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欢迎您!
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通用12篇)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教学重点: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扫除文字障碍。

c jin zh zng p zho yu y wi

崩殂 忠谏 陟罚 臧 否 昭 攸 祎 以遗 陛下

b qu wi s sh ji ndn fi zhng ji

裨 阙 猥 夙 庶 竭驽 钝 菲 彰 咎

zu zho

咨诹 遗诏

四、析文。

⒈上面已经介绍了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那么诸葛亮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又为什么会对刘备刘禅忠心耿耿呢?请齐读第六自然段。

⒉指名翻译本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①茍全:苟且保全。

②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③猥自枉屈:“猥”是“辱”的意思,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④驱驰:奔走效劳。

⑤有:通“又”

⒊生翻译全段,师订正。

⒋说说有关“败军之际,危难之间”的有关情节。

⒌生阅读有关刘备“白帝托孤”的情节,结合刘备“三顾茅庐”的有关情节,领悟诸葛亮写此文的感情。

小结:总而言之,诸葛亮在这里表明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也述说了为什么对皇帝是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那他将怎样来报答皇帝呢?从政治家角度来看,他要给皇帝提各种治理国家的建议,从军事家来看他应当保卫祖国为国征战。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提建议,又是怎样为国征战的。

⒍指名翻译第一自然段,注意以下字词的翻译。

①崩:古时指皇帝的死亡。 ②殂:死亡 ③诚:实在

④秋:时 ⑤内:在宫廷内。 ⑥外:指宫廷外。

⑦盖:原来。 ⑧殊遇:特别厚待 ⑨诚宜:应当。

⑩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

⑾引喻失义:“义”是适宜、恰当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话不恰当。

⒎为什么要向后主刘禅提出建议呢?

明确:这是形势决定的。

好,就请同学们也当一回政治家,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有什么优势,又有什么劣势。

劣:客观上先帝崩殂,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优:主观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师:也就是说形势上有好有坏,国际形势是严峻的,但众臣有报国之心,那么这个时候什么人将起 到决定的作用?

明确:皇帝

师:也正是如此诸葛亮才向后主提出建议。诸葛亮在这里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

明确:诚宜“开张圣听”。

提这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免塞忠谏之路。

⒏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机动)

⑴指名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①陟:原意为登高,这里指奖励。 ②作奸:奸指奸邪的事情

③科:科条法令。 ④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⑤昭:表明;显示。

⑵本段作者和向后主刘禅提出什么建议?

明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即要严明赏罚。

⑶生齐读本段。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⒈熟读课文,背诵一、二、六段。

⒉预习剩余的段落,并试着翻译。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教学重点: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扫除文字障碍。

c ji n zh z ng p zh o y u y w i

崩殂 忠谏 陟 罚 臧 否 昭 攸 祎 以 遗 陛下

b qu w i s sh ji n d n f i zh ng ji

裨 阙 猥 夙 庶 竭 驽 钝 菲 彰 咎

z u zh o

咨诹 遗诏

四、析文。

⒈上面已经介绍了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那么诸葛亮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又为什么会对刘备刘禅忠心耿耿呢?请齐读第六自然段。

⒉指名翻译本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①茍全:苟且保全。

②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③猥自枉屈:“猥”是“辱” 的意思,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④驱驰:奔走效劳。

⑤有:通“又”

⒊生翻译全段,师订正。

⒋说说有关“败军之际,危难之间”的有关情节。

⒌生阅读有关刘备“白帝托孤”的情节,结合刘备“三顾茅庐”的有关情节,领悟诸葛亮写此文的感情。

小结:总而言之,诸葛亮在这里表明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也述说了为什么对皇帝是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那他将怎样来报答皇帝呢?从政治家角度来看,他要给皇帝提各种治理国家的建议,从军事家来看他应当保卫祖国为国征战。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提建议,又是怎样为国征战的。

⒍指名翻译第一自然段,注意以下字词的翻译。

①崩:古时指皇帝的死亡。 ②殂:死亡 ③诚:实在

④秋:时 ⑤内:在宫廷内。 ⑥外:指宫廷外。

⑦盖:原来。 ⑧殊遇:特别厚待 ⑨诚宜:应当。

⑩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

⑾引喻失义:“义”是适宜、恰当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话不恰当。

⒎为什么要向后主刘禅提出建议呢?

