刘和珍君等爱国青年的不屈和勇毅对于今天的青年学生仍有强烈的教育意义。
课题:《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几处语句含义的理解
撰稿:课题五组
执笔:周坤 高一(24)班
指导教师:杨延涛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在这里我们摘选了几处,来探讨一下它们的深刻含义。
共19页,当前第1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