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前方

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阅读有目的△了解作者的观点:(1)人类有离家远行的欲望,但当他们远离家乡时却又时刻牵挂着家乡,而当人们想回到家乡时,却常常感到无家可归,他们无法从心灵深处抹去无家可归的感觉。(2)人生其实是一场苦旅。△了解和探索有关人类“精神家园”的问题。△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学会研读课文。△与文本展开对话,学会评点文章。读前要热身

曹文轩的风度曹文轩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人,他总能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儒雅的一面。更多的时候,他愿意亲切而又恬静地聆听别人的谈话,而不是很踊跃地夹杂在那种谈笑风生的场面里。他似乎离所有的人都很远,这种平静的疏离并不意味着孤傲或者拒绝,而是说他喜欢以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角度介入生活和事业,他更喜        欢     14—1           以多重身份参与各种他喜欢或不喜欢的活动。曹文轩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他太了解自己语言的局限性,所以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微笑。这种选择就像我们本能地钟情智慧和幽默之类的词语里所包含的意义一样,他对自己的选择相当满意,甚至有几分迷恋。   在北大那种不得不说的场合,也就是说职业和事业所需要的各种场合,他会饱含激情地说,滔滔不绝地说,但离开了那种场合,他就像贝壳一样紧紧地合拢了。他的沉默和微笑是另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更有力量,更完美。他的含蓄和节制不是由他的身份决定的,而是由于心灵和精神决定的。他是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正如那些大富翁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一样,他从不肯让附着于心灵的房间里的宝石玉器变成身外流动的空气。他偶尔会开几个并不高明的、乃至很笨拙的玩笑,但这对他无伤大雅,只能激起别人对他的敬意。   曹文轩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这一张脸弥漫着书卷的气息但又充满了朝气。五官的各个部位的搭配是如此谐调,许多年轻的女同行们都愿意把他留在相册里,留在记忆里。这是因为他喜欢完美,喜欢按完美的方式塑造自己。曹文轩的阅读广博而又杂乱,在学术和专业之外,他有可能读的是《完美的人——切·格瓦拉传》一书。他会耐心地给对切·格瓦拉一无所知的朋友讲述这个传奇式的人物的事迹。但是,很少有人从阅读趣味的角度去把握他精神世界的走向。所以说,像他那样细致、精细地阅读大师们的方式,人们还不习惯、还不适应。  曹文轩是透明而又复杂的。在饭桌上,他的目光最远只落在圆的或方的桌子的棱角那儿,从不紧盯你的眼睛或你的脸。这些美味佳肴对他犹如一本本书一样,他是以批评的、挑剔的、还有一点点期望与发现的方式谨慎地把它们纳入自己的视野之中。这种精细和细致不仅出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之中,在他的生活细节里也比比皆是。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关心自己内心的人,就如同他提出的“成长文学”的术语一样,他是极其呵护心灵世界成长的人。所以,童年的经验和记        14—2               忆几乎是他所有文学作品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文学的意义上,他的小说更纯正一些,更纯粹一些。17页,当前第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曹文轩的另一面是鲜为人知的,他的温和之中有非常坚硬的一面。这就是他饱含着诗意和激情的思想。其中从不缺乏思辩的尖锐和深刻。如他不能在阅读上,或者思想上,或者在其他方面的某一点上接纳与接受你,你很难与其建立对话关系。也就是说无法触及他深层次的东西。所以,他总是完美的,并保持着一种得体而又有涵养的风度。知识应储备●      作者作品曹文轩(1954~  ),中国现代作家。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大中文系读书,而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协理事、北大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大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主要学术著作《曹文轩文学注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的解释》。《山羊不吃天堂草》获第三届宋庆龄文学奖、     14-3          1994年中宣部“五一工程”奖。《蓝花》《草房子》等获冰心文学奖。《红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获作协一、二、四届儿童文学奖。《红房子》改编的电影获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      识记字音1.字音憔悴 (qiáo)(cuì) 颠簸 (bǒ)  惶惑 (huáng)  按捺 (nà)  迁徙(xǐ)抛锚(máo)    温馨(xīn)2.多音字          bèn奔头儿              xīng兴办           奔                      兴bēn奔跑               xìng高兴              ●      分辨字形徙  迁徙        噪  急噪     馨    温馨       徒    徒劳      臊  害臊       罄    告罄涉  跋涉         躁  焦躁       磬    钟磬         陡    陡峭                      17页,当前第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文题解读本文是为摄影作品《前方》而写的“摄影散文”,这幅摄影作品中呈现的是一辆颠簸于旅途的老汽车中一位男子手托下巴、眼望车窗外、神色惶惑茫然的画面。