明确:这是形势决定的。

好,就请同学们也当一回政治家,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有什么优势,又有什么劣势。

劣:客观上先帝崩殂,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优:主观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师:也就是说形势上有好有坏,国际形势是严峻的,但众臣有报国之心,那么这个时候什么人将起 到决定的作用?

明确:皇帝

师:也正是如此诸葛亮才向后主提出建议。诸葛亮在这里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

明确:诚宜“开张圣听”。

提这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免塞忠谏之路。

⒏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机动)

⑴指名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①陟:原意为登高,这里指奖励。 ②作奸:奸指奸邪的事情

③科:科条法令。 ④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⑤昭:表明;显示。

⑵本段作者和向后主刘禅提出什么建议?

明确:“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即要严明赏罚。

⑶生齐读本段。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

⒈熟读课文,背诵一、二、六段。

⒉预习剩余的段落,并试着翻译。

板书设计 :

出师表

诸葛亮

亮 本布衣(卑鄙) 躬耕南阳 建议 征战

知遇之恩 感激 报之陛下(备、禅)

备 皇叔 (高贵) 三顾茅庐(白帝托孤)

建议: 开张圣听(目的)

附件

相关材料

1、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221年,刘备趁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疏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

2、“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诸葛亮的这篇文章原来还叫“表”而不叫“疏”。

3、《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 :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段话和事情的经过,就是被后世人所津津乐道,推举为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的千古佳话的白帝托孤。此段加上后来诸葛亮为北伐而上的《出师表》,一直以来被作为推崇诸葛亮"千古第一人臣"的典范事例和佐证。

4、《三国演义》中的白帝城托孤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厌见侍从之人,乃叱退左右,独卧于龙榻之上。忽然阴风骤起,将灯吹摇,灭而复明,只见灯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惊觉,二弟不见。即唤从人问之,时正三更。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帝,留太子刘禅守成都。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

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时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后杜工部有诗叹曰:"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先主驾崩,文武官僚,无不哀痛。孔明率众官奉梓宫还成都。太子刘禅出城迎接灵柩,安于正殿之内。举哀行礼毕,开读遗诏。诏曰:"朕初得疾,但下痢;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续为之,勿以善续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闻达。至嘱!至嘱!"

5.有关诸葛亮的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6.有关诸葛亮的诗

书愤 蜀相

作者: 陆游 作者:杜甫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名人读《出师表》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读《出师表》后写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 过武侯祠,读壁上石刻出师表时,"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足见《出师表》感人之深。 ...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 篇3

课题:《出师表》

高酿中学教师:杨胜乾

一、教学设想

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 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1.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2.《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1.正音:

疲弊(bì ) 陛下(bì) 恢弘(hóng) 驽钝(núdùn)

裨补阙(bìquē ) 行阵和睦(háng) 夙夜忧叹(sù) 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 陟罚臧否(zhì pǐ) 以彰其咎(jiù)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

五、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六、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1段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1)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文章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人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指出其有利条件。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提出具体建议。

①“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4)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第2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执法必须严明公允,“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1)指出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

(2)指出要法纪严明。

3.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

(1)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第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1)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2)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3)刘备对此有所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5)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三、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 “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 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2005年11月16日星期三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 篇4

作为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之一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纵观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发现考查的能力项目越来越容易检验出真正的阅读能力。为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现皮皮范文网小编整理了《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比较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20xx云南省普洱、西双版纳,10—14,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吕氏春秋•下贤》)

[注释]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1)躬耕于南阳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凶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13.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14.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3分)

