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时间: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注释  长沙: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友好。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    舸(gě):大船。

    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众多动物都在深秋的自然环境中争着自由地活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上寥廓而无天。”

  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侣:同学。

峥嵘岁月稠:峥嵘,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稠,多。

  挥斥方遒(qiú):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写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5页,当前第112345

解题:“长沙与毛泽东的渊源”

19xx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xx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江(màn)苍茫(cāng) 百舸(kě)飞翔(xiánɡ)

b.方遒(qiú)遏制(è)    记否(fǒu)橘子(jú)

c.百侣(lǚ)百舸(ɡē)   风华(huá)携手(xié)

d.寥廓(liào)峥嵘(zhēng róng)中流(zhōng)沁园春(qìnɡ)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大船)寥廓(宇宙的广大)意气(志气,气概)

b.谁主沉浮(主宰)挥斥(斥责)方遒(遒劲有力)漫江(到处都是)

c.寒秋(深秋)霜天(深秋季节降霜)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d.岁月稠(多)激扬(激浊扬清)浪遏(阻止)

解析:b项,挥斥是奔放的意思。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全、都)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广阔的天空)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失意、不如意)

d.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志、气概)

课外拾遗:词

(1)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所以当初称为曲子词。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所以又叫填词,又叫依声(开始并无固定格式)。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后来一般词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这样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按照前人作品来填,总得有个格式,这规定固定格式的就是词牌。

(2)词调与词题

词调描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乐调。每个词调都有个名字,即词牌。如本词的词牌是《沁园春》,其他常见的如《菩萨蛮》《如梦令》《水调歌头》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词牌不像我们平常写作文的题目一样,它与词的内容是不一致的。比如说《相见欢》《龟虽寿》,听起来好像是写欢喜、高兴的气氛,但其实是描述悲凉、凄惨的曲调。因此从北宋起,就有人在词牌下加一个小标题,表明题意。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乍看“水调歌头”不知何意,不像我们写作文时要写春天,题目就是《春》,于是苏东坡在词牌下有一个小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词人的弟弟,看了这个标题,我们就知道词人写的是什么了。所以词牌与词题是不同的。词题起一个补充作用。5页,当前第212345

词牌格式:

望江南

                          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忆江南,词牌名。 亦被称为: 《江南好》《望江南》《梦江南》《望江南》《梦江口》 《谢秋娘》《春去也》《归塞北》

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

例子:                             望江南

晴空碧,

院里晓风吹。

已是朝阳红似火,

谁说萧飒立秋回。

夏韵点深闺

学生按格式试填: 忆江南•江南好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词体

根据乐调的变化,发展出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来说,是这样分为三类:

小令:58个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最短的小令只有14个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可见悬殊是很大的。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三叠、四叠:即三段四段,尤其四叠极少见。

1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b.词的平仄和押韵稍异于诗歌,须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也不同。

c.每一词牌都对该词的字数、句数、段数和韵律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d.《沁园春》《西江月》《清平乐》《水调歌头》《山坡羊》《天净沙》等都是词牌名。

e.“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f.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等。

解析:d项,《山坡羊》《天净沙》为元曲名。

2、【3分】在结构上,词的上、下片要注意巧妙地过渡,过渡的诗句称为“过片”,“过片”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过片”是(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5页,当前第312345

    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解析:答案:c①过片要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②过片位于下片的开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个“游”字由独游过渡到众游,一个“忆”字巧妙地由昔游过渡到今游。a项虽然也由写景过渡到抒情,但位于上片之末而不位于下片之始,所以不能称之为过片。

关于“现代诗”(见单元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诗歌赏析:

一、《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二、提问: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思索了什么?作者又回忆了什么?

    学生l: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学生2: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学生3:在长沙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革命情况,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

三、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我们把这首词分为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1)学生朗读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让学生将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像把诗意串合起来。这三句词的大意是: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学生思考后,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像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学习诵读“看”字所控的7句。

(2)提问:词人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视角是如何变换的呢?

明确(见板书)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看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说:“看”的视角变换学生不难看出,可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自己设计板书。这样可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 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提问:同为写秋景,词人同欧阳修在作品中各自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提问:同为写秋景,词人同欧阳修在作品中各自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后,明确:古来文人骚客描写秋景,总有“悲秋”情绪,欧阳修便属此类。在《秋声赋》中,以秋声为发端,描绘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抒写作者对于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的悲感,流露出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而词人却通过绚烂而充满生机秋景的描写,流露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战争过的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3.品读上片后三句。学生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5页,当前第412345

明确: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背全词。

2.将上片的内容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第三课时

时间:

一、检查背诵

(指定2~3名学生背诵或全班集体背诵)

二、提问: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和“记”二字。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结合背景理解“峥嵘岁月稠”。

明确:“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如何来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青春年少;热情澎湃,坚忍不拔,才华出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他们激昂慷慨,奋笔疾书,为着革命理想,讥时弊、褒先进,评论国事,宣传真理,向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然后想像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学生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3.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本词后的感受,然后抽查2~3名同学发言。

(解说:相互交流给了学生展露自己的机会,发言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学到了胸怀天下,心系人民的高尚情操也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4.学生慢速朗读全词,细心品味。

四、布置作业:默写全词。

5页,当前第5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