作家目睹这幅作品,生发对人生、对家园的无限遐思,表达自己对人生、对家园的独特思考。“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前方》涉及到的是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作者认为,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  14—4字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把各种传媒手段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摄影散文也是其中一种。这种新的文体兼备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象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曹文轩先生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了此文。高手支招之二——感受鉴赏文本需精研

前方

曹文轩    他们上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这是一篇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思考的“摄影散文 ”。开头由摄影作品引出对作品人物趋向的分析,得出了结论“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为下文引出文眼句“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作准备。]以上为第一部分,由观看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行为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由摄影画面过渡到所要讨论的话题:人有离家远行的欲望。此句一出,立刻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令读者眼前为之一亮。曹文轩先生无论治学还是创作,都很讲究独辟蹊径。这可以是一个体现。]点出本文的文眼,简洁醒目。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家的意识”指人类心理上要获取的精神上的安慰,“家的形式”指人类实实在在的躲避风雨的地方。]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                            14—5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冒号起提示作用,下文是宏大场面的具体内容]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类比:写电视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给人直观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说明动物和人迁徙的“习性和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由动物及人,人物一理。] 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17页,当前第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人类远行有着悠久的历史,或许出自本能。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依然没有寂灭。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说明外面的世界的双重特点]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分述人类离家运行的原因之一:外面的世界的诱惑。并深入分析人类远行的内在趋动力是他们能够在远行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 远走高飞。[人类离家远行的这一原因不同于前述原因,这一个是出自无奈,是被动的。]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想想看,我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比如,巴金先生《家》中觉新的出走,《水浒传》中众英雄逼上梁山等。]分述人类离家运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人的眼中的“前方”是一个空间概念,而心中的“前方”则是理想的召唤]。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前方”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人如痴如醉的状态。[运用排比描写了“前方”的作用,形象生动,给人具体的感受。]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分述人类离家运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尽管前方是朦胧的,可是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吸引人们不知疲倦地走向远方。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以上为第二部分:对人类的离家行为进行叙述和分析,重点分析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思路又回到摄影作品上来,收束第一部分。完成了从联想回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构思巧妙。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此处的“路”既实指行走之路,也虚指人生之路。]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照应第三自然段]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照应第六自然段。]