《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比较阅读答案:

10.(1)亲自。 (2)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排除,铲除。 (4)不,没有。

11. 译文:(只希望)在动乱中苟且保全生命,(1分)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1分)

12. 答案提示:从淡泊名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13.答案要点:(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1分)(2)都是求贤若渴;(1分)(3)都不惜降低身

份,亲自去拜访。(1分)

14.答案要点:内容: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3分)

形式: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中心明确。(3分)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 篇5

教 学 目 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重 点 难 点

1.把握重点生字词的意思,顺畅地翻译全文。(重 点 难 点)

2.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重 点)

课 前 准 备

(教具、预习作业等)

1.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2.运用工具书,顺畅地朗读全文。

3.结合课文注释,试译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

一.导入新课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指导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恢弘 菲薄 陟罚臧否 裨补阙漏

攸 祎 倾颓 猥 驽钝 攘除咎

咨诹 陛下 长史 先帝遗德以遗陛下

性行淑均 行阵和睦

2.简介“表”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四.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

2.投影强调下列字词:

疲弊 恢弘 之秋也 诚宜 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 作奸犯科 内外异法

3.齐读第一节,回答: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小结: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4.齐读第二节,回答: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小结: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5.总结:这两节在写法上有共同点,都是先提出正面建议,再从反面论述。

五.指导背诵:

六.老师总结:

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七.作业巩固:

出 事 表(第二教时)

教 学 目 标

研读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

一.复习上课:

1.解释下列词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盖追先帝之殊遇

(3)不宜妄自菲薄

(4)引喻失义

2.翻译下列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分析3-5段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优劣得所叹息痛恨 所以兴隆

2.3-4节内容分析:

①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

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小结: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3.第5段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4.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三.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兴复汉室的目的。

3.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以: 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原因(因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四.拓展练习:

你认为在诸葛亮向后主提的三项建议中,哪一点最重要?说明理由,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出师表》(第三教时)

教 学 目 标

研读课文6-9节,总结全文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

一.复习上课:

1.1-5节词句翻译。

2.试背第5节。

二.研读6-9节

1.学生对照注释疏通后质疑。

2.重点强调字词:

躬耕 苟全 卑鄙 三顾 感激 有一年

不效 深入不毛 驽钝 奸凶 以彰其咎

咨诹 临表涕零 不胜受恩感激

3.重点句子翻译: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分析第6节: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感激”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5.分析第7节: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

6.分析第8节: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小结: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7.齐读第9节: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三.总结全文

1.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2.表达方式特点 :

文章第一部分(1-5)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6-7)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 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8-9)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3.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介绍文章的背景。

2、正音、诵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2、解题“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3、检查预习

殂(cú)陛(bì)以塞(sè)忠谏陟(zhì)

臧否(zāngpǐ)攸(yōu)祎(yī)以遗(wèi)陛下

咨(zī)裨(bì)阙(quē)漏颓(tuí)桓(huán)

闻(wèn)达猥(wěi)危难(nàn)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驽(nú)攘(rǎng)彰(zhāng)咎(jiù)

诹(zōu)涕(tì)

(二)朗读

1、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2、读毕酌情讲评。

(三)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出师表》教案9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自主预习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出师表》文言文复习

一、内容概述: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六次提到“先帝”,勉励后者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21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更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二、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

(5)不宜异同(应该)

(6)作奸犯科(律条)

(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

(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0)志虑忠纯(精神,思想)

(11)志虎忠纯(忠诚纯正)

(1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

(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

(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

(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

(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从总体上来说是理想的。

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我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 篇7

教学要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5、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

1、重点:⑴朗读背诵文言课文。⑵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⑴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⑵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即:《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⑴与吴国通好; ⑵加强内政建设; ⑶平定南方叛乱。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读准下列字音:

殂(cú)弘(hóng)菲(fěi)陟(zhì)否(pǐ)裨(bì)阙(quē)

