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感情。 2.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难点】 1.弄清五首诗的内容。 2.体味诗本身的情感。 【学习策略】 一、赏析透视法 1.《客至》 背景: 这首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曾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暂时安定下来,在友人的接济与帮助下,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还算平稳,闲来也不时有客人相访,杜甫曾为此先后写下了《有客》《宾至》和《客至》,而前两首是在草堂刚落成不久,为一位偶尔过访的旧相识和一位远道专程来访的客人分别写下的。而此诗作者在诗下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是唐时人们对县令的称呼,当时的杜甫草堂地处四川犀浦县,这位县令当为犀浦县县令。从诗中亲切、随意的描述看,这位县令与作者的关系非同一般。 大意: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记事诗,整首诗字里行间透着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因客来访而喜悦的心情。前四句诗集中笔力写了户外户内的环境,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情;后四句诗中不惜浓墨重笔,集中展现了酒菜款待客人的场面,还出人意料地突出了邀请邻居助兴的情节,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事编织在一起,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无不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名句赏析:“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这两句诗,作者把笔触由户外的春景移向庭院,说话的口气也由对读者交待转换成了直对客人说话,增强了亲切、自然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并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另外,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临,并能热情款待,足见两人交情之深厚。 2.《旅夜书怀》 背景: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大意: 这是一首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之作。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首联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桅杆的小舟孤零零地在夜里漂泊,寄寓了自己内心的凄苦之情。颔联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正好反衬了诗人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悲怆心情。诗的后半是述怀。颈联是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名声好呢?做官倒应该因年老多病而退休,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心中的不平。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缘景自况以抒悲怀。 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3.《咏怀古迹》(其三) 背景: 本诗原是一组诗,共五首,为《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一组诗里有全首咏怀的,有单咏古迹的,也有借古咏怀的。本篇是第三首属第三类,当时作者因寓居在王昭君的故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大意: 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咏叹的题材,杜甫此诗独以深刻感人而警动千古。诗人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加深了诗歌的内涵。首联发端突兀,气势极盛,点出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颔联述昭君遭遇,不发议论而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后四句指斥君王昏月贵,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又一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名句赏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省”,即省约、省略的意思。“省识”,约略地看着。“春风面”,形容青春美貌。此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视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道。“环珮”句是说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此句除讽刺汉元帝之外,也写出了王昭君怀念故园之心永远不变。 4.《阁夜》 背景: 此诗766年冬作于夔州西阁,这时诗人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已先后去世,四川一带仍有军阀连年混战,外有吐蕃时常侵扰。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大意: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杜诗中的经典之作。诗集中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首联交待时间,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颔联气势磅礴,悲中见壮,绘景伟丽生动;颈联写出了那个动乱时代人民生活的悲惨和诗人流落天涯的特殊感受;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名句赏析:“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 5.《登岳阳楼》 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春,杜甫携家眷自夔州出峡,途经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漂泊到湖南岳州(今岳阳),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泊岳阳城下》)看,作者到达之时正是深秋。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说的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作者登上洞庭湖边的岳阳楼,即景抒情写下了此诗。 大意: 作者登上岳阳楼,独立苍茫,面对浩渺无边气吞云梦的洞庭湖,不禁在辽阔的宇宙间痛切地感到自己的老病孤单和飘泊无依,继而想到兵戈未息的可悲现实,不由得伤心已极涕泗滂沱。黄生说:“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世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不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这首诗气象闳放,涵蓄深远,纵横捭阖,极变化之妙。其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同样雄伟。 名句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诗写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气象。“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在我国东南一带(江、浙、皖、赣、湘、鄂)。大致说来,吴在洞庭湖东,楚在洞庭湖西,所以说吴楚之地好像被洞庭湖分做两边。“坼”,分裂。“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这两句诗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中一般,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了。 二、鉴赏细琢法 1.《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字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的奥秘:原来他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可是不见人来,但见群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承前,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扫门前的花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只好甘守寂寞了。这其实正是为下句作铺垫,因为下句说的就是“客至”,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门声了,颇有冷落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急忙跑去,开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来了,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气盎然。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这跟《有客》中写的“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一样,都是彼此相亲不见外之意。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至此结束全诗,余味无穷——邻翁来了没有呢?这用不着交代,当然是来了。 这首诗以“但见群鸥”起,以呼邻翁“对饮”结,感情发展的脉络极为分明,十分耐人寻味,可以作为诗人清新明快风格之一例。 2.《旅夜书怀》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 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琯、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 总之,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3.《咏怀古迹》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见“有关资料”)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XX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4.《阁夜》 诗中用事共三处:①“五更”句用祢衡事。《后汉书•祢衡传》:“(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cān zhuā),蹀躞(dié xiè,小步)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②“三峡”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汉书•天文志》云:“元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③“卧龙”句用诸葛亮、公孙述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徐庶见生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左思《蜀都赋》云:“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岨(jū,戴土的石山)塍埒长城,豁险吞若巨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刘备)下辇而自王。”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事与诗中意境合为一体,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例如黎明前的鼓声带着山谷中的回音,从寒气中传来,确实能给人以悲壮的感觉;在奔腾的江水里,星河的倒影必然是摇曳不定,这样的意象在吟诵几遍之后都不难在读者的头脑中生成。有了这样的意象,再去弄清事典的出处,对诗句的理解就加深了,例如从“五更”句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慷慨之情,从“三峡”句可以认识到“百姓劳于兵革”使诗人深以为忧——再从章法来看,这样写还兼有为下面“野哭”一句张本的作用。至于诗人以诸葛亮、公孙述自解,跟诗境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武侯庙、白帝庙都在州城附近,诗人都去看过。前人云:“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这首诗中的用事正是如此。 5.《登岳阳楼》 全诗分两层: 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接着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 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合,显而易见。“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诗人自离夔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所以由写景转入抒情先说个人景况;再说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飘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第二句,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 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注),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这决非过誉。 3页,当前第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