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一一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漫无边际”、“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等语句说明精神家园的追寻之难,预示人的悲剧性命运。]                                                                     17页,当前第4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紧承上段, 由“路”入手,谈到人不得不流浪: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而这命运,就是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这里,文章又深入了一步,由日常生活的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第三部分的中心句,从人的流浪转入对人生的思考。]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从画面上的男子入手,写“他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的动作,写他“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的眼神,从人的精神                            上对“苦旅”作了深刻的诠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            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 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14—6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①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以上写具象化旅程的艰难,形象逼真。]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提及另外的情况,使论述更加完备]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反问加强语气。]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从眼前的情景过渡到抽象的人生,由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深入到抽象人生的认识,逐层深入。]提出本部分的论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并初步地进行具象化的论述。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承前]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②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两难境地之中。]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④(宋之问)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⑤(《古诗十九首》)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⑥(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⑦(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⑧(韦庄)[引用大量写家园之思的古代诗歌,来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之中。]•……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使是还了家[这个“家”应该是实际的“家”],依然还在无家[这个“家”应该是心中的“家”,一种“家”的感觉]感觉之中。[注意此处层层翻新,步步深入:流浪时惦念着家,惦念家又无法回家,即使回了家也找不到家的感觉。]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事例论证:分析崔颢诗歌所蕴涵的内心感受来证明精神家园的无处找寻。精神家园即“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而非“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形象地写出崔颖无法寻找心灵家园的伤感,也是不断在外闯荡的人们的普遍感受。]17页,当前第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在前段具象化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人生其实是一场苦旅”这一观点:人的精神家园无处找寻,人的处境往往是无家可归,只能遥望家乡,体味一派苍凉。以上为第三部分:人生是一场苦旅,人在追寻中总是牵挂着家乡,可是心中的家却永远也无法到达。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是实际的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心灵之家无处寻找]呢?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呼应开头,结构严谨。开头猜测他们“归家还是远行”, 是浅层次地从生活的经历入笔。结尾反问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旷野”, 是从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层面发问,这样的结尾,意蕴深厚,雅俗共赏。   此段为第四部分:呼应开头。                                                                               ①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毫无趣味。