苟(gǒu)猥(wěi)夙(sù)驽(nǔ)攘(rǎng)咎(jiù)诹(zōu)

祎(yī)咨(zī)颓(tuí)先帝遗德(yí)以遗陛下(wèi)

长史(zhǒng)行阵和睦(hóng)性行淑均匀(xíng)以塞忠谏之路(sè)

三、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例: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四、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和节奏。

五、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解,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秋:这里是“时”的意思。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遗德:遗留的美德。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学生串译。

难句: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4、提问检查:

⑴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⑶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⑸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⑵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⑶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⑷ “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

5、小结:——从法度方面建议: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三、第3、4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是以:以是,因此。

愚:古时自称,我。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3、学生串译。

难句: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4、提问检查:

⑴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⑵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⑶亲贤的好处是?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⑷概括第3段的内容? ——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⑸为何举荐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⑹具体如何举用?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⑺好处?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⑻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四、第5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未尝:没有一次。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本段的中心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⑵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⑶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五、分析课文1—5自然段

1、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2、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3、提问: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5、提问: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了三条建议:⑴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⑵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⑶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6、提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⑴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⑵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⑶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六、布置作业

1、将本节课所学重点字词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2、背诵1—5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后4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过程

一、第6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躬:亲自。苟全:苟且保全。卑鄙:古(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闻达:闻名作官。由是:因此。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有:通“又”,表余数。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⑵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⑶ “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⑶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二、第7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三军:指全军。庶:差不多。职分:职责。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⑵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⑶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三、第8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不能实现。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不胜:不尽。涕零:流下眼了。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五、分析课文6—9段

1、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2、提问: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3、提问;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讨论并归纳;“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4、提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提问: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⑴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⑵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⑶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6、提问: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讨论并归纳:⑴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⑵定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

7、提问: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讨论并归纳:⑴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⑵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8、提问: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六、布置作业

1、将本节课所学重点字词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2、背诵6—9自然段。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板书:

出师表(蜀)诸葛亮

第一部分:晓之以理。

第一层(1):分析形势,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

第二层(2):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严明”

第三层(3~5):推荐文臣武将,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小”。

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动之以情

(6)述身世,讲经历。

(7)叙述受命之后的心情与措施,表忠心。

(8)总提期望与要求。

(9)结束语:报先帝、忠陛下

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二、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他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三、复习重点词

1、通假字。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多义词辨析

【以】先帝不以臣卑鄙:连词,因为【于】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介词,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受任于败军之际:介词,在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介词,表时间【之】忠志之士:助词,的

以塞忠谏之路:连词,以致欲报之于陛下也:代词,先帝的殊遇

以光先帝遗德:介词,用来

【遗】以光先帝遗德:动词,遗留【所以】此先帝所以兴隆也:连词,表原因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动词,给予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介词,用来

【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大业

不效则治臣之罪:名词,功效

3、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一般“光”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深入不毛】一般“毛”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长庄稼

【恢弘志士之气】一般“恢弘”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发扬

【亲贤臣】一般“亲”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和……亲近

【远小人】一般“远”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和……疏远

【此皆良实】一般“良实”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攘除奸凶】一般“奸凶”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4、古今异义

【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引喻失义】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意义、含义。

【不宜异同】古义:差异。偏义复词,只有“异”起表义作用,“同”只起陪衬作用。今义:不同与相同。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由是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

【当奖率三军】古义:劝勉、鼓励今义:奖励、嘉奖例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古义:用来;……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四、复习几种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1、此皆良实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也”,判断句标志: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倒装句】

状语后置:

1、苟全性命于乱世正常语序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译文:在乱世中保全性命。

2、临崩寄臣以大事正常语序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译文: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省略句】

省略主语: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省略主语“陛下”。译文: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省略主语“臣”。译文:后来遇到严重挫折,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

四、完成课后练习

五、布置作业:

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 篇8

出师表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 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 学生讲述大意。