②惦念:心里牵挂,念念不忘。③选自《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④选自《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⑤全诗为: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⑥选自〈〈长安春望〉〉: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⑦(选自《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⑧选自《菩萨蛮》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读后须品味主旨:作者由摄影作品《前方》展开联想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离家远行问题的认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远行的欲望;这种欲望既出自天性,也出自命运;但是人的这种远行注定是一场苦旅,人无法消除精神深处无家可归的感觉。文章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文法:1.线索分明,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本文以摄影作品引出话题——离家,描述了离家的种种原因,进而引发对人生苦旅的种种思考,揭示出人生的悲剧源于离家后的思家,“离家”贯穿始终。结尾回到摄影作品,照应开头,这样文章前后呼应,使结构显得相当完整。2.语言深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结构由摄影画面起笔,引出下文。(1)                             人有离家远行的本能17页,当前第6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人有离家的欲望(2~8)     外面的世界的诱惑外界的压力                             理想的呼唤                 (递进)                                            走向远方惦念家乡          人的远行是一场苦旅(9~11)   无法还家                                     找不到家的感觉照应开头(12)作者用深邃的语言阐发对人生和对人的思考,富有哲理的语句随处可见。“即便是许多人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这样的语句,给文章更增添了深刻的内涵,更加耐人寻味。探究后争鸣本文写道“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作者认为人生其实就是一次苦旅,人们在旅行的路途当中,要经受种种生理的和精神的苦难。人生好象总是不能到达目的地。人们不但在远行时时刻刻惦念着自己的家乡,而且即使回到家乡也抹不掉心灵深处无家可归的感觉。也有人认为人生固然是一次旅行,但在这旅途之上,也有许多欢乐:亲人的鼓励、沿途的风光、追寻的乐趣、成功的欢乐等等。在这旅途之上,固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但大多数人还是有自己的成就。那么,人生到底是一场苦旅还是充满欢乐的旅行?我的观点高手支招之三——多维阅读

远方(节选)

许达然似乎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  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冰雪封蔽的远方变成绿土。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使古老的印度民族在无助的茫然中孕育悲观的思想。这纵的远方的悠然常是人们灵魂的安慰。怏怏的屈原一直向往昆仑。   跛脚的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对一个爱纵的远方的人来说,只能做山下的青草,而不能是山上的云,也是悲哀的了。 ……一个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一直使人向往,那是天堂。对天堂的向往曾支配了                                         14—717页,当前第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西洋的中古史,而使人们不惜牺牲世上的幸福,以通过上帝启示的窄门进那远方。可是一直没有人从天堂回来,因此到现在人们还在向往天堂,而且天堂似乎越来越美了。地狱也是最远的远方,想到它,就像暴风雨前乌云的阴影覆罩着,使我们有着莫名的恐惧。有人向往天堂而做好事,有人怕进地狱而做好事。远方,常常冥冥地在驱策着人!   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有远行的冲动。雪莱的回忆:“我曾是远方原野的浪人,我曾航过大河。”也几乎是每个人的梦。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开展人们的胸怀,成熟人们的思想。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斯和我们的司马迁一样曾漫游远方,而写出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型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拓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著作。人间到处可以找到异乡人,远方的憧憬把他们带到异乡,甚至在异乡成功了他们的事业。300多年前,英国有个年轻人离开了故乡来到他的远方伦敦,给了我们不朽的礼物——莎士比亚的戏剧。“当我长大了,我自己要去那里。那地方比起我们这里来是几千倍的美丽,那里根本没有冬天,你一定同我去,好吗?”在席笃姆的《茵梦湖》里,那个小赖因哈向小伊丽莎白这样说,真是写出了许多小孩子对远方的梦。还有什么比小孩子的梦境更天真更美?“我去。”小女孩应和着小男孩的梦,“但妈得同我们去,你妈也去。”“不。”他这样回答,“那时他们太老了,不能同我们去了。”“可是我不能自己去。”“噢,你可以的,那时你是我太太,别人就跟这件事不相关了。”   如果有人卖梦,小孩子也许要买长大的梦。小孩子期望自己长大,而可以无羁地去远方的梦土远游。这虽是小说里天真的对话,其实也是证实人生的写照。   从童年的梦里醒来,年轻人有着遥遥的前程,遥遥的前程是一连串的远方。一切对他好像那么远,连死亡对他也是远的。也许他一无所有,却至少有一股澎湃的热血与勇气。也许他不知走向哪里,却有着走向远方的决心。远方也许是凶恶的敌人,但他依然向前。远方也许有暴风,有狂澜,但他依然把船向前驶去。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满布死亡,但他依然走近。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他要去,去那远方。还有什么喜悦比抵达梦土更使人歆羡?——那第一批到达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看到的梦土虽荒凉,却高兴得跪下来感谢上帝。也许他在远方造乐园。也许他又觉得老家是亲密的远方。也许他死在远方。也许他从远方回乡。   也许他凯旋。即使手上一无所得,他的心里仍有收获:有一天,可以告诉别人,他曾去过远方,那很少人去过的荒漠!   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只是远方的云不能构成天空。向往可以活泼生命,但不是人生。我们总不能成天幻想远方,只是向往,只是想往,而抛弃现实。曾看过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那是人类从古到今,用行动去实现抵达远方的奋斗记录。   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天文家总是全神观望天空,有一次不小心跌到井里去了。他呼救后邻人跑来,知道了他落井的原因后,就跟他说:“你怎么只注意天上的东西而不注意地上的呢?”伊索的这一则寓言,真的是要告诉我们些什么的。 17页,当前第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醉看远山,远山更美。幻想使人沉醉,我们常醉看远方而自以为清醒。远方不一定如想象中的那么绮丽,或那么丑恶。如果前秦的军队走近一点,也许不会把草木误认做兵。如果我们登上了月球,也许发现它并不如远在地球上看时那么漂亮,那时反而看地球才漂亮哪!   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嵯峨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使人抱志饮恨。一个刚会走路,在生命黎明的小孩,也会有他的远方;一个走过长程,进入生命黄昏的老人,仍会怀抱着他的远方。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圣海伦岛曾经是年轻的拿破仑的远方,却也是老迈英雄倒下的孤岛。你,人生旅程上的英雄,有一天也会在远方的微笑里倒下——那不是悲剧,那是命运。   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在鸟桎梏在笼子里,尽管笼子多大,笼子不是天空。   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的有力的挑战,你去吗?阅读提示:本文作者许达然先生是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诗人。这篇文章谈的是人们追求“远方”的问题。他认为:有美的远方,也有丑的远方,但在人们的心中,朦胧的远方总是充满吸引力。而远方是无穷的,所以人总会倒在追求远方的路上。但人们还是无所畏惧地去追求。  这篇文章与《前方》在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观点,请你比较一下,谈谈自己的认识。我的感悟高手支招之四——素材积累《前方》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天性和命运决定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远行的欲望;但是人的这种远行注定是一场苦旅——人无法消除精神深处无家可归的感觉。★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外边的世界虽然充满艰辛和危险,但它丰富多彩,对外面的世界的探索能够满足人们的欲望,所以人们总是前赴后继地走向前方。)★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人生之所以有意义大概就在于人是有追求的;人之所以奋斗不懈,大概就是因为心中有一个理想;路是人们在追求中踏出来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人们不只需要一个能遮风蔽雨的实实在在的家,还需要一个心灵的归宿。)17页,当前第9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有远行的冲动。雪莱的回忆:“我曾是远方原野的浪人,我曾航过大河。”也几乎是每个人的梦。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开展人们的胸怀,成熟人们的思想。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斯和我们的司马迁一样曾漫游远方,而写出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型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拓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著作。人间到处可以找到异乡人,远方的憧憬把他们带到异乡,甚至在异乡成功了他们的事业。300多年前,英国有个年轻人离开了故乡来到他的远方伦敦,给了我们不朽的礼物——莎士比亚的戏剧。(许达然《远方》)(正如上文所说,远方虽然一直掺着乡愁,却一直开展着人们的胸怀,成熟着人们的思想,开拓着人们的视野,成就着人们的事业!)★ 美国房地产巨富特朗普,出生于一个建筑承包商的家庭。他刚刚会走路时,就跟父亲一道去工地,边走边捡空苏打瓶子,卖给店里把钱攒起来。他从小就懂得如何挣钱了。 特朗普13岁时,父亲把他送到军事学校去上学。军校毕业后,他又到福德姆大学上学。大学上了两年,他认为如果立志经商,霍顿金融学校是个非去不可的地方,于是他转而攻读商业。特朗普拿到了霍顿商业学士学位,从那时起,他就向往曼哈顿,因为曼哈顿是纽约的首富之区,许多跨国大公司和大银行都在该区的华尔街上。特朗普胸怀大志,决心去那里闯荡一番。但那会儿,城市市场繁荣,物价昂贵,特朗普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意,他买不起一宗房地产。