3 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第1段。

2 预习2—5段。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 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 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 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三、讲读第3—5段。

1 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 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 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垮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 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课后记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 )

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 见识浅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

A 从那时以来 B 你来 C 算来 D 从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 将军宜往驾顾之

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今以蒋氏观之

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

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 成语:

4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

1 (1)D (2)A (3)A、C (4)A、F (5)B (6)B 2 又 3 咨询 三顾茅庐 4 (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 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

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课后记:

第四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

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

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

同义合成词:

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

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

2 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

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

4 背诵全文。

课后记:

附:《出师表》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穀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非苟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警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分,枉驾相顾。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读开口呼;“苗”今读齐齿呼,是来自开口呼,古音中随处可见。又,《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周礼·地官·载师》:“凡宅有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没有。又,《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李注:“发,犹毛也。”司马注:“北极之下无毛之地也。”“穷发”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长草木。一说“不毛”就是现在缅甸北部离开我国国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当地少数民族至今还供有诸葛亮像。

译文:深入到连桑麻也不能生长的地方。

不效则治臣之罪

有人注“效”为“生效”、“成功”,欠妥。“效”当是“尽力”,《汉书·韩信传》:“顾效愚忠。”《韩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谓明劫。”“不效”,不尽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

译文:不尽力,就处治臣仆的罪。

察纳雅言

一些注家都注“雅言”为“正言”。此说不误。但“雅言”为什么会是“正言”?“雅”,本来是“乌雅”,鸟名,跟“正”没有联系,这里是“夏”的借字。“夏”,《说文》:“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由“中国之人”又转移为“正”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纽“鱼”部,“夏”在“晓”纽“鱼”部,“疑”、“晓”旁纽双声,参见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夏夏犹衙衙吾吾雅雅也。”《荀子·儒效》“居夏而夏”,又《荣辱》“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贵的)言”、“正言”、“中(适当的)言”。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雅儒”就是“正派的的儒生”。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

庶竭弩钝

“庶”,有的注家说是“庶几”,不确。《经传释词》引《尔雅·释言》:“庶,幸也。”郝懿行《义疏》:“‘庶’又为‘幸’者,犹‘觊’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庶无悔罪’言‘幸无’也,‘庶见素冠兮’言‘幸见’也。”“觊”音义同“希”同“幸”。肖统《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扑。”“希”、“庶”是“互文”。为什么“庶”作“希”、作“幸”讲?这是假借,今吴语区常州一带“猪”读jū,“书”读xū,“储”读qǔ。“庶”在“书(审三)”纽“鱼”部,“希”在“晓”纽“微”部;“幸”在“匣”纽“耕”部。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指出“审三跟晓、匣相通”。“鱼”、“阳”对转,“耕”、“阳”旁转。王力《同源字典》:“‘鱼’,‘元’通转,‘微’、‘元’旁对转。”王、黄二位先生书中都有很多实例。

译文:希望使我尽点儿笨力。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 篇9

一、《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字孔明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三. 字词解释

通假字

1. 简 通拣: 挑选

2. 阙 通缺: 欠缺.不足.缺点

古今异义词

1. 卑鄙: 古义: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 品质低劣.下流

2. 痛恨: 古义: 痛心遗憾; 今义: 十分憎恨

3. 感激: 古义: 感动 今义: 激动感谢

4. 开张: 古义: 扩大 今义: 指商店开始营业

成语归纳

1.开张圣听:打开圣明的听闻,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意见

2.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3.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

5.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6.斟酌损益: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7.感激涕零::形容感激得留下了眼泪

8.不知所云:不知道说些什么

9.三顾茅庐:用来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10.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奸邪小人

11.计日而待:数着日子等待.指马上就要实现

12.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13.裨补缺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四. 条件句

1.分析蜀国(益州)当时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2. 作者分析当时有利的主观条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 表达蜀国形势危机,令人担忧的语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4. 形成有利主观条件的原因是: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5. 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1)开张圣听(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6. 作者提出“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7.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造成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也