但他没有放弃,抓住一切机会发展自己。在以后的短短的十几年里,特朗普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富豪,他在曼哈顿有了自己的大厦,成为这里举足轻重的人物。(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有志者仍然要去为之奋斗和追寻,许多人因此一举成名。)★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故事:曹文轩说,道义感、美感、情感教育,是儿童文学的三个重要维度,儿童文学给孩子的绝不仅是快乐,还应该有感动。” 他举了一个例子:日本著名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大年夜,开在北海道的一家夫妻面馆,正要打烊的时候迎来母子三人,三个人却只要一碗清汤荞麦面。老板夫妇没有歧视他们,而是热情地接待他们并且对他们非常尊重。第二年大年夜,他们又来了。从他们的谈话中老板夫妇得知,原来母亲之所以拼命工作、紧衣缩食,是为攒钱还清丈夫生前欠下的巨额债务。此后,每年除夕老板夫妇都会专门留下那张“幸福的桌子”等他们到来,但是直到XX年后,这家人才再次来到北海道。那位母亲的长子告诉老板,是这碗面支持他们一直生活下来,现在他们已还清债务,并且挺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一碗大年夜的清汤荞麦面,支撑了一个三口之家XX年的艰辛努力。这个在日本、韩国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亿万人,成为在逆境中奋起、决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象征。1997年,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韩国三星集团的产业状况跌入低谷,月亏损达1700亿韩元。在此紧要关头,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请副会长尹钟龙面向45000名员工朗读《一碗清汤荞麦面》一书,号召员工学习书中母子三人面对逆境坚忍不拔的精神,团结一致,度过难关。不到10分钟,台下已是唏嘘一片……人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感召。XX年,三星集团营业额约965亿美元,品牌价值高达108.5亿美元,在世界百大品牌中排名第25位,连续两年成为成长最快的品牌。XX年,三星赢利104亿美元,创公司35年来的纪录。在企业欣欣向荣的时候,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再次组织全体员工学习《一碗清汤荞麦面》,号召员工学习书中面馆老板夫妇人性化的经商之道。 17页,当前第1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曹文轩不止一次在电话里或聊天时向人说起这个故事,当被问及“这是谁写的”,他故意说:“是我写的。”于是听到的评价往往是:“太矫情了!” “这样一部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的作品,曾经感动、激励了无数读者,相信只有中国人说它‘太矫情了’!”说到这里,曹文轩颇有义愤地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出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语境:一说崇高就有人说你虚伪,一说悲悯情怀就有人说你矫情,一说风雅就有人说你附庸风雅。我就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要拒绝感动呢?都说现在的孩子存在情感危机,缺少同情,不会感动,跟他们从小阅读的东西有没有关系呢……”(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应该加强对少年儿童的道义感、美感、情感教育。)★胸怀大志、喜欢冒险的特朗普:美国房地产巨富特朗普,出生于一个建筑承包商的家庭。他的祖父是瑞典移民,儿时就来到美国,后来开了一家普通餐馆。祖母伊丽莎白靠做裁缝把3个孩子养大。特朗普的父亲干过搬运工,给人擦过皮鞋,后来刻苦自学土木建筑工程,终于当上一名建筑承包商,跻身于美国中产阶级行列。特朗普刚刚会走路时,就跟父亲一道去工地,边走边捡空苏打瓶子,卖给店里把钱攒起来。他从小就懂得如何挣钱了。   特朗普13岁时,父亲把他送到军事学校去上学。军校毕业后,他又到福德姆大学上学。大学上了两年,他认为如果立志经商,霍顿金融学校是个非去不可的地方,于是他转而攻读商业。特朗普拿到了霍顿商业学士学位,从那时起,他就向往曼哈顿,因为曼哈顿是纽约的首富之区,许多跨国大公司和大银行都在该区的华尔街上。曼哈顿是冒险家的乐园,那里充满了各种机会,也布满了陷阱。成功者富可敌国,失败者跳楼自杀。特朗普胸怀大志,决心去那里闯荡一番。但那会儿,城市市场繁荣,物价昂贵,特朗普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意,他买不起一宗房地产。所以他只能等待。 1971年是特朗普的转折点。这是他大学毕业的第3年,他在曼哈顿租了一套公寓房问。这是一套小型的公寓间,面朝邻近楼房的水箱,室内狭小、昏暗。尽管如此,他很喜欢它。搬进这个套间,他比XX年后搬进属于自己的特朗普大厦的最高层还要兴奋。可以想像,一个在小地方长大的孩子,现在突然在大都市曼哈顿有了一席之地,他能不高兴么。特朗普初来曼哈顿时,谁也不认识他,他的起步非常艰难。但他没有放弃,抓住一切机会发展自己。在以后的短短的十几年里,特朗普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富豪,他在曼哈顿有了自己的大厦,成为这里举足轻重的人物。(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有志者仍然要去为之奋斗和追寻,许多人因此一举成名。)高手支招之五——习题探讨曹文轩的《前方》引用了许多古代诗文与典故。请再搜集一些中外有关思乡的名言名句,与同学交流。提示:本题有助于积累文化知识,涵养情操,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参考例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入日思归>>  隋·薛道衡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难>>唐·李  白17页,当前第1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