8. 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第二段中提出的建议的具体内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本文中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0.强调依法办事的语句(如何具体执行,”赏罚分明”):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1.作者认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本段的中心句)“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14.作者提出”亲贤远佞”建议的原因是:(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5.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6.(1)写作者生活恬淡,无意于功名利禄的语句(表明作者的志趣,抱负,品格高远,生性超凡脱俗.不求功名,默默为蜀汉效力)

(2)作者自述心志,表明自己志趣淡薄,无意于功名的名句

(3)诸葛亮《诫子书》中有一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现了作者恬静寡欲,但又志趣过人,由此可联想到<<出师表>>中的一句话

(4)与”人到无求品自高”一句,表达了一种旷达高远的人生境界,意境相同的句子(5)表明作者“静以修身”“淡泊明志”的过人志趣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7.概述”三顾茅庐”的故事即”感激”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8.成语”三顾茅庐”出自于<<出师表>>中的原句(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其中第一句在本文中的原句是):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9.作者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愿为先帝奔走效劳的句子: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0.(1)写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语句(临危受命,写尽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

(2)诸葛亮深情回忆追随刘备创业时期处境艰难的句子(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3)刘备被曹操战败,诸葛亮临危请命,出使东吴,以图联吴抗曹大计,在本文中自述为(4)本文形容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的句子(赞美那些力挽狂澜的传奇人物的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1.体现”白帝城托孤”的句子: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2.受命以来的心情是(北伐的思想基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3.受命以来的行动是: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24.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出师前的有利物质基础):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5.诸葛亮提到“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指(写出师表的战略目标,自己的职分的句子)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6.表达作者思想情感,贯穿全文的句子(诸葛亮一切行动的情感基础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7.作者对汉室刘氏父子衷心,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为:报先帝,忠陛下

2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五 、问答题

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表中向后主刘禅陈说了什么请求和愿望?)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得以实现。

2、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哪一条是主旨所在?为什么?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 主旨是:亲贤远佞 。 这样才能让后主认识到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使命。(只有以广开言路为基础,用赏罚分明的手段,方可达到亲贤远佞的目的。)

3.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成实兴复汉室的大业

4.本篇开篇有何特点?(为什么先分析不利的客观条件,再分析有利的主观条件呢?)本文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起笔凝重,予以人警醒,在分析不利的形势后又引出有利的主观条件,即使后主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又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

5.诸葛亮为什么要自叙本志和白帝城托孤? 表现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对他的极度信任,说明了创业维艰,表达了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情希望后主支持北伐。

6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自叙本志和出身的?

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刘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7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为全篇议论作铺垫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其中“报先帝”一语呼应上文哪两件事? 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

9“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说明了什么内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0、如何理解第六段是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北伐,”“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深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11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体会:今天,我们仍要坚持以德服人。生活中对于小的缺点或恶劣的坏事要防微杜渐,因为小错不改,慢慢会变成一种恶习,而不断的积累善行,却可以铸造成优秀的品质,形成高尚的人格,最终赢得人们的尊重。

12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这条建议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刘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刘禅亲小人远贤臣,宠信宦官,昏庸无能,不辨忠奸。

1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臣以当世之事”点出刘备具有怎样的品质?

有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

14、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15.谈谈亲贤远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亲近贤人,才能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也只有疏远小人,才能避免他们的不良影响。“孟母择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亲贤远佞无论对于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6. 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的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 “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

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

1、本文的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

3、时代背景;

4、标题。(播放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

崩殂( cú ) 菲(fěi )薄 裨补(bì ) 遗(wèi )陛下

祎(yī ) 攸(YōU ) 阕(quē ) 陟(zhì)罚

臧(zāng ) 否(pǐ ) 行(háng )阵 猥(wěi)自

夙(sù )夜 驽(nú)钝 诹(zōu ) 攘(rǎng)除

斟酌(zhēn zhuó )

2、录音范读课文。

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

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句读笔记。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

4、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点拨:(请学生引用课本的话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 播放幻灯片示意图)

四、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课文第一段,初步了解诸葛亮请求出师的原因——蜀国危急存亡。通过正反对比分析,给刘禅提出第一条建议——要广开言路。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九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三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

2、背诵课文。

(时间允许,再把朗诵播放一遍)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文字质朴,情感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慨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背景资料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临行前,他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3.知识链接

表是中国古代下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表”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死罪”之类的话。著名的有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

4.检查字词

(1)重难字

崩殂(cú)疲弊(bì)

恢弘(hóng)妄自菲薄(fěi bó)

以塞忠谏之路(sè)陟罚臧否(zhì pǐ)

郭攸之(yōu)费祎(yī)

以遗陛下(wèi)裨补阙漏(bì quē)

行阵(háng)倾颓(tuí)

桓(huán)猥自枉屈(wěi)

夙夜(sù)驽钝(nú dùn)

攘除(rǎng)斟酌(zhēn zhuó)

彰其咎(zhāng jiù)咨诹(zī zōu)

遗诏(zhào)涕零(tì)

(2)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quē)漏(“阙”同“缺”,缺失)

②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词

开张

痛恨

卑鄙

所以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①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长草)

②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

③亲贤臣,远小人(均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④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⑤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之人)

(6)文言虚词

(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a.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判断句标志。)

②省略句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省略主语“陛下”。)

③倒装句

a.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b.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秋:时候。

殊遇:厚遇。

恢弘:发扬,扩展。

陟:提拔、晋升。

臧否:赞扬和批评。

2.重点句子翻译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陛下您实在应该扩大自己听闻的范围,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四、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分析内外形势,对后主提出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对后主谆谆告诫,并在临别时抒发真挚情感。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讲授,圈注疑难点,适当点拨。弄清楚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抽查字词的意思,试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心感受诸葛亮质朴的文笔与真挚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

(一)解读课文

1.“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遇,想要报答在后主的身上。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合作探究】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

3.如何评价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合作探究】这既是施政的措施,又是治国的正理。其中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严明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

4.刘备选拔出来辅佐后主刘禅的文臣武将分别有哪些?这些人有什么优点?

【合作探究】文臣:郭攸之、费祎、董允。武将:向宠。优点:文臣善良诚实、忠诚无二;武将善良公正、精通军事。

5.文中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帝对先汉兴隆、后汉倾颓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亲小人,远贤臣。

态度:“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也就是非常痛心遗憾。

(二)赏析语言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其中“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合作探究】意思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2.品析“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合作探究】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从中可看出诸葛亮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尽现,耿耿忠心尽袒。

(三)归纳主旨

说说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和忧国忧民、对蜀汉忠贞不贰的思想。

(四)探究写法

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

【合作探究】(1)语言率直质朴。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达恳切忠贞的感情。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都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统一的。(2)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全文对后主所提的建议属于议论,中间追忆往事、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属于记叙。而作者对刘备父子真挚的情感则融于其议论、记叙之中。三者水乳交融,使得文章极富感染力。

(五)拓展延伸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这首诗巧用典故:“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明志;尾联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另外,诗歌巧作对比:一是将理想与现实作对比;二是将诗人的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三是用蜀汉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堂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震动对方,以“情感”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学完本篇课文,同学们又有些什么感悟呢?课后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诸葛亮的了解。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出师表忧国忧民忠贞不贰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自主预习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出师表》文言文复习

一、内容概述: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六次提到“先帝”,勉励后者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21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更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二、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

(5)不宜异同(应该)

(6)作奸犯科(律条)

(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

(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0)志虑忠纯(精神,思想)

(11)志虎忠纯(忠诚纯正)

(1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

(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

(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

(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

(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从总体上来说是理